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人生的背後,真的有邏輯和規律可循嗎?
失敗的人生原因各不相同,而成功的人生背後的邏輯和規律總是驚人相似。我們常看那些個大佬級的人物,像稻盛和夫一輩子經營三個企業,三個企業都進入世界五百強,還有很多,像埃隆馬斯克,一下做電動車,創出一個特斯拉,一下造火箭,一下發行狗狗幣,每一個領域都做得很成功,也都能做出傲人的成績。這是不是說明他們掌握了成功背後的一套商業邏輯,或者說他們搞懂了人生商業模式的要領,
比如,掌握要領的能力,這意思其實就是強調了能力的重要性。那很多人可能要問了,具體指的是哪些方面的能力呢?比如是處理業務的能力?還是與人交際的能力呢?是分析市場的能力,還是判斷決策的能力呢?其實,都不是。對於成功人士們來說,他們最重視並且最突出的能力,並不體現在某一個具體的、單方面的技能,而是我在一本名為「底層邏輯」的書裏提到的 “獲得能力的能力”。
內容目錄
獲得能力的能力
什麼叫做”獲得能力的能力”呢?這話乍一聽,還真有點像繞口令,但是呢,認真琢磨一下也不難,意思其實就是指”獲得上面提到的各方面能力的能力”,也可以說是獲得各種技能的能力。那麼怎麼才能擁有或者提高這種能力呢?
我認爲,一定要學會用時間來換。打個比方說,別人一天學習三個小時,我們一天學習六個小時。就很有可能只要用一個月就能獲得別人半年的能力。有些人就要說了,這不得分分鐘卷起來。我告訴你們,從目前的社會狀況、職場節奏等方面來看,很多時候啊,還真得這樣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獲得各種能力的超能力。好比說別人朝九晚五卡着點上下班,到家就葛優躺,化身追劇狂。而你朝九晚五,卻早起學外語、閱讀書籍等到下班的時候,不是加班研究項目,就是回家潛心學習,不斷的給自己充電,那麼不用一年,半年過後,你的超能力就會比其他人高很多。而那些個成功人士呢,靠的就是這種超能力的積累。用本書作者劉潤老師的話來說,獲得和提高超能力的方法,其實就是勤奮,而且還得是可怕的勤奮。
可怕的勤奮
什麼叫做”可怕的勤奮”呢?這麼說吧。如果你的工作狀態、學習狀態可以讓身邊絕大多數人都感慨一句:「天吶,你太勤奮了,太用功了」,那就差不多達到標準了。當然了,我們講的這種極致的勤奮是有前提條件的,一個是不以犧牲身體健康爲代價,再者,就是不能影響正常的生活。有些朋友可能要說了,這意思就是在身體可承受範圍之內,盡可能的勤奮。盡可能的努力就行了嗎?不不不,這還不行,還得要高效。
在勤奮之前,一定得先搞清楚,哪些事情是值得我們付出極致的勤奮的,有哪些事情,不管多勤奮,收獲的價值都不高的。搞明白了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就要做出正確的選擇,然後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有價值的事情上,並且進行有針對性的、刻意的強化練習。這樣一來,我們所有的勤奮。就都是有效並且高效的了。
對於成功者而言,之所以會出現在某一領域做出成就後,在其他領域也幾乎能取得卓越的成績,這一現象,是因爲他們掌握了成功人生的商業模式,而獲得各方面能力的超能力就是這一模式中的關鍵要素之一,要想擁有和提高這種超能力需要擠出時間和精力來創造和積累,充分利用除了工作和休息之外的八小時,在身體狀況和生活節奏可承受的範圍內,達到極致勤奮的程度,並且要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和分析,有效勤奮和無效勤奮,然後進行刻意強化練習。那麼除了能力之外,人生商業模式中還有哪些要點呢?
善用工具達成效率
成功人生的標配模式中,絕對少不了”效率”。我們公司之前招了兩名應屆畢業生,兩個人學歷經歷都差不多,專業能力也旗鼓相當,還都很努力,工作起來一個比一個上心,尤其是其中一位高個的,每天來的很早,走的很晚。從時間上來看呢,他比另一個工作時長要多不少,而且專業能力上也比另外一個小夥兒要稍強一些,按理說呢,他應該能做出更好。
結果你們猜怎麼樣?三個月的考核期到時一看倆人的各項考核指標,發現這個高個的做的,都沒另外那個好。哎,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其實啊,都挺納悶的,後來呢,還是負責全程帶他們的同事告訴我們,這倆年輕人,論能力不相上下,論勤奮呢,高個的更勝一籌,可論成績呢,卻是另一個更優秀。這是因爲那個雖然付出的時間相對少。但效率更高,好比說高個的雖然每天來的很早,走的很晚,工作的時間很長,但是呢,他把不少時間都花在了糾結,工作順序以及重復某些工作步驟上面。例如:就說去影印資料吧,他總是呢,要用到一份就去影印室印一份,等過了一會兒,發現另一份文件也需要打印,又跑過去打印,這就導致,他雖然時間花的多,但是效率很一般,可反觀另外一個小火雖然不會會早到晚退,加班加點,但他每天早上來上班的時候,都會在地鐵上把一天要做的事情,按照輕重緩急,分門別類地寫在手機便籤裏,比如說要先核對合同細節,然後檢查PPT內容,接着要完成數據匯總並影印完了,他還會在這裏備注一下,同時需要打印的,還有PPT和合同以及一份文件。哎,這麼一來呢,等他到公司以後呢,就能有序的展開當天的工作了,既不需要花時間糾結先後順序。也避免了不斷重復某些步驟,浪費了大把時間,最終影響工作的效率。
所以說,一個人想要成功,能力很重要,勤奮不能少,效率也得抓好。而事實上,除了結合實際情況,採用一些提高效率的方法之外,我們還可以借助一些高效的工具,像我們公司內部很多同事,都會下載一些比較實用的日程計劃類APP。裡面有備忘錄,代辦事項提醒,還有計時的功能,隨時做提醒與切換工作,對於提高工作效率還是非常有幫助。一句話,工具選對,事半功倍。最後,還得提醒一句,當你具備了能力,勤奮,效率這些之後,可千萬不要得意忘形,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一定要記住,不管你怎麼努力的去提升能力,值勤奮值,效率值他們終歸都是有上限的。那麼怎麼突破自身的上限,獲得更大的成功呢?
突破自身的上限-槓杆原理
我覺得本書作者,劉潤老師給出的建議就非常有價值,值得大家思考和借鑑。他說:要想進一步放大成功,就得學會借助”槓杆原理”。阿基米德不是說過嗎?”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地球”。這就是著名的槓杆原理,而在人生商業模式中,也是如此。將團隊產品資本,影響力等等,都是可以讓一個人成功翻倍,甚至翻幾十倍的重要槓杆,說白了在人生商業模式中,槓杆就是用來撬動更大的成功的資源。
團隊槓杆
那這些個槓杆具體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簡單講一下,比如說團隊槓杆,就是說,當你在某一個領域,或者說在某種工作當中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以後,你要學會通過組建、優化和擴大你的團隊成員,來複製你的成功經驗,將單個生意做成更大的事業,而產品槓杆呢?就是要學會把服務變成產品。打個比方說,你是一名特色菜館的廚師,做菜的手藝和創意都是一絕。那這個時候,如果你能利用空餘的時間,編寫一本食譜出來,到時候線上線下開個課,那本菜譜不僅能當講課的教材,還能往外賣,這時,你就不是在提供服務了,而是提供產品了,這會提升你個人的價值,還能讓你更加輕鬆的獲得更多的利益。
資本槓杆和影響力槓杆
至於資本槓杆和影響力槓杆,前者的意思是要充分利用好你的資金本錢優勢,結合成功經驗獲取更大的利益。後者說的是要通過培養和提高包括演講、寫作、人脈連接等在內的能力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從而進一步複製和放大成功,獲得更加巨大的成功,絕大多數成功者的背後都遵循着一套實用的人生商業模式。在這套模式中,除了獲得能力的能力、極致的勤奮和高效的針對性練習之外,效率也是關鍵要素之一。
而要想提高效率,首先要學會分析並做出選擇,在確認了哪些事情重要,值得付出時間和精力,然後結合實際情況,採用一些高效的方法和工具來提高辦事效率。
當我們具備了這幾個要素之後,爲了突破上限,我們還要學會利用團隊、產品、資本、影響力等槓杆來調動有效可用的資源,獲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收益。
結論就是: {人生商業模式=能力X效率X槓杆}。你學到了嗎?
延伸閱讀:


8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