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年是危機還是轉機?
每一個中年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你開車回家停到地下停車庫,你會想要坐在車裡待一會,因爲你只要開了車門,你孩子就喊爸爸,老婆就喊老公,你要扮演的角色太多了。在公司你要扮演別人的領導,你要扮演別人的同事,你要扮演別人的員工,回到家之後你要扮演一個爸爸,扮演一個丈夫,扮演一個兒子,扮演一個媽媽,扮演一個妻子,扮演一個女人。
人到中年,真相從四面八方襲來,所謂上有老下有小,所謂理想與現實,所謂的疲憊和變老,所謂的孤獨與深刻,不過都是種種的表像,本質上是因為一個人經歷了那麼多的歲月,內心終於呈現出一個真實的自己,人生輪廓逐漸分明。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離中年很遠,直到跨過35歲,成為別人口中的XX姐、XX哥,我們才真正體會人到中年。細細想來,但凡和中年扯上關係的詞,似乎都透露著一股疲憊和無奈,比如大家常說的中年危機,中年油膩,髮際線後移,眼角的魚尾紋,鬆垮的肚皮,保溫杯裡泡枸杞。
但其實,拋開這些段子和調侃,拋開自黑和無奈,我們從人類學,生物學,心理學的視角看待中年時,會有許多奇妙的發現。一本由生理學視角來看「《中年的意義》」的作者大衛班布里基不僅是英國劍橋大學臨床獸醫解剖學家,還是聖凱薩琳學院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專家,他通過研究人到中年所經歷的身體,心理和情感變化背後的科學依據,告訴我們中年是什麼,為什麼人類會有中年,以及我們該如何看待中年。
為什麼人類會有中年?
在作者看來,中年是自然演化的結果,而且是獨屬於人類的禮物。動物界無論一個生物的生命有多長,它都可能在下一秒面對其他動物的追逐和傷害,無法安穩地活到老年,但人類不同,大多數人有漫長的時間面對老去,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中年這一獨特的產物。
從另一方面來說,人類和很多動物不同,幼子待在父母身邊的時間非常長,父母不僅需要給孩子提供食物,還需要傳授經驗和文化。人到中年之後,專注于培養下一代。
正是這種文化傳承的能力,讓人類得以超越基因演化的道路。一個有意思的發現,十九世紀,人類平均壽命只有37歲。到了20世紀初,人類壽命出現飛躍,從40歲提高到61歲。到了今天,大多數人在40歲的時候有信心可以健健康康地活到至少70歲。當你來到中年,年紀到了,但你仍活力正盛。那麼,我們所謂的中年到底是危機期還是鼎盛期呢?
黃帝內經中說,「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男子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若從生理的變化切入,包括了肉眼可見的老化會出現在中年時期。當頭髮開始灰白,眼睛開始老花,臉部出現皺紋,肌肉鬆弛下垂,容易發胖,這些都在提醒你開始走下坡路了。而隱藏在心理變化的背後,很可能是身體機能和激素水準的波動,於是乎,很多人感受到了人生已過半,留給自己成功的機會也不多了的感嘆。但現在看來,大多數事實並非如此。與人們的普遍預期相反,中年人患抑鬱症的可能性實際上比生活中其他任何時候都低。
中年人的核心優勢是心智成熟
作者大衛班布里基發現中年人的大腦在回避壓力和處理壓力的效率上也遠遠超出了其他人生階段。在針對語言能力,空間知覺,數位能力,推理能力和計畫能力的認知測試匯總,中年人都有更優異的表現。
其中數學能力大約在40歲到達巔峰,語言能力的高峰到達得比較晚,大約在60歲左右。並且中年人有一種特殊的心理韌性,中年人終於學會怎麼讓情緒避開自我批評這種自我挫敗的循環中。轉而用有目標,有重點,有效率的方式對待生活。
這樣看來,雖然各項身體指標正在下降,但是中年並不是一件負面的事情。中年的核心優勢是心智的成熟,使自然穩定的人格在形成,是思想和情緒之間正在達到美妙的平衡。多年的經驗積累讓中年成為一個收穫的年紀。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都是人到中年的傑作。
中年人的社交也開始發生變化,他們變得不那麼愛社交,會把精力集中在少數重要關係上面,比如家人,至親好友。許多人在這個階段特別喜歡組織家庭聚會,老友聚會也是深刻認識到什麼樣的關係對於自己來說是舒服的。
中年以後善用四種思維與世界和平相處
35歲-40歲是一生中最大的一道分水嶺。35歲之前正值青春年華,是一生中學習知識,積累經驗,不斷試錯的階段。35歲之後,生命逐漸走向成熟。不管是生活的負擔還是命運的饋贈,我們都應該好好經營當下的一切。
-
善用漣漪效應
聽過一個很有哲理的故事,一名男子因鬱鬱不得志,前去求教大師,大師帶他來,到湖邊撿起一塊兒石子投入到湖中。
大師問,你看到了什麼?他回答漣漪。但是又問漣漪從哪兒來?他回答來自剛剛丟下去的石頭,但是說,那你試試去阻止這些漣漪。男子試著伸手去阻止,結果手一入水,又產生了更多的漣漪,他頓時不知所措。大師笑道,生活就像這片湖,你走的每一步或許剛開始並不起眼,但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以後的每一步路。
人過中年以後,我們總是會著急,對一舉成功抱有幻想,總想著跳過眼前的小事,一步到達人生的頂點。其實,真正的強者能低頭走路,更知抬頭看路,因為他們懂得現在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為未來佈局。中年之後,好好經營當下的每一件小事,把每一步都用來積累,哪怕每次只收穫一點點,涓涓細流,終會奔湧成滔天巨浪。
-
培養講故事的能力
網上流行著這樣一個觀點,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懂技術,也不是懂行銷,而是會講故事。生活不是枯燥的條列式,而是活潑多變的一幅幅真實場景。有智慧的人善於借助故事的力量,把刻板的問題生動化,把枯燥的道理變成有趣的故事,不但容易打動人心,也可以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TED的演講很多人都看過,每位講者往往能在五分鐘內將一個故事講得很深刻,曾有人將TED演講進行了一個統計,結果顯示,主角人自我介紹的時間占了10%,邏輯論證占了25%,而剩下的65%都是在講故事。如果把做事比喻成做菜,會講故事的人會把原料相同的菜做得色香味俱全,故事力就是影響力,故事思維才是解決問題的頂級思維。邏輯不容易使人信服,故事卻可以讓人得到理性的啟示。中年以後一定要學會在故事中體會問題,遠勝於在爭論中記住道理。
-
善用以柔克剛的柔道戰術
聽過一個很有哲理的故事:河邊一棵大樹被颱風連根拔起,落入一個小溪。大樹在水裡看到岸邊的蘆葦,哭著說,我覺得很奇怪,像你們這樣輕柔的身體,怎麼沒有被風吹斷呢?蘆葦回答,因為你去和大風抗爭,所以失敗了,而我們會隨風彎曲身體,所以保全了自己。
中年以後,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其實並不在於資質的強弱。而取決於懂不懂得成長的規律。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以謙沖為懷的態度善用柔道戰術,厚積薄發。中年之後,面對生活路上的腥風血雨,如果你還不夠強大,一定要善用以柔克剛的柔道戰術,在保存實力的前提下,不斷尋找下一個著力點,將自己的優勢逐漸放大,在任何風雨面前都有取勝的可能,人生之路也會越走越順。
-
鞏固自己的優勢
聽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如果把一個人比作一座城堡,周圍一定要建一圈又深又險的護城河。城堡就像一個人的核心,即使外界威脅再大,也始終能保有一份不受侵擾的自留地。中年以後,各方面的壓力紛至沓來,沒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很難在大江橫流的生活中站穩腳跟。
在人生最重要的後半場,不斷磨練自己,強化自己的護城河憑藉紮實的實力站穩腳跟。你的未來就會有多少坦途,無法預知,但我們知道任何困難也都打不倒一個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人。
創造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從當下開始,不斷精進自己,建築好自己的護城河,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不可知。
中年以後,人生進入下半場,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是優於過去的自己。好好經營你中年,是對前半生的回饋總結,也是對往後餘生的積墊鋪墊。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讓今天成為明天的遺憾。
從這些個角度來說,中年人的時間價值是更高的,是更貼近內心真正需求的,也就是當你到了中年,你終於可以實現自我與整個世界和平相處了。
延伸閱讀:
跟李淳廉博士學 有醫理有文化的 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跟李淳廉博士學 有醫理有文化的 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