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淳心淳意

肝脾不合,體內濕氣作怪

很多人在季節轉換時出現過敏,不是濕熱太過,就是日夜溫差造成突然變冷或變濕的氣候下,都會發現自己身體不舒服,皮膚鬧情緒,而濕疹是最常見到的一種,特別是手腳上出現水泡狀的小疹子,有時手臂或腿上皮膚偶爾會冒出紅色的點狀小疹,那就是一種肝脾不合的濕氣在作怪了。其次如腸胃問題,水腫,疲乏等都是一種肝脾不合造成的濕氣太重所致。

肝脾不合一:汗泡疹

汗泡疹容易出現在本身就有過敏體質者,再加上少運動,大多時間待在冷氣房中的上班族。汗泡疹多會出現在手掌、手指側面、腳掌、腳趾側面的以分散或成群的小水泡出現,還會伴隨搔癢感,不抓還好越抓越癢的小水泡還會不斷傳染出去,將常要抓到水泡破了或消退後癢感才會下降,然後逐漸形成脫屑或脫皮。過去因為好發於手掌、腳掌等汗腺發達部位,以為是汗腺發炎造成,所以有個「汗」字,但其實與汗腺沒有太大的關係。

肝脾不合二:胃腸障礙

除了濕疹之外,你是否也同時發現了其他如:厭油膩感、噁心、食慾不佳,沒胃口,食少納呆、腹脹、腹瀉、口乾舌燥、咽部異物感、頭暈目眩,整天想打瞌睡,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壓力大、少運動的人身上。如果上述的症狀你都有,雖不致命,但也別忽略了,那可能是你體內的肝脾不合的濕氣在作怪了。

 肝脾不合三:下肢水腫,走路沈重,腳冷

這種因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在中醫裡被視為外濕內蘊。人體雖然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的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節控制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當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四肢沈重、腳部水腫,往往在下班的時候感覺鞋子特別緊,而且日夜溫差一來,早晚腳就開始冰冷了。

肝脾不合四:皮膚黏黏容易出油

肝脾不合的人,臉色偏黃,臉上容易出現黏膩不乾淨,容易在鼻翼兩側出現黑頭粉刺,或臉頰暗陳。

解決肝脾不合濕氣內蘊的四大穴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10001000-2 肝脾不合,體內濕氣作怪

位置:在小腿前側,距離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功效:每天按揉足三裡30~50次,或以暖暖石溫灸足三里穴3-5分鐘,直到有酸脹感,可以調節機體免疫力、降低血脂、助消化,預防血管硬化、中風,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

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10001000 肝脾不合,體內濕氣作怪

位置:屈膝90°,在膝蓋外側有兩個突起,偏下的是腓骨小頭,腓骨小頭食物前下方凹陷處,即陽陵泉穴。

功效:陽陵泉穴通肝膽,古代醫學就常用刺激陽陵泉穴來治療肝膽疾病。對腰痛、膝蓋疼痛、腳麻痹、消化不良、膽囊炎及高血壓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行間穴

位置:行間穴在腳大拇指和第二趾之間邊緣的凹陷處,和太沖穴在一條線上。

功效:行間穴也是人體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五行中屬火,所以具有瀉肝火、疏氣滯的作用。

太衝穴、行間穴 肝脾不合,體內濕氣作怪

太衝穴

位置:用手指沿腳拇指、次趾中間向腳背方向按壓,在第一、二趾骨連接的位置有一個凹陷,就是太沖穴。

功效:經常發脾氣、鬱悶、焦慮和精神壓力比較大的人,最好經常按壓太沖穴,一次持續5秒鐘左右。

延伸閱讀:

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名額有限)

身體有瘀有濕不妨拍八虛,拍打人體8個排毒出口

檢視你體內的濕氣與排出濕氣的方法

肝發炎了,真的是無聲無息嗎?

脾虛多思,腎虛多慮

三伏天已過迎來最兇險的三十三天

 

 

探索更多來自 李淳廉的淳萃主義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