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律也能讓人上癮,愛上自律的自己
許多人為現狀焦慮,又沒有決心去改變。說毅力,總是只有三分鐘熱度,時常憎惡自己的不爭氣,唯一堅持的事情就是”堅持不下去”。本想在有限的生命裡體驗更多種生活,卻只會把同樣的日子,機械的重複很多年。
我們都知道,大部分人的怠惰及失敗都源於不自律,但是「自律」說來簡單,真要落實在每天的生活與工作中,卻不容易堅持,而且做起來往往需要堅定的意志,持久的毅力與強大的使命感。
所以,很多人一聽到「自律」都認為自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大家的印象中,自律多帶有一種克制,一種壓抑。長時間的自律,也彷彿給人一種不放鬆,一種清教徒式的生活,感覺會給人帶來的是痛苦。但其實那些能夠長久維持自律的人,不僅僅活得很爽,很有可能他們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難受。到底那些自律的人是怎麼做到的?
為什麼那些自律的人,都會對自律上癮?
為什麼同樣是對待學習或者運動,大多數人,都要逼著自己做的事情,自律的人卻能夠那麼享受其中呢?這跟我們體內的一個物質有關。
大家都知道,帶給人快樂的物質有多巴胺,我們可以從吃喝玩樂中,短暫的獲得這樣的快樂,即便快樂過後,迎接自己的是懊悔,空虛和失落感。覺得自己浪費了時間,沒做正事,但當時就是停不下來,這就是多巴胺的力量。多巴胺,他快速釋放又快速的消退,只留下消退後空虛的你。
而還有一種物質叫做內啡肽,,它的存在也可以產生愉悅感和緩解疼痛。相較于多巴胺,內啡肽則屬於一種先苦後樂型的物質,他一般會在人的身體經歷疼痛之後產生。就像馬拉松賽跑,你會發現明明你跑了一個小時,應該是疲累感加劇的,可以許多跑著在衝破了那個讓自己痛苦萬分的肌肉疲勞,心肺耐力達到極限的掙扎後,反而會進入到另一個高原期,也就當人體衝破了極限之後,也就是當馬拉松賽跑達一個小時後,你身體內的疲憊感反而下降了,而會產生一種輕鬆的快樂。這就是一般俗稱的衝破甜蜜點。這時就是大腦中的內啡肽大量分泌產生的愉悅感,也就是說內啡肽的獲得門檻比多巴胺要更高。但是他所帶來的精神滿足感,會更加綿長而又富有意義。
自律的人,享受的就是那種經過努力後所帶來的放鬆,那種用力後的快感,所以那些嚴格要求自己,不拖延,確實活在當下的人,其實更多的就是追求內啡肽帶來的深層次的快樂,而不是追求多巴胺帶來的短暫的快樂。
如何才能獲得內啡肽帶來的快樂,也對自律上癮呢?
其實上癮的本質就是經歷了一些步驟以後對一件事情產生了依賴的感覺。所以你需要做的是以下:
對自律上癮的關鍵兩步驟:
第一步:嘗試著行動起來
很多人都存在自我設障的情況,事情還沒有做,就開始打退堂鼓了,覺得那件事太難,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但你不做時間就真的被浪費了。所以以後你一旦有某個念頭或者計畫,不要想太多,直接開始行動,從做當中去修正,而不要為了求完美只停留在計畫上,看到別人夜跑,也有跟著夜跑的衝動。那就不要想,我是不是要買好衣服鞋子,我是不是要規劃好時間,不要想回家換上運動鞋先直接出去,不要給自己拖延和找藉口的時間。
第二步:讓你的身體適應其中
讓你的身體知道有這樣一項新活動正在進行,這是很關鍵的一步。很多人三分鐘熱度,就是在這個階段停了下來,因為這個過程會比較的枯燥無味,而這個階段就是你感知到內啡肽的前提。
當你成功完成了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你的內心產生了巨大的滿足感,就會讓你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任務。比如說你開始體會到跑步的樂趣後,你就會開始想要體驗更多。
從前是在家裡,現在可以來到戶外,帶上耳機,沿著河邊跑。以前是早上跑,現在想要嘗試晚上跑,長途跑,上下坡道跑,變速跑。這時候讓你停下來,你反而會覺得百無聊賴和無所事事,因為你已經感受到了內啡肽的長久快樂。你已經開始上癮了。
當你的大腦把行為和特定的場合聯繫到了一起,你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不需要花費精力去控制他,因為他已經在你的身體裡自然流淌了。所以,真的有人能夠對自律上癮。
就拿我個人來說吧,我十年前開始,堅持每天六點起床,早操15分鐘,閱讀一小時,每晚睡前閱讀一小時。每天堅持寫2000字,長期自律生活後我發現。保持自律,不會因爲學習感到勞累,反而會開始享受高效學習帶來的充實感。如果因為出差打亂了生活作息,我還是會怒力完成既定的當天的行事曆,因為養成了習慣,跟愛上那種完成的快感,一旦哪天沒有做到都會特別難受,或若有所失。當我保持了習慣之後,有了積累,真的能體會到自律者自由。
保持自律,貴在堅持,即便一兩天的暫停,最好不要在中間停歇太久,因為一旦停止,就給了惰性可趁之機。現在,我也利用這些學習方法,用於新人培訓,效果出乎意料的滿意。
強烈的學習動機,是自律的關鍵
學習動機,也可以分爲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
內部學習動機:
就是對學習的內容本身感興趣,不需要逼迫自己。也能夠享受其中。比如張三對網絡小說十分癡迷,不僅喜歡看,還喜歡寫,對網絡小說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可以保持日更6000字,成爲一名知名網絡寫手。內部學習動機是具有強大的驅動力,想要發揮它的力量,你需要明白自己對什麼感興趣,內心熱衷於什麼。360行總有一項工作,重復1萬個小時,你就是這個行業的專家。
好比日本的工匠精神,90歲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這一份小小的壽司做到了極致,對食材,溫度,配料以及每一寸力度都有嚴格的講究。爲了讓捏壽司的手保持細膩,他常年佩戴手套,那雙握壽司70年的手依舊溫潤細軟。
外部學習動機:
外部學習動機也很重要,比如爲了能夠出人頭地,讓周圍人投來羨慕的目光,爲了自己的父母或者孩子能夠過得更加舒坦一些,爲了提高自己的性吸引力,獲得心儀的對象。總之,學習之前你得搞清楚自己學習爲了什麼,學了有什麼用,如何去學。把這些寫下來,時刻提醒自己,例如:在成為設計師之前,通過努力成爲設計大師,贏得社會地位和財富。
每個人都有機會愛上自律的行為,行動起來,試試自己的潛力有多大的力量吧。下一個自律的人說不定就是你自己。
特別喜歡,日本作家–山本耀司的一句話:「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嚮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我從來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靈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努力實現的決心認真地活著。」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也是決定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
寫到這裡,我忽然又想起了已故的聖嚴法師說的話:“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現在看來,其實這也就是自律的精髓。
延伸閱讀:
跟李淳廉博士學 有醫理有文化的 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3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