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懶的本質是缺愛,也是一種身弱氣虛的表現
能量不足的人,生命狀態是封閉的。中醫認為,氣血不足的人,容易變懶,變封閉,一個人氣血不足,精氣神自然不會好。正氣虛了,久而久之,思想容易走極端,人也變懶變封閉,不想運動,只想窩在家裡,不想出門,只想躺在床上,白天沒勁,晚上睡不著,慢慢陷入生活節律失調,走向自律神經失調的惡性循環。
懶的本質是心力不足
那些做事情常感覺心有餘力不足,怎麼睡都覺得累,個性不算開朗,甚至有點社恐,臉色發黃,吃的不多還容易腹脹,遇到事情容易糾結,稍微一動就出虛汗,做事拖延,習慣等待。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的,在中醫看來是氣血不足。
在哲學家叔本華的眼裡這是一種缺愛。”懶的本質是缺愛”。叔本華認為缺愛的人,他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對什麼都三分鐘熱度,最討厭的就是做事,學習,最喜歡的就是不用幹,錢多事少離家近。但討厭工作,討厭學習,怎麼可能成功?一事無成的人,不是你不夠努力,也不是你不夠聰明,只是缺愛而已。學習和工作,除了要體力,更重要的是”心力“,”心力就是愛,就是一種氣血足的表現”。就像你愛一個人,為他做什麼你都願意,你也不會覺得累一樣。所以要讓自己真正變積極有主動性,唯有心裡有愛,才會熱愛,熱愛才會持久,持久才會有所成就。
所以,首先要覺知到自己沒有心力,內心抗拒做事,拖延學習,也就是開始出現拖延,計畫很豐滿,實際沒行動的時候,開始為自己的偷懶拖延找藉口的時候。叔本華說「等待拖延就是一種懦弱的表現」。人一旦開始封閉自身,外在的顯化就是:冷漠,自私,煩躁,懶惰,缺乏行動力,進而導致抑鬱幽閉。
氣血能量正常的人,在稍微意識到自己的懶與封閉,會開始強迫自己改變,變得有執行力,努力克制情緒。但當一個人已經陷入,“自身能量不足一段時間後,往往習慣於以“虛”的心態和“回避退縮”的方式跟社會交流,就會走向“冷漠,自私,煩躁,懶惰,缺乏行動力”。
跟大自然借能量,把神收回來
想改變這種處境的關鍵點,不妨跟大自然借能量,中醫認為人與天地相應,天地之間的自然能量最補。所以春天的時候會去踏青,吸收自然界清氣。三伏天的時候,我們會冬病夏治。
1、先把神收起來,同時把在外的能量往回收。中醫裡有一個“開闔”的概念,身弱的人大部分都能量低,容易內耗、心神不寧。這時要把過度耗散的神收一收,生活上要斷舍離,那些沒必要的事情,傷心傷神的事情先斷掉,躲一躲,避一避。別過度划手機、看視頻、流連在朋友圈。
2、早睡早起。晚上10點前入睡(最遲11點),早上6、7點起,與雞俱興,和小雞一樣早睡早起,和太陽日落日升同步。
3、在上班坐車的路上不要習慣性的看手機,可以看著路途風景消耗精力,或閉目養神,找到放鬆、安靜自然的狀態。
4、每天靜坐或站樁10分鐘,暫時可以放下外界干擾,轉移注意力,安撫焦慮情緒,解脫內耗,用暖暖石+漢方按摩油,打通經絡,疏通氣皿,身心得以靜養。
5、少熬夜,22點睡覺,保證充足睡眠,睡覺是最根本的大補,養神養身保元氣,久而久之,身體充滿了電,能量滿滿,心情也是保持舒暢起來。
身心同修,即知即行
1.提升環境與自身的能量
每週打掃一下房間,臥室經常開窗通風,生活在乾淨充滿能量的磁場裡,整潔的環境能讓心情愉悅。憂慮開心不起來時,不妨多曬曬太陽,曬曬背,用大自然的能量補充純淨的能量。
2.運動
走路,慢跑,及各項運動,或者太極,站樁,易筋經,瑜伽,都屬於可以幫助”形與神俱,氣血暢達的。
3.調飲食
多吃原形食物,只吃經過大自然陽光雨露澆灌過的植物動物,不吃任何加工食品,含糖飲料,葷素搭配飲食均衡,讓營養素完全進入細胞內這就是調中氣。少碰冰冷的食物、油炸肥膩的食物、垃圾膨化食品,這些都會消耗你的能量。
4.想做就去做,不拖延
心力不足之人,一般比較敏感,能夠注意到很多細節,再加上擅長思考,想的很多,經常容易出現,”本來沒什麼,一想就覺得有什麼,再一想就覺得,不得了,很嚴重”就是所謂的多思多慮,思則氣結,包袱太重,就容易傷脾,傷肝,傷陽,傷氣,傷血,導致自己內耗越來越嚴重,能量越來越低。治療這種多思多慮的內耗,唯有行動。直接去曬太陽,直接去跑步,直接去閱讀,直接關掉手機,直接去休息片刻,直接去關心別人,直接去澆水養花,直接去爬山,直接去交朋友。想到就去做不拖延。
不要再想著有比這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狀態,總覺得好的東西在遠方,不在我們自己這裡。用最樸素的方法調整,然後去看它們發芽,開花。一件一件去做,一件一件去執行,從樸素的小事開始做起。這些都安心做到了,就會跟周圍聯接得更好,能量就會收回來。
生命力需要通過合適的方式達到”開闔”得當。開得出來,收得回去,就會得到一個“中和”的自然狀態,身心才得以健全。
延伸閱讀:


2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