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個簡單穴位,搞定腳氣不復發
腳氣這個名稱在中醫裡面代表的比較寬範,可能指: 足癬,也就是俗稱「香港腳」的一種腳上的黴菌病。又泛指一種下肢的浮腫,如: 腳氣病:一種擁有包括腳的浮腫、下肢水腫,導致的足部循環不良,腳冷,足麻木,也包含了在季節轉換時發生在腳上的汗泡疹等症狀的疾病。
上週一位朋友的留言,他說老師,我的腳氣用了很多藥物,總是時好時壞,反復發作。請問這個腳氣能徹底治癒嗎?對於腳氣,我所接觸到的患者太多了,可以說精油治療腳氣那效果可快了,但是要能夠不復發,那可能就需要搭配穴位的艾灸、溫灸雙管齊下了。
腳氣頻繁發作的原因
對於腳氣這個病症之所以頻繁發作,有兩個原因:
第一,從西醫的角度來看,腳氣多半有真菌的感染,這種真菌既有很強的生命力,傳染力有極強,不透會透過,手指抓而傳到手上,也會傳到指甲上,連鞋襪上都有真菌。所以不但腳上的真菌要治好,鞋子襪子及環境也要一併清除,對於襪子要及時清洗暴曬,同步進行才能斷根。
第二,腳氣治癒後的一個月是關鍵,你發現它好轉了,甚至已經沒有問題了。此時呢,我建議大家依舊要持續一段時間。比如說持續堅持一個月,這就像古代的行軍打仗一樣,你把對方打敗了,但是不代表你就把對方徹底消滅了。腳底黴菌病很適合在潮濕溫暖的地面上,特別是很多人喜歡去三溫暖,桑拿,當你光著角接觸到溫暖潮濕的地面難免碰到別人掉落的腳趾皮屑就很容易又被染上了。
要根除腳氣,它需要針對體外的真菌感染做滅菌抗菌,對體內做一定的排濕。
消除腳氣的精油抗菌與除濕
- 使用茶樹,金頂牛至草,馬鬱蘭,等抗菌精油泡腳,一次水盆中約5-8滴,浸泡雙腳10-15分鐘,每天一次。
- 每天回到家中,換下鞋子,請將茶樹精油滴在化妝棉上擦拭鞋內,並在化妝棉上滴入茶樹精油若干滴,塞在鞋內。每天鞋子輪換著穿,不可每天同一雙鞋。
- 換洗的襪子,單獨洗,請務必使用60度以上的水洗襪子,喜好厚再用上述精油浸泡30鐘後再晾乾。
腳氣病的除濕消腫法-踮腳尖
踮踮腳,平常在家裡可以練習踮腳尖走路,每次走30~50步別看只是一個很小的動作,它可是一種古老的養生法,具有800年悠久歷史的導引養生術「八段錦」,其最後一勢動作名為“背後七顛百病消”,這個動作也正是通過踮腳跟的方式,刺激腎經系統,誘發全身震盪,柔和地按摩五臟六腑,從而起到消除百病的神奇功效。
踮腳時,收緊整條後腿筋,這時同時刺激膀胱經脈和腎經脈,他不但有助於下肢的祛濕排毒,消水腫,腳步輕盈,對大腦的活化也有幫助,也可以強腰膝,治療腰痛,補腎經,預防中風,促進排尿順暢,非常建議中老年人平時多多踮腳,一定會給你您意想不到效果,正所謂:多踮腳,人不老。
除腳氣的穴位溫灸法
我針對腳氣的問題,最常用到的有三個穴位,整體效果還是比較不錯的。下面我和大家說一說。
第一:八風穴
每次講到「八風穴」我都會想到「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那一句詩,在佛教裡面講的八風指的是,八種境界。所謂八風,是指生活中遇到的,「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界。而在中醫裡面的講的「八風穴」卻是位在腳趾蹼間的8個經外奇穴,可以在這個穴位所在的位置,用暖暖石紅燈熱點按摩。因為八風穴,它距離我們腳氣的患處比較近,所以可以當作局部的阿氏穴來使用。
臨床上也經常使用放血療法,使腳氣局的垃圾毒素隨著血液的流失,而外排毒素沒有了腳氣,慢慢就好轉了。一般建議,大家可以一週一到兩次放血。具體我們根據腳氣的嚴重程度,適當增減時間就可以了。
八風穴,它所在的位置是在足背側第一和第五腳趾之間,在趾蹼圓後方的赤外肉際處,兩隻腳,各是四個穴位,左右加起來一共是八個穴位,所以叫做「八風穴」。
第二,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它歸屬於脾經,是脾經的合穴,五行屬水。而脾在五行屬土,所以當我們艾灸陰陵泉穴的時候,就相當於是一碗水潑到了土堆上面,土堆上面會形成一條水的印痕,這條硬痕可以作為脾外排濕氣的通道,有助於濕氣的去處。
所以說,陰陵泉穴主要是針對濕形的腳氣,例如像:汗泡疹或水泡型香港腳,效果最佳,就是我們局部的腳,及相關部位容易潮濕,容易有水泡,容易潰爛。
陰陵泉穴位於小腿的內側,先找到我們足的內踝和足內踝相接的骨頭,從下往上推推到我們的一個膝關節附近的時候,你發現這個骨頭它向上彎曲的位置是陰陵泉穴的所在。
第三,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同樣歸屬於脾經,而中醫認為脾乃後天之本主運化氣血。所以三陰交穴一般是用來治療單行的腳氣,就是腳氣患處伴隨有乾燥脫皮的現象。此類患者往往是體內有熱有火。所以艾灸三陰交穴,它可以促進脾生化氣血,有助於滋陰養血。
三陰交穴位在足內踝的上三寸,對於滋陰養血治療腳氣,我們不單單可以用三陰交穴,一些其他養血的穴位,同樣有類似的效果,比如說血海穴、腹溜穴也是可以的。
以上是針對腳氣的問題,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邊,想瞭解更多穴位如要搭配精油按摩油應用: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如果你也有些問題要提問,歡迎留言或在臉書上留言,我都會盡快安排答覆,謝謝!
延伸閱讀


2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