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天中伏以後的四個養生要點
每年的三伏天,都是從小暑後立秋的這一段時間,每年時間大約在四十天到四十五天不等,今年2022剛好從7月16日的初伏第一天開始,一直持續到8月24日末伏的最後一天。三伏天,它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間段。也是熱邪傷人最重的一段時間。
它的養生要點,我給大家歸納一下,主要有四個方面:包括防中暑,補氣,排毒和祛濕。以下我依次和大家說一說:
第一,防中暑
在中醫裡面,中暑它是有陰陽之分的。中伏以後的防中暑,有兩種,一個是陽暑,一個是陰暑。
陽暑:它就是真正意義上在高溫環境下工作,出汗過多導致的中暑,就是「陽暑」。這時候,人會出現發溫,出汗,全身乏力,首先就是補充水分,然後是納涼,推薦的精油是:薄荷以及銀杏按摩油,塗抹在頸部的大椎穴上。
陰暑:還有一個就是「陰暑」,它也叫做「假中暑」,比如說我們長時間呆在有冷氣的空調房裡面,然後突然走出室外,接觸到高溫高熱之後,你會發現突然的劇烈溫差,讓身體難以調節,導致散熱困難,從而出現頭暈頭痛,不舒服。或者說,當我們吃了大量的冷飲之後,它也會引發「假中暑」,比如說伴隨有頭痛,發熱,胸悶,噁心這些症狀。這時候我們推薦的精油是柴胡按摩油,按摩在肚臍上方胃脘的部位,特別注意它解決的問題叫做「陰暑」,不是陽暑。
第二,補氣
因為三伏天的氣溫高,人體大量出汗,體內的正氣它也會隨著汗水往外排。這個時候,夏季有「一夏無病三分虛」的說法,為什麼虛,其實,就是正氣有一部分流散了。所以為了保證我們夏季不虛弱,在這裡,我們需要補氣。
這時首推的一味中藥叫做「黃芪」,因為黃芪的補氣功效,雖然整體來講可能略遜於人參。但是它比人參的性質更加溫和,並且有收斂汗水的作用,讓夏天大量流汗的人可以獲得收斂,甚至於一些肥胖的人群,如果使用黃芪,它甚至還有減肥的功效。
在這裡,我直接推薦黃芪煮粥,由於黃芪它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就是不能拿來嚼一嚼之後就吞服的。所以黃芪我們用15g的黃芪加十倍的清水,然後浸泡半個小時,連水煮開之後中火煮30分鐘,然後把藥液濾出。然後再加同等量的水煮15分鐘,再加入米煮成稀飯就可以了。夏天吃黃芪粥,不但好消化,整體的補氣效果也非常好。
第三,排毒
我們要知道,人體排毒的最大的經脈叫做足太陽膀胱經,它位於人體的背部,脊柱兩側所以說每週一次背部刮痧或拔罐,可以給身體有效的排毒。如果身體比較虛弱的,可以把間隔時間略微拉長一些。同時足太陽膀胱經它在背部的頸椎下方,也就是大椎穴附近,它分成了兩條之脈,一個是在脊柱旁開,1.5寸,一個呢是在旁開四寸的地方。這兩條之外呢,向下走?同時,他們彙聚的點是在人體膝蓋正後方的委中穴交會。
所以當我們按揉委中穴或者是用點刺放血的方法,刺激委中穴,也可以有效地排除身體的毒素,位置也非常簡單。那麼在我們膝蓋正後方,這個地方叫做膕窩,膕窩橫紋的1/2處就是委中穴的所在。
第四,祛濕
最後一點,我們要說的就是「祛濕」,你會發現三伏天溫度非常高,會導致人體沒有胃口,不想吃東西,這個其實就是典型的脾胃功能虛弱。而中醫經常說脾胃主運化,它運化的是食物,也包括水濕之氣。
所以一旦脾胃虛弱,無法通過流汗,排尿,大便把濕氣排出體外,這時候濕氣在體內積聚,就會導致濕熱內生,那麼想要祛濕,在這裡跟大家介紹兩個大穴:一個是「陰陵泉穴」,另一個是「足三里穴」。
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是脾經的合穴,足三里穴,,它也是胃經上的大穴位,兩者相互結合,使用陰陵泉穴健脾
位於:我們的內踝所連接的骨頭向上推推到膝關節附近的時候,你發現這個骨頭從下到上彎曲了不的地方,你肯定推不動,那麼推不動的地方就是陰陵泉穴。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調脾胃,脾胃通調,自然濕氣蕩然無存,陰陵泉穴,它是在我們的小腿內側骨,就是先找到。
足三里穴,首先我們屈膝90度,然後的話,在膝蓋骨的外側有一個凹陷,這個凹陷叫做犢鼻穴。從瀆鼻穴往下量三寸,就是足三里穴的所在
以上就是我今天針對三伏天的四個養生重點。包括防暑補氣,排毒,祛濕,就和大家分享這麼
延伸閱讀:


3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