-
寒露養生,全方位保濕防乾不露腳
“寒露”節氣在每年10月8日前後。寒者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逐漸轉冷的意思。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如果說“白露”節氣代表著炎熱向涼爽的過度,暑氣尚不曾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那麼“寒露”節氣則代表著天氣由涼爽向寒涼過渡,清晨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語所說的那樣,“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此時秋意漸濃已呈現深秋景象,一些會變色的楓樹科植物都已經轉紅,早晨樹葉上也偶見白霜。 寒露有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人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
-
大暑節氣養生三要點:清熱解暑,開胃健脾,扶陽祛濕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 每年大約在7月22日~24日進入大暑節氣,其氣候特徵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中伏前後,大暑是一年中最酷熱的節氣。詩經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雖然在古代並不是指大暑這段時間,但文字的七月流火,更像大暑天的艷陽,如同空中流洩的一把火。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
-
夏至滋陰養陽防內虛,看夏至養生的三忌與三宜
夏至,的“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極限”的意思。指的是夏至這一天是一年當中,日照最長的時間,也是大地的”陽”達到最大值的極限,也是一年當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中醫認為夏至節氣也是開始進入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的一段時間,也就是從今天起會開始炎熱。 夏至,烈日蟬鳴,綠樹濃陰。夏至,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在唐代元稹的「詠廿四氣詩」 把夏至的大地天候描繪得十分傳神。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龍潛淥水穴,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雲屢帶虹。蕤賓移去後,二氣各西東。 夏與...
-
立夏後靜以養心,動以養身,午休以養神
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禮記》上說﹕“夏之為言﹐假也。長之﹐養之﹐假之﹐仁也。”意思是說﹐萬物在這一季節裡﹐都要長大﹐走向成熟。在節氣上來說,立夏表示也代表著告別春天,開啟夏天的序幕。 唐末將領高駢的一首詩作《山亭夏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精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此詩描寫夏日山亭的風光,以綠樹陰濃,樓台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捕捉了微風之後的簾動、花香這些不易覺察的細節,傳神地描繪了夏日山亭的悠閒與寧靜,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初夏鄉村風景。是我認為最...
-
清明一過暮春好天氣,按揉穴位散肝火
此時萬物生長,天清地明謂之「清明」。在古代清明時節,除了掃墓祭祀,還有踏青插柳等習俗。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安史之亂後,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暮春時節在江南的風景裡,杜甫與李龜年相遇了「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講得就是清明這段時間。 清明也是歷史上的寒食節,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後寒食節式微,清明節掃墓祭祖則成了代代相傳的文化傳統:在清明這一天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或獻上鮮花,寄託哀思。 春回大地,走出戶外欣賞勃勃的春日生機...
-
一聲春雷驚蟄到,蚊蟲病毒萬物醒,驚蟄養生三法
晉代陶淵明的「促春透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唐代元稹的「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鳩。」唐代韋應物的「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從幾個古代的詩句中就可以呈現出驚蟄春雷萌動,萬物復甦。大地回春,一片春機盎然的美好景色,也是農民們開始一年的農忙階段了。 大地一聲驚雷響起的時候,沉睡了一個冬季的萬物就被雷聲所驚醒了,因此把這個節氣稱之爲「驚蟄」,就是我們24節氣之中的第三個節氣,叫做「驚蟄」。 驚蟄節氣養生三要點 第一,提升免疫力,預防流行...
-
立春節氣舒肝養陽10不做
立春時節陽氣漸生,陰寒未盡之時,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溫來的轉折期,是由寒向暖過渡的時候。這時的初春氣候變化較劇烈,溫差大。由於從冬入春,人的抗病能力和氣候適應能力較弱,流行性傳染病又較多,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感染,特別是年老體弱者和兒童。因此,除了日常起居注意保暖,增強呼吸道的防護,還有生活中哪十種不做,做到了那十項不做,健康舒心一整年。 立春時日常起居有哪些該注意的 立春後的一段時間裏,天氣乍暖還寒,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上,首先要順應氣候的變化增減衣服;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
-
立冬到,冬天養藏之始,牢記”一養,二穴,三不做”
立冬到,二十四節氣的立冬。立冬,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立冬在意義上有兩個,一是指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第二個是中了的意思,它代表著,一年中的農作物到此就收割完畢了,都開始歸倉了;人體的小宇宙,至此也進入了一個冬季主收主藏的季節。冬季養生首重”避寒就溫、保護陽氣,使陰陽相對平衡”。因此為了預防因為寒冷帶來的寒凝血瘀,及寒涼筋縮的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患者的發作或預防久坐不動、過勞、晚睡、情緒抑鬱的情節的加重,要從飲食起居、身體保暖,精神全面入手,立冬請牢記「一個養二個穴,三個不做」。 立冬養生,一養神 ...
-
露凝為霜,補冬不如補「霜降」
霜降節氣到,民間有個說法叫“補冬不如補霜降”,霜降為什麼那麼重要呢?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深秋的到來,冬天的腳步也近了。霜降,因為是入冬之前最後一個秋的節氣,霜降過後氣溫下降較為迅速,此時天氣非常乾燥,是呼吸道疾病好發的季節。中醫理論說秋季通肺臟,肺是嬌嫩臟腑,特性喜潤而惡燥。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氣和呼吸,與外界空氣相通,肺和皮毛相連合,鼻與喉相通聯絡於肺,故邪氣傷人,多從口鼻而入,侵犯皮毛。 秋季通肺 喜潤惡燥 也就是說在中醫認為秋天特色是:風和乾燥。風是陽邪,性質開洩,容易侵襲人體陽...
-
秋分節氣後預防人老面黃,你一定要做的五件事
秋分後,臉色會變得暗沉發黃,沒有了夏天時的紅潤與光澤,人也顯得比較疲勞消沈,一點精神都沒有,這是怎麼回事? 秋分時節人老面黃的兩個主要原因: 1、天氣 秋分時候進入了真正的秋天,天氣好時秋高氣爽,空氣中水分少了,又多風,容易口燥咽乾出現乾咳的情況,此外,皮膚的水分流失快,臉容易乾燥。 秋分時節來一場雨,又突然的降溫,身體來不及防備,瞬間血液循環不暢,新陳代謝減緩,細胞變得乾癟,皮膚失去透明感,不但末稍的皮膚該使出現乾燥脫屑,臉上看上去自然面色暗淡無光。 2、脾胃虛弱 經過一個夏季,如果貪涼吃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