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氣上身,又累又過敏,一年四季都難過
近年來氣候異常,不下雨則已,一旦下雨往往又大又急,經常造成各地的淹水災情,可這還是大自然的問題,但這股濕氣到你身體裡,還會造成你身體一系列災難。
最近幾波大雨及颱風掃過,整個人都快要擰出水來了!一年四季早已不是只有梅雨,入春時的春雨,入冬的冬雨,到處濕淋淋的,在節氣中的有「小滿」,指的就是一種潮濕濕淋的的天氣,過去江南「大滿、小滿、江河滿」指的就是江南一帶地處潮濕,而梅雨季只的也是這個時候,所有的江河都被雨水添滿了,到處都濕淋淋。
雖然我們常在唐詩宋詞中,看到許多關於梅雨季節裡的詩句,像是:柳宗元的『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晏幾道的『梅雨細,曉風微,倚樓人聽欲沾衣』、又如賀鑄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些梅雨季帶來的雨中即景,與感人思懷,總是柔情的、浪漫的,但真正的梅雨一來,身體可就沒那麼好消受喔!

梅雨季節身體排濕避免外邪攻身
一般在春末初夏的時候,這時的梅雨通常會把氣候變的有點濕中帶寒,濕邪夾著寒氣也就容易在這時趁虛而入,有人把這個濕邪,形容成「就像一個非常難纏的孩子,他一旦纏上了父母,就會讓人倍感心煩,打也不是,罵也不是。
其實,孩子之所以難纏,主要在於父母平時太過溺愛,而這個溺愛就是:貪吃生冷、平時不注意防濕、防潮,都會引濕邪上身,另外經常吃些油膩厚重不消化的食物,或是經常使用空調,讓身體沒機會正常的排汗,這些都會導致濕邪聚積體內。其實這些問題,只要我們平時管好自己飲食起居,順應時令,多養身體之陽氣,這個難纏的濕邪也會變得乖巧!

邪氣當中濕邪最傷身
自然界中有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邪氣,一般來說,陽氣旺盛的人都輕易的抵禦外邪,不生病或少生病;而自身陽氣虛弱,也就是正氣不足的時候的人,遇上外邪,就容易被邪氣入侵。在這些邪氣中,人體最怕濕邪。濕為陰邪,會損傷陽氣,阻礙氣機的發展。所以現在人的陽氣虛弱大多都與濕邪有關。
現代人為什麼疑難雜症那麼多,很多的情況剛開始都是因為他們的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會和體內的濕氣相互糾纏不清。如遇上寒就成寒濕,遇上熱就變成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沒有用,可見,濕邪是極為難纏的。所以說濕邪也是對身體傷害最大的外邪了。
例如: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使用暖氣,使得應該固守精氣的時節,穿著單薄還冒汗,造成陽氣外溢,藏不住精氣……, 在這種逆天時的環境下生活,人體就容易生病。脾胃功能受損,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

人體的濕邪分為內濕與外濕
濕邪還有外濕和內濕之分。外濕是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的,比如平時淋雨、居住環境潮濕等。
濕氣的症狀:
手指腳趾出現小水泡
最近一個朋友平常相當注重養生,最近老覺得精神不濟,人很疲勞,手上腳上也冒出了帶水泡的癢疹。
吃不下飯,容易疲勞,睏重
經過我一問之下,發現他在這段梅雨季節,上下班路上路上沒少淋到雨,經常中午吃外出午飯沒帶傘,穿過騎樓與騎樓之間,想說淋點雨算不了什麼,趕著回公司,結果不是衣服濕就是鞋子濕,一進公司馬上吹冷氣,有時遇上加班,回到家中,已經很晚了,因為連日的梅雨,白天裡屋子因為關著門窗,室內出現反潮的濕氣,也就來不及除濕…..就出門上班去了。
舌苔黃膩,下半身肥胖
經過我的脈診又觀察其舌苔有些黃膩,我判定是“濕邪中阻”。再加上他長時間處於疲勞狀態,缺乏運動,外加心情不舒暢,導致脾胃功能欠佳,這在中醫裡稱“內生濕邪”內濕則是病理產物,常與脾胃功能低下有關。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如果脾虛就不能正常地“運化”,造成“水濕內停”。此外,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濕入侵,外濕又常導致脾胃受“困”,使濕從內生。
我建議他以芬多精、清涼提振等精油擴香,藉由呼吸,芳香祛濕,並提高體內新陳代謝以祛濕,提振身體的陽氣,另外以暖腹神氣按摩油,按摩肚臍周圍,以固守脾胃之氣,幫助脾氣升清,協助去除體內的脾濕,扶正祛邪。並囑其每天熱水泡腳,增加運動量。少吃油膩、燒烤類食物。結果不到一週,他的身體明顯得到了改善。
扶陽氣以祛濕邪
陽氣是排濕邪的根本動力。濕邪侵入體內,能否及時排出,與體內陽氣關係很大。養足了陽氣,再通過合適方法,就能把濕邪排出,達到健康的目的。
平時如何保護好陽氣、預防濕邪呢?
1. 防止外面的濕邪入侵
外濕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一旦發現身體接觸外濕了,就要避免再接觸,否則纏綿難愈。除了上述的淋雨之外,有兩種情況也是一般人常犯的外濕入侵:一是洗頭不擦乾就入睡的人;二是有腳汗有濕的人。
很多人回家忙得很晚才梳洗,匆匆的洗完頭,已經很累了,洗完頭頭髮沒有吹乾,倒頭就睡,這就等於給頭營造了一個久居濕地的模型,是非常不好的習慣。所以有些頭皮上就會長疹子,這就是濕滯痰凝所致。
另外,對於那些腳汗、腳底潮濕的人來說,如果你的鞋子經常處於潮濕的狀態,就會染上外濕,尤其是冬天最危險。俗話說“寒從腳起”,因此腳汗的人平時不要讓腳處於潮濕的環境中,一定要保持鞋子乾燥,或是穿上吸汗的襪子。
除了這些,我們平時儘量少在潮濕的地方久居或工作,如果條件允許,應保持室內濕度適中;陰雨天應在天晴後再開門窗,讓空氣流通、出時攜帶雨具以防淋雨。
2. 補足氣血
氣血充足了,陽氣的生成便有了物質基礎;陽氣足了,一切濕邪在身體內就會無落腳之處。說到補養氣血,有一些已經傳承了千年的中醫食療方法值得我們借鑒,比如說大薏仁與紅豆一起熬湯,黃芪、枸杞子加上紅棗與煮水喝,或是也可入粥中煮粥,這些都有著非凡的補氣補血的功效。
3.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於抑制濕邪
飲食多吃一些健脾化濕的食物,如薏仁、蓮子、蘑菇、銀耳、芹菜、空心菜、花椰菜、綠豆芽等蔬果。一定不要吃太多的生冷、油膩、不易消化糯米製品或辛辣的食物,以免助濕傷脾或邪熱化火傷脾。
4. 避免過度疲勞
過度疲勞容易導致“濕邪’’乘虛而人,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同時,還要注意多運動,適度的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可以促進消化,促進氣血流通。

5. 不要熬夜
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不要經常熬夜,不要縱慾過度等,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有助於抑制濕邪。
判斷自己體內有濕氣的兩個方法
(1)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感覺特別累,喜歡賴床,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
(2)清晨排便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長期便溏,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很黏,易黏在馬桶上,這也是體內有濕的一種表現,因為濕氣有黏膩的特點。
以上是 “梅雨季節小心濕邪上身”就為您分享到這邊,我是李淳廉,如果你覺得受用,歡迎在文末點讚及分享,也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交流。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希望帶給您深入淺出的中醫芳療,精油經絡養生新觀點。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