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燥氣傷人,秋天的皮膚乾燥和乾咳
每年入秋以後,都會經歷一段秋老虎發威的氣候,一面是秋高氣爽,一面是天乾物燥。
中醫裡面講的自然界傷人的六種邪氣,即外淫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在一年四時中六種不同氣候的表現。 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經歷了濕氣沈重的長夏,來到了燥熱的秋天,對於長期因為處於空調除濕環境,或是因為天氣乾燥烘熱又疏於保養,都會導致這段時間特別容易出現皮膚乾燥搔癢,咽喉乾燥,整個人一個燥熱缺水的情況。
在中醫裡「秋燥金,金屬肺,肺主皮毛」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肺主一身之表,主皮毛」、故包含呼吸系統疾病,也包括皮膚的乾燥搔癢,濕疹。此時的皮膚搔癢是因體質「血虛風燥」,疏於保養而造成的。
當氣候乾燥微冷,又遇上人體血氣不足,不容易將血液帶到皮膚下面的細微血管,導致末梢循環不好,造成血液無法滋潤皮膚,而容易發生乾燥的症狀,而補血聖品的當歸除了幫助女性調經、其實它更是中藥材裡面最佳的補血防乾燥的一味中藥!
中醫的湯方中,具有「養血潤燥」的四物湯,能藉由補血、增加血液循環,讓皮膚自然有光澤,達到緩解皮膚乾燥的效果。四物湯的熟地、當歸、白芍、川芎等成份,則有補血、活血的功用。
滋陰保濕聖品—當歸
中醫裡面的補血聖品莫過於「四物湯」,方中由當歸、熟地黃、川芎及芍藥組成,是補血、行血、活血的主方,促進末梢血液循環。當歸是補血藥材,有「血中聖藥」之稱。當歸可減輕經前症候群的疼痛、腹脹、陰道乾澀及憂鬱;方中的白芍也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促進血液循環;川芎則可理氣,增加血液流動,將血氣引導到全身;熟地黃具有保濕功效,血液吸收後能進入組織細胞,達到滋潤皮膚的療效,並可補血強心,幫助滋養。
雖然四物湯的成分能改善皮膚乾燥,但很多人夏天吃四物湯會覺得有點燥熱,那是因為熟地黃為黏性的藥材,具滋陰、保濕功效,對於脾胃濕熱的人來說,可能會引起痘痘;這時建議到診所請專業的中醫師依據個人體質調整各藥材的劑量。
另外建議使用「當歸益母草精油按摩油,塗抹下腹部及小腿內側肝經脈,也可以達到舒壓,增進末稍血流作用。對於血虛體質的人因體內血液虧虛、無法濡養皮膚表面,可以起到末稍皮膚滋養的作用。
對於血虛體質者容易發生乾癢,且容易合併有四肢冰冷、面色蒼白、毛髮乾枯易斷等情形。除了經常透過藥方補血潤燥外,同時也建議患者可自行按壓穴道。
治療血虛風燥皮膚乾癢的三個穴位
以下穴位按摩並搭配漢方按摩油(當歸益母草或苦參按摩油)效果尤加!
血海穴
大腿內側,從膝蓋骨內側的上角,上面約三指寬筋肉的溝,一按就痛的地方,即血海穴。有助養血止癢的穴道像是「血海」,這個穴位屬足太陰脾經,由於脾統血,因此適度按摩有助血液循環之效。
風市穴
風市穴位在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屬少陽膽經穴道,適度按壓可祛風止癢。
太溪穴
太谿穴位於腳踝外側凸起骨頭,和阿基里斯腱中間的凹陷處,是腎經之源。適度按壓可順氣血、補陰防燥。
生活上避免皮膚乾癢,日常生活中有些小習慣要留意
- 避免以高溫水洗澡或洗澡洗太久,以免過度清除皮膚表面油脂,反倒更易出現搔癢情形。
- 洗完澡後,可在肌膚乾燥處適度塗抹乳液,以鎖住體表水分,每晚塗抹當歸益母草按摩油,身體四肢塗抹「洋甘菊安撫舒緩按摩油」。
- 飲食上可適量補充海帶、白木耳等富含膠質的食物,或是核桃與黑芝麻等較油的食物,如此將多少有滋陰潤燥之效。
秋燥乾咳一個穴位立即止咳
中秋過了以後,喉嚨老是發癢、乾咳,但是沒有流鼻涕、喉嚨痛的症狀。她以為自己感冒了,其實不是,這是中醫講的秋燥現象。
- 尺澤穴 :解秋燥、止乾咳
緩解秋燥和乾咳,可以按尺澤穴。尺澤穴是肺經脈上。
位置:手肘橫紋上,從外側端向內一橫指寬的凹陷處。
按摩方法:一隻手臂朝向天花板,用另一隻手的拇指輕輕按壓即可。
是秋天天乾物燥,造成咽喉乾燥乾咳,日夜溫差帶來的咽喉黏膜緊縮都可以案的穴位。
按摩穴位的時候,大家不用太慌張,一定要找的多準,其實只要是在同一個經脈上,離穴不離經,也是有效的,中醫有這麼一句話:「尋三穴而用一穴。」意思是只要你按到的剛好是同一條經絡,即使穴位位置偏了一點,也能起作用。假如你按對了,效果就會更好。
- 秋天防秋燥可以多喝點酸苦的茶飲,喝檸檬茶也可以緩解咳嗽,因為檸檬是酸的,使人立刻生津,止咳、止乾燥。不妨自己用檸檬泡茶,或到便利店買無添加劑的檸檬茶。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