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淳心淳意

三伏天已過,迎來最兇險的三十三天

節氣來到處暑,處暑,約在每年的8月23日前後,處暑的「處」是「終止」的意思。

此時大地的熱能威力逐漸減弱,地表溫度將持續下降。所以處暑表示「夏天的暑熱將正式結束」。雖然處暑過後,天氣即將轉涼,但因這時中午炎熱,早晚陰涼,晝夜溫差大的氣候更要讓人小心。

三伏天後的三十三天從處暑到白露

從處暑後至秋分前,要經歷三十三天,從夏季到秋季的過渡時間,是氣溫震盪最劇烈,溫差最大的過度期,也是出現心腦血管疾病最大的時間斷,如何安度這段時間

兩個關鍵的穴位避免邪氣入侵

  1. 百會穴:位於頭頂旋的位置

頭頂又稱為人體的諸陽之會,也是人體多條經脈的匯集處

在入秋之後,按摩百會穴,好處是最多的

77511-20210824163803_39 三伏天已過,迎來最兇險的三十三天

促進大腦的氣血循環:按摩百會預防中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還可以保證頭部有正常的氣血供給與滋養,一部分保持血管的暢通,一部份使頭部的思維敏捷, 百會穴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第一個就是血壓的調節,失眠的利用,如果在晚上不易入睡,可以對百會穴進行按柔或艾灸,可以緩解一天的疲勞,可以使人清醒也可以使人入眠,例如睡不著可以按兩三分鐘。

2.太淵穴,腕橫紋外側,桡動脈的脈動處,

太淵在肺經脈上,秋天是養肺的季節,肺的特點就是不耐寒,不耐熱,

8d24b-20210824163819_88 三伏天已過,迎來最兇險的三十三天

初秋就是寒熱交雜的時候,這時的中午,如夏季的天氣,你可能需要吃西瓜才能解熱,傍晚一陣秋雨襲來,溫度立刻下降十度,就如我們常說的「一場秋雨一場寒」,隨著秋雨的降臨,我們的溫度也在驟降,

而初秋對於老年人和小孩也是比較大的考驗,容易出現感冒及相關呼吸道病症,如: 感冒,咽炎,鼻炎,乾咳,流清涕。

這種情況不只是天氣造成的,一部份這也跟每個人的肺氣不足有關,一般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肺主皮毛,而皮毛,指的就是皮膚和毛髮,也是人體第一道抵禦外邪的防線,如果這道防線不夠致密,那麼風邪、寒邪、躁邪,就容易通過防線的疏漏點進入人體,而出現病症。所以此時要做好肺的養護,而太淵穴作為肺的原穴,可以強壯我們的肺,補益肺氣。

入秋之後的心慌氣短這幾款精油經絡點按法

剛入秋之後,有些人感覺容易心慌,鬱悶,氣短,感覺氣不夠用,常需要深呼吸的朋友,太淵穴作為一個肺經脈的原穴,可以補益身體的氣不足的情況。

此外當寒熱天氣轉換的時候,一些人容易出現喘息的情況,太淵穴也有平緩的效果,太淵補益肺氣,使肺氣充盈。

所以,預防心腦血管的百會穴以及預防肺呼吸道疾病的太淵穴,可以作為至秋分之前這段時間最好的防護穴。

穴位的按壓也都可以用精油(玫瑰,檀香,桂花,佛手柑)點在局部在按壓以anchuring的方式按壓.(按壓法參考『精油經絡學』李淳廉著)

節氣走的氣穴

處暑時,人體的氣會走到「四滿穴」,白露時氣會走到「水道穴」,這兩個穴分別屬於中醫的「腎經」和「胃經」。

b75f2-20210824181216_84 三伏天已過,迎來最兇險的三十三天

所以這段期間容易有腹腔和骨盆腔不舒服的症狀。加上季節轉換快速,衣物穿著不蔽肚子,又習慣吹涼飲冰,就會有腸胃受寒、腹瀉、腸痛、下肢抽筋、水腫、泌尿道感染的情形。

白露不受涼保暖按摩法

這個時候腹部都可以柴胡漢方按摩油及當歸益母草漢方按摩上腹部至下腹部的區域。

改善方法除了根據天氣變化增添衣物、晚上睡覺注意覆蓋腹部外,還可以「按摩肚臍」作為日常保健。古人說:「臍為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臟之根」,按摩方法是先將雙手掌心搓熱,然後上下重疊放在肚臍週遭,按「順時針方向」繞圈揉按15下,如果有暖暖石更好,可以暖暖石按摩,暖腹效果更明顯

 

照顧好脾胃山藥茯苓飲

食療部分:此時建議一道處暑健康養生飲──山藥茯苓飲。
藥材:山藥12克、茯苓9克。

做法:將所有藥材放入保溫杯中,沖入1000c.c. 熱水,燜 5分鐘後待涼一點即可飲用。三餐飯後各沖泡一杯。
功效:和胃暖中,健脾利濕。

延伸閱讀:

秋天燥氣傷人皮膚乾燥與乾咳

三伏天中伏以後的四個養生要點

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名額有限)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