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淳心淳意

七個壞習慣讓濕氣入侵人體,該怎麼除內濕呢?

中醫認為,入侵人體的六種外邪六淫之氣中,以濕邪傷人最重,主要因為濕囤積在體內影響體內的氣機的暢通,並且濕邪容易與其他五邪之氣交雜,也就是說,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成寒濕,遇熱為濕熱,遇風則化為風濕。所以說濕氣是“萬惡之邪”。這是因為,它從來不分季節、不分氣候,不分性別與年齡。不少人認為陰冷潮濕的地方或者悶熱的夏天才有濕氣,其實不然,只要找到機會,乾燥的秋冬季濕氣同樣容易“發威”。

而濕邪入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脾胃功能不好,吃什麼都不香,大便黏膩,胖而無力,叫做「內濕」,另一種則稱為「外濕」,主要表現在皮膚症狀,如痤瘡、神經性皮炎等。所以在生活上要預防濕氣上身,還要養成祛濕除穢的好習慣。避免濕氣乘虛而入,危害健康。

七個壞習慣養成濕氣體質

1、喝酒

這是加重“濕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因此酒精儘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因酒精引起的濕多半形成濕熱或痰濕。

有的人我們光看臉就可以知道,例如常見的,一臉看上去毛孔粗大,皮膚粗又發紅俗稱的「酒糟鼻」或鼻翼兩側毛孔粗大,易出油又發紅,這種不一定是喝酒造成的,但有這種徵象的一定體內濕熱。

121 七個壞習慣讓濕氣入侵人體,該怎麼除內濕呢?

2、運動少

運動少的人,身體新陳代謝緩慢,腸胃蠕動也會受到影響,日久變成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3、穿得少

習慣身體保持三分寒的人要注意了,“只要風度,不要溫度”的做法,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特別是在秋冬季。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後要及時吹乾等。

4、睡不夠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早晨有起床氣,容易倦怠就是脾虛的症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早點睡就可以睡的足量,並且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品質更高。

5、口味重

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過鹹、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

6、愛吃冰

中醫認為,過食生冷,或是經常吃些涼拌生冷食物、冰品、冰淇淋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寒涼食物不宜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薑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並且從冰箱裡拿出來的水果,稍在室溫放置再吃。

slices-juicy-tasty-watermelon-white-platesummer_1000800 七個壞習慣讓濕氣入侵人體,該怎麼除內濕呢?

7、不通風

屋內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通風,有時冷天或雨天由於門窗緊閉,會讓室內累積濕氣排不出去,而讓室內的濕度增加,此外,一些生活細節也會導致周圍環境和身體裡的濕氣加重,比如喜歡坐在地板上玩耍、長時間呆在密閉的房間裡等。平時要適當開窗透氣,特別是房間內潮氣重時。

二、體內濕氣重怎麼祛除

1、多運動

體內的濕氣要排除最好就是通過運動,運動的排汗不僅能夠排毒,更能夠有效地把多餘的濕氣排出來,並且有助於促進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

233 七個壞習慣讓濕氣入侵人體,該怎麼除內濕呢?

2、蒸汗

蒸汗有濕蒸乾蒸之分,它能夠促進身體的毒素排出,有些人定期會去三溫暖或是使用乾式泡腳桶(桑拿機)那種把身體的寒和濕逼出來的蒸汗法,是一種“坐著就能夠排毒”的活動,更適合一些“不大願動”的朋友,而且也能夠把體內的濕氣有效排出。

3、薏仁赤小豆(紅豆)湯

紅豆薏仁,是一般甜品店經常買得到的湯,薏仁健脾利濕,久服可身輕;紅豆可利尿、消水腫 · 紅豆還含有豐富的鐵質,並且因本身的膳食纖維豐富有助消化、防便秘的作用。 這兩味也是都是沒有什麼味道的藥材,這樣的搭配可以煮成甜湯或搭配主食與米一起煮來吃,都能夠有效地去除體內的濕氣,女孩子多喝更能夠有助減少水腫。

4、多喝清熱去濕湯

用適量的土茯苓、茯苓、赤小豆、陳皮,加瘦肉或者豬骨煲湯,能夠有效地起到清熱去濕的作用,這也是廣東的傳統去濕湯,適合夏天飲用,或是台灣傳統的四神湯,以茯苓、芡實、薏仁、蓮子再加上豬肚或是豬腸一起熬湯,也是一年四季都很適合的健脾和胃祛濕方。

four-tonics-soup-close-up-delicious-homemade-taiwanese-traditional-chinese-herb-flavor-food-with-herbs-pork-intestine-gray-table-surface_1000800 七個壞習慣讓濕氣入侵人體,該怎麼除內濕呢?

5、少吃醬料及鹽分,多健脾

吃東西比較“重口味”的朋友,都習慣加很多的醬料,其實醬料中含鈉量都特別高,容易引起水分滯留,帶來濕氣,因為“重口味”會加重脾胃的負擔,也會引起血壓的上升,及濕氣囤積,大家在飲食上少吃醃製食物和含鹽分高的醬料等料理,並且多吃一些清淡的原味,五穀類食物。

延伸閱讀:

體內的濕氣與痰濕體質經絡穴位按摩法怎麼做?

跟李淳廉博士學 有醫理有文化的 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過去的存錢養老,最後變成存錢養病養醫生

肝脾不合,體內濕氣作怪

身體有瘀有濕不妨拍八虛,拍打人體8個排毒出口

檢視你體內的濕氣與排出濕氣的方法

肝發炎了,真的是無聲無息嗎?

脾虛多思,腎虛多慮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