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當追風口的豬,而要做一棵厚積薄發的大樹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人要想成才,必須要像樹一樣,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成長壯大。然而,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人們變得越來越急躁,急著賺錢,急著成功,急著走上人生巔峰。最近又一個新的名詞出現了「元宇宙」自從臉書的札克伯格一宣布,將臉書正式改名為「元宇宙」MetaVerse之後,市場上彷彿又出現了新的風口,果然引來一堆準備起飛的豬。「元宇宙」以我的智商聽了好幾遍,還是沒搞懂。只覺得不就是在比現在更快的網速下,使得萬物都可互連嘛?這不就是大家都認可的未來趨勢嗎?真的搞不懂為何又出一個「元宇宙」的名稱,不就是在高網速裡各種行業都可虛擬的遨遊嗎?
後來經過我努力往前搜尋也查證一下,發現,”元宇宙”一詞誕生於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實境世界,在這裡,人們用數位化身來控制,並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現在看來,描述的還是超前的未來世界。 關於「元宇宙」,比較認可的思想源頭是美國數學家和計算機專家弗諾·文奇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說《真名實姓》中,創造性地構思了一個通過腦機介面進入並獲得感官體驗的虛擬世界。看了這麼多那跟我今天的主題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繼續
內容目錄
只要有風口,就有很多準備跟著起飛的豬
結果你猜怎麼了?果真現在所有的會議,聚會場合,線上互動多得是一堆人喊者「元宇宙」,都說自己的行業有了元宇宙(Metaverse)的加持,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連結與創造,怎麼怎麼與現實世界映射與交互的虛擬世界……。未來相信絕對是改變的趨勢,但不知道是不是眼下這些人說的這樣,總之,每有風口,準備起飛去追風口的豬特別多,這邊就提醒大家,現在你看到的在風口跟著起飛的,不一定都是明日之星,有很多可能是半調子的詐騙集團。
我們常看到很多追風口的公司,不管他本業是什麼,看到風口就追,但因為沒有根基,當自己用廣告關鍵字的方式蹭熱點,把產品打紅了,沒多久就被人收割了。但這種追過風口的人口氣都很大,要他們回頭來從頭打地基,他們又不願意,不想萬丈高樓平地起,以致於沒有很好的根基,又不願放掉觸目所及的財富,結果因為缺乏時間的累積,沒有厚實的實力與積墊,從此一路上抄別人的短線,每個風口都是斷斷續續,不斷的換行業,走上人生彎路,一事無成。
大樹法則,向下紮根,厚積薄發的五個條件
聽過一句話「人生是場馬拉松,一步一步踏穩了,慢慢熬,才是真正的捷徑」,因為沒有一棵樹是樹苗種下去,馬上就變成大樹。那些長的快的樹大多淺根,一個颱風刮來,就連根拔起了,所以做事也要像大樹一樣,要如清代鄭板橋的《竹石》那首詩所寫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那麼,想要成為一個可以為人遮風避雨的大樹,就必須像一棵樹一樣的生長,要成為大樹就需要五個條件:
大樹法則的第一個條件,時間
做事情要下慢功夫,不要想著一下子成功,遇到困難的時候,慢慢熬,總會熬出來,這樣的成功才是牢靠的應該向樹學習,而要想生長為參天大樹,離不開下面這五個條件
每一棵大樹都曾經是一棵種子,一棵樹苗,然後像人一樣,每年長一歲,一年一圈的年輪一圈圈的往外長粗,因此,想要成功,一定要有所付出給自己成長的時間。
不知道大家有沒聽說過”一萬小時定律”,它是英國作家格拉德威爾提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如果這樣計算的話,我們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不過這並不是說工作五年就能成為專家了。因為工作時間並不等於專業的積墊與經驗,做的越久,也不代表你在進步,你只是比之前更熟練了而已。
那這樣是不是意味著一萬小時理論是不對的呢?其實也不盡然,你只是缺了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是一種有目的的練習,工作前制定目標,計畫,工作中自我觀察事情的進展,工作後及時檢討審視,這樣長期的刻意練習,才能真正的幫助你成為行業裡的專家。
大樹法則的第二個條件,不動
大樹一旦紮根,就是百年不變。這種不動理論用在人身上,就是要學會專注目標,避免半途而廢。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說兩個人來到一個地勢平坦的地方,看到這裡適合開墾農田便開始打井。其中呢一個人挖了十米沒出水,於是換了個地方重新挖,這次挖了20米,還沒有水,又換了一個重新挖。這次挖水,又換了一個地方,挖了30米還是沒有水。這時,他心想,怪不得沒人在這裡開荒種地。看來這個地方的水就不夠灌溉,於是他便氣急敗壞地往其他地方謀生。而另一個人來到同一個地方,非常的專注,他就照著一個地方挖井10米,不行,就20米,20米不行,就30米。終於,他在50米的時候打出了甘甜的井水,然後他便大面積的開墾農田,種植糧食和各種經濟作物,最終成為了一個非常富有的人。
其實,職場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心浮氣躁,經常換工作換來換去,只會迷失自己,大家都聽過”滾石不生苔”的道理。總再換工作,最後不知道自己會幹什麼,能做什麼,一事無成,而只有學會專注,專注於一個行業,才能集中資源,深耕細作,才能做得更專業,才能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
大樹法則的第三個條件,根基
根基是大樹的生存支撐,也是一個人發展的基礎,否則急功近利,人品不過關,肚子裡沒貨,又想拼命地往上爬,只能是站得越高,摔得越慘。就像那句古話。「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所以,曾經浴火重生的企業家告誡年輕人:「不要總想著找現成的大樹靠,沒那麼簡單的事」。一個人要想發展的穩定,發展的長遠,必須先把自己變成一棵樹,自己要有根基,深深地紮根在泥土裡,並且只有根基越深,才能適應越來越嚴峻的形式和環境。
一般情況下,樹根與樹冠的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一,但如果是長在土壤比較貧瘠的地區,樹根和樹冠的比例可能是二比一到三比一。而如果是長在岩石地區或者沙漠地帶,比例可能會達到五比一,也就是說條件越艱苦,環境越惡劣,樹根越得從大地中汲取營養,汲取水分。同理,在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要想成為行業大樹,也要紮根打牢基礎。並且,也要像我們熟悉的企業一樣,當有了自己的枝葉之後,更要加大研發與創新,並且掌握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有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們的事業才能基業長青。
大樹法則的第四個條件,向上生長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一次勵志演講中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樹木一樣的成長。即使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你被踩在泥土中間,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自己成長起來。也許兩年三年裡長不大,但是10年20年30年,你一定能長成參天大樹,這就是向上生長的力量。
只有你尋找向上生長的目標,制定向上生長的步驟,一年一米,一年兩米,最後總能長成參天大樹。但在現實中,很多人卻因為嚴重拖延症,對目標和規劃沒有很好的執行,耽誤了自己向上生長的步伐。在別的大樹的遮蓋下,吸收不到更多的陽光和養分,然後變得越來越平庸。
我最佩服的作家村上春樹,他從二十九歲開始寫作,每天4000字,即使沒有靈感也會寫滿四千字,至今筆耕不輟,他有句名言:「作家不是因為有靈感才寫作。」村上春樹三十歲開始跑馬拉松,鐵人三項,從此他每天晨跑一小時,雷打不動,即使遇到風雨大作的天氣,他也堅持完成每天的晨練。這兩項習慣延續至今七十多歲從沒間斷過。這就使得村上春樹70多歲,仍然思慮敏捷,神采奕奕,精神絕碩。
大樹法則的第五個條件,向陽
樹木沒有陽光照耀,就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就無法得到生長必須的養分。所以陽光是樹木生長的希望所在,只有面向陽光,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同樣的,做人做事要想有所成就,也離不開積極陽光的心態。並且這種心態還能讓人淡忘恐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曾經有一條刷爆朋友圈的消息,說的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大爆發期間很多人都被恐慌的情緒所籠罩的時候,一位61歲的萬女士卻在短短一個多月內,每天利用線上課程,學完三到五門課,一年下來總共學習了160個小時課程。因為有了積極陽光的心態,他的生活不僅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還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而他的這種精神也感染了他身邊的朋友們。大家跟著他一起在網上學習,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正能量。這就是向著陽光生長的力量。
有人說,樹是大自然的智者和強者,人應該像樹一樣活著,成功從來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要穩紮穩打,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要拒絕拖延症,提高執行力,不斷地向上生長。最後還要保持積極陽光的心態,擁有一顆進取之心,永遠向著光明前進,直到成為參天大樹。
延伸閱讀:


3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