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氣雨水至,養生首重舒肝調神、宣肺與養脾
立春剛過,雨水增多。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雨滋潤萬物,給春天帶來了生機勃勃,雨水節氣的到來也預示著冬季乾冷天氣的結束,氣溫開始慢慢回升,雨水代替雪,此時雨水增多,濕度也會增大。
然而,在雨水節氣這一天,每一年的氣候不同,所以民間就有些諺語:”冷雨水,暖驚蟄:暖雨水,冷驚蟄”。 意思是說在雨水節氣這天如果天氣比較寒冷,那到了驚蟄後天氣才會變暖;反之在雨水節氣這天比較的暖和,那預示著到了驚蟄節氣之後就有可能會出現降溫天氣。
還有諺語說:”雨水日下雨,預兆成豐收”。其實說的是在雨水節氣這天下雨了,那將會是風調雨順的一年,這樣糧食就容易豐收。還有諺語說:”雨水落了雨,陰陰沉沉到穀雨”。 其說的是在雨水節氣當天如果降雨了,那後期的雨水會比較充足,會一直斷斷續續落到穀雨節氣。這些都是古代老祖宗長期觀察之後總結出來的,準確率還是比較高的。以前沒有天氣預報,老祖宗就是依靠這些農諺來預測天氣。農人們要知道一年的雨水多不多,從雨水節氣就能大致預測得到。
內容目錄
雨水節氣的養生原理
雨水節氣時,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但此時陰寒未盡,氣溫變化大,乍暖還寒,寒中帶風,人體皮膚腠理已變得相對疏鬆,人體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會有所減弱。所以此時需注意“倒春寒”,做好“春捂”。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濕邪易從皮毛進入人體,此時提升肺的宣發能力,可以把體表上的濕氣運化出體外。春季養脾的重點首先在於調暢肝臟,保持肝氣調和順暢,使肝脾達到平衡。
中醫認為肝主生發,故春季肝氣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養生不當容易損傷脾臟,從而導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節氣之後,地濕之氣漸升,降雨增多,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寒濕之邪最易困著脾臟。這時的飲食避免吃太多酸的食物以傷脾胃。唐代養生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
充足的睡眠:
春季肝氣旺盛,太早入睡恐會過早就醒或入睡時間偏長,反而影響睡眠,此時宜逐漸晚睡早起,晚睡卻不可超過23點後熬夜,肝臟解毒時間還需深睡,否則很容易引起肝火旺。晚上不宜進食過飽過晚,以免引起脾胃不和,難以入睡。
古人有「春睏秋乏」的說法,在春秋二季,人們多慵懶疲倦,特別是在春日的下午,由於工作、學習時間長了,就容易感到疲乏,所以除了晚上早點睡之外,早上起床時建議可伸個懶腰,就會馬上覺得全身舒展,精神爽快,即使在不疲勞的時候,有意識的伸幾個懶腰也會覺得頓時舒適暢快。
因伸懶腰可令人體的胸腔器官對心、肺產生擠壓,利於心臟的充分運動,使更多的氧氣能供給各個組織器官,同時也因上肢、上體的活動而使更多的含氧血液供給至大腦,使人頓時感到清醒舒適,所以常常伸懶腰,活動活動四肢對減少身體的疲勞感是有幫助的,伸懶腰也可說是春季最簡單的養生法,大家不妨做做看。
適當的運動
動則升陽,此時陽氣生發,人體肝氣日漸旺盛而升發,因若升發太過就容易出現臉紅眼赤、煩躁不安等現象,可藉由多進行戶外運動,來調暢氣機。陰天可進行室內運動。最適宜的運動時間是上午9點至11點,此時運動除了相應的效果外,戶外曬太陽進行運動,還可以健脾祛濕,助陽生發,疏肝解鬱。早上起床可藉由伸伸懶腰來減少身體疲勞感。
愉悅的情緒
在乍暖還寒、降雨多、陽氣發的時節,人的情緒很容易被影響,出現心神不安,暴怒,抑鬱等。常說的“女傷春,男悲秋”所以,春天裡女性多容易抑鬱,尤其是產後女性。春季護肝需從情緒著手,要學會多做換位思考,常放下、放空一些負累,戒除暴怒,忌憂鬱煩悶,做到心胸開闊,積極樂觀,保持心情愉悅,使肝氣調和順暢。
閱讀與靜養
養肝需先調神,春天因為肝氣升發太過、肝氣鬱結等,都跟人的情緒有關,人們容易因精神煥發、過於勞累而不加節制,會使肝氣升發過甚,但陰雨連綿、心情不好也會使肝氣鬱而不升發,由此可能會導致心臟病、高血壓患者病情加重或引發舊疾。
所以情緒的調整,譬如:靜心養性、心平氣和,便顯得很重要。雨水季節的氣候常變化不定,這種無常天氣很容易引起情緒波動,甚至於心神不寧,對人的身心健康有所影響,為消除這些不利因素,可採取積極的精神靜養,例如:閱讀,站樁,冥想、瑜珈伸展等來調神。
均衡的營養
雨水後天氣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早晚較冷,風邪漸增,常會出現皮膚、口舌乾燥,嘴唇乾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於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溫熱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此時的“倒春寒”容易使人內臟鬱熱壅阻,因此不易吃燥熱食物“火上澆油”。鬱熱令人“貪涼”,過於食涼,又會使濕寒傷及臟腑,引起胃寒、胃涼、腹瀉之類的失衡症狀。應少食生冷之物,以顧護脾胃陽氣。鬱熱可通過多喝水與運動達到疏泄排解。此時可多吃甘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可多食淮山、蓮子、韭菜、菠菜、柑橘、甘蔗等。
延伸閱讀:


One Comment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