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是熬出來的,在工作中修練內在幸福力
常聽人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很多年少成名的人,因為在眾人的掌聲與讚譽中,迷失了自己,變得驕傲自滿,忽略了腳踏實地的重要性。多年之後,當大家都已經變得成熟,而追上來的時候,他們仍然停留在曾經的成績中,炫耀自己的過去,變得難以自拔。
雖然作家張愛玲有句名言:「成名要趁早」,但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年少成名往往會沖昏年輕人的頭腦,讓他們變得浮躁自傲,因而變得懈怠,所以對於某些年輕人來說,太早的成名,無異於是一種毒藥,會讓他們停滯不前,並且失去正確的價值觀,也會失去後續發展的機會。
在成功的路上磨練心性比彎道超車更重要
在許多成功學裡都強調著,如何在成功的路上截彎取直?如何彎道超車?縮短試錯的成本。但我們也看到走捷徑,最後摔的更慘的,「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相反的,當一個人在成功的路上歷經挫折失敗,逐漸成熟的,往往更具備成功者的資質。
宋代著名大文豪蘇東坡在評論楚漢之爭時就曾說過:「漢高祖劉邦所以能勝,楚霸王項羽所以失敗,關鍵在於是否能忍。項羽不能忍,白白浪費了自己百戰百勝的勇猛。劉邦能忍,養精蓄銳,等待時機,最後奪取勝利」。項羽和劉邦,正好一個三十歲年輕氣盛,一個四十九歲,江湖混過,流氓做過,有自知之明,懂得審時度勢與取長補短的用人之道。
以史為鑑,歷史中的楚漢相爭
項羽出身楚國的貴族,又是楚國將軍項梁之後,身長八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力拔山兮氣蓋世,年少時看到秦始皇東巡,就發出「彼可取而代之」的雄心,但由於少年勇武輕狂,起兵之後殺伐決斷,征戰連連,項羽首先攻進咸陽城,燒殺擄掠,片甲不留,不僅殺死了秦二世,還濫殺無辜幾乎屠城,失去民心。項羽年輕氣盛,內心驕傲而敏感,性格剛愎自用,做事只圖虛名和自己心中的快意,導致最後逼得自己在烏江自刎,年僅三十歲就結束了他英雄氣短的一生。
而劉邦到四十九歲,也不過才混到泗水亭長,因押送犯人,遭犯人逃跑,因為明知押解犯人不力也是死罪,所幸乾脆起義的地痞流氓,但是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有自知之明,他因為能力不及,所以很會用人。劉邦曾說:「夫運籌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因此劉邦可以在秦末亂世,拯救黎民,開創漢朝四百年基業。
修煉成功,我們需要從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是 守時待命,不可急躁
急躁是很多人的通病,但任何一件事,從計劃到實踐,再到所謂的量化的階段,總有一段積累的過程,也就是在能量聚足前,他需要一些時間讓它自然成熟發酵。假如過於急躁而不甘心等待的話,經常會遇到揠苗助長的問題。這也就如同曾仕強老師常說的:「守時待命的過程」因此,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有耐心,壓抑那股焦急不安的情緒。
第二是 立即行動,勤奮才能產生效率
我們都知道勤奮和效率的關系,在相同的條件下,當一個人勤奮時所產生的效率肯定會大於他懶散時的工作狀態,高效率的工作者都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們能夠收獲工作上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這時需要你把每一件任務當成自己唯一的追求去做,調動所有的儲備和資源,尋求一切可能的幫助。沒有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你可能一輩子,也做不成什麼大事。
第三,是低調中修煉自己,修煉一種內在幸福力
尼采說:「有些人在有了食物、衣物、住所乃至愛人、健康以後,他們還是會感到不滿足,因爲他們缺少能證明自己價值的力量。」從心理學上來說,尼采這句話中的這股力量,就是指獲得幸福和給予他人幸福、實現自我的生活狀態,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這股力量,就是「內在幸福力」。其實,對於這種力量的渴望,也是人性的需求的一部分。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性基本需求的五個層次
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並將人的需求分爲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漸提升,分別是: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人的心理需求應該是更高層次上的需求。可能在很多人看來,有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有著用之不盡的金錢,那就是幸福。然而,如果我們失去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我們就會覺得如同活在地獄一般。
曾有一個寓言故事:很久以前在西方有一個人在死後來到一個美妙的地方,這裏他能享受到一切他曾經沒有享受過的東西,包括美女和美食,還有數不盡的傭人在旁伺候,他覺得這裏就是天堂,可是在過了幾天這樣的生活以後,他厭倦了。他對旁邊的侍者說:「我對這一切感到很厭煩,我需要做一些事情,你可以給我一份工作做嗎?」沒想到,他得到的回答卻是搖頭,「很抱歉,先生,這是我們這裏唯一不能為您做的,這裏沒有工作可以給您。」這人非常沮喪,憤怒的揮動著手說,這真是太糟糕了,那我幹脆就留在地獄好了。「您以為您在什麼地方?」那位使者溫和的說。
這則寓言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人失去了工作就等於失去了快樂。事實上工作不但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機會,還讓我們找到了在社會中的價值。但事實上,生活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可能因爲薪資不理想而放棄現在的工作,或者爲了前方一個薪資更好的工作而放棄快樂,或者在現有工作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因爲他們工作的目的就是爲了每月按時發放的薪水,而卻沒有想到,工作是否快樂?當然,實現幸福的力量不僅僅來源於工作,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憧憬,對目標的追求。人們常說,「思想有多遠,路就能走多遠」。這句話道出了思想對行動的指導作用。同樣,一個人能夠走多遠,關鍵取決於自己的目標。
如何尋找自己渴望的目標?
一,放眼未來,腳下的路就出現了
如果你得過且過,每個月只爲點薪水而工作,那麼你怎麼會有熱情呢?又怎麼能爲社會產生價值呢?相反,那些有夢想的人則不會只關心這些眼前的事物,他們一般會用長遠的眼光關注未來。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但是,出於各種原因,可能這種夢想會逐漸被磨滅,任何人潛能的激發,只有具有一個偉大的動力才會被最大限度的激發出來。的確,夢想和目標可以燃起一個人,所有的激情和潛能,載著它抵達輝煌的彼岸。
如果有了目標和夢想,不要把夢留在想,一定要付諸行動,制定目標。這樣才會帶來真正需要的方向感。也許你會說,現在每天的學習和生活都十分安逸,還需要什麼夢想?但請記住,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創造美好人生的人,一定擁有超大的夢想和超過自身能力的願望。
二,樹立腳踏實地的態度
你如果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具備勤奮的工作態度,愛因斯坦說:「人的價值蘊藏在人的才能之中,在天才和勤奮二者之間,我毫不猶豫的選擇勤奮,他是幾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者。真正的成功是一個過程,是將勤奮和努力融入每天的生活中,融入每天的工作中。成功沒有捷徑,他需要腳踏實地,
三,努力工作獲得成就感
日常工作中一些人缺乏使命感,沒有工作積極性,某種程度上是因爲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沒有信心。其實,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如果你努力工作,你就能看到自己的成績,你就能成爲行業內的專家。當你擁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以後,你的使命感也就逐漸形成了。每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希望獲得自我價值的認定,就希望獲得一種力量。這就是我們應當行動起來,從而擁有持久的熱情和動力去尋找夢想的原因。
延伸閱讀:


4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