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下垂的健脾補氣三大穴
脾胃好人不老,中醫向來重視脾胃,脾胃被稱為人體的後天之本,人體氣血生化之源。中醫理論中所有的飲食物的營養都必須經由胃的腐熟水穀與吸收,再由脾的運化與升清,循行全身,所以,所有營養來源都經過脾胃吸收並化成全身的氣,這個氣叫做「營氣」。也是維繫每個人每天新陳代謝,身體各器官運作所需的底氣。
一位朋友的來訊問到:「我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需要應酬,所以常常都在大吃大喝後又怕胖,就又刻意的節食,本來這樣的控制都很好,身體也沒什麼大問題,大概因為我只關心體重,沒太注意自己的腸胃,最近一個月來經常就是脹氣,胃痛,搞得自己食慾不振,沒胃口,去腸胃科看了,胃鏡也照了,並沒有什麼問題,吃了一個禮拜的胃乳片和消化劑,之後又來了,我轉而去看了中醫,中醫中醫說我胃下垂,開了些補中益氣的藥方,可是我才吃兩天,實在無法接受湯藥入口的苦澀的感覺,根本喝不進去。請問老師如果用按摩穴位或是以暖暖石溫灸的方式,不知道有沒有類似可以補益中氣的穴位呢?」
內容目錄
過飢過飽易造成胃下垂
而這位朋友很可愛,為了前一天吃太多顧慮到會發胖,隔天就不吃,造成飽一頓飢一頓,就是中醫裡說的”飲食不節”。久了以後胃黏膜在分泌胃液都拿捏不準要怎麼調節分泌了,於是胃痛,脹氣,食慾不振,慢性胃炎,都會慢慢浮現。初期有這種因為逞強吃了太多,或是到一些吃到飽的店裡湖吃海喝,造成腸胃不消化的情況,第一就是採用催吐法,第二就是瀉法,畢竟胃它要消化排空,食物無非就是上吐下瀉,既然剛吃下去,還堵在胃,以催吐法,不失爲一種保護胃的好方法。
很多人由於是工作生活的原因,經常交際應酬,就像很多人在聚餐的時候,經常過量飲食,這種過量,第一會對胃納量造成一定的壓力,有的人在大吃大喝之後還會出現胃部的漲滿噁心感,甚至嘔吐。如果此時可以吐出來,或是稍微用手指頭伸進咽喉處,輕輕刺激喉部使其嘔吐出來,那都還是好的。如果一大堆食物擠到胃裡來不及消化,又吐不出來,輕則會對胃造成脹氣,胃痛;重則,有的久了會把胃給撐大下垂,會出現胃和食道交界的食道闊約肌的鬆弛,造成胃食道逆流,甚至對胃黏膜刺激,變成慢性胃炎,導致日後的胃液分泌的紊亂。
胃下垂常見的症狀表現
胃下垂的人表面不一定看得出來,但因為是氣虛運化不利,會造成濕氣的囤積,通常也會有寒有濕的徵象,例如:有些人喜歡熱飲,熱食,看上去小腹又特別凸出的這種人普遍還會有,胃脹氣、胃痛、食慾不振、噁心、打嗝等胃部不適的症狀出現。經常在飯後會出現心窩及胃的四週會有壓迫感,如吃食物後會有脹滿感、下墜感、胃不舒服、厭食、噁心、嘔吐,也會引起胃痛、食慾減退、打嗝、噯氣、腹脹、飽悶、行走時有下墜感 …嚴重的話,因為胃酸的不當分泌,還會引起胃部發炎以及胃潰瘍等。
胃下垂也是一種胃氣虛與脾氣虛
嚴格來講”胃下垂”,是一個中醫的診斷名詞,在西醫裡面是沒有胃下垂的,而這個胃下垂,也跟另外一個”子宮下垂”是很接近的情況,都是屬於中氣下陷的情況,因為中醫認為器官能固定在它所在位置,不會掉下來,不只是靠臟腑之間的筋膜繫帶,而是靠人體的”氣”來托舉的。所以雖然嚴格上器官約在水平位置上,一般如果大約掉個5mm的位置一般西醫也不會認為這是什麼問題,但在中醫就認為是一種氣虛,是一種體內的中氣下陷的表現,才導致器官托舉不力。
遇到這種胃下垂,中醫的方法就是補氣,因爲當體內氣足的時候,氣它自然可以託舉人體的臟器,從而不產生下垂。胃下垂是一個虛實夾雜,以虛為主,脾虛造成升清無力,胃虛降濁無力,故應脾胃同治,使清升降濁,各歸其道。
而人體的氣,它在身體之中有三大來源,第一個是腎氣,秉承於父母,第二個是清氣,也就是我們呼吸的空氣,第三個,就是來自飲食物消化後的營養所化成叫做營氣,我們稱之爲水穀之氣,這個氣非常重要,它是我們脾胃消化食物之後得到的。
胃下垂的養胃補氣法
中藥在調補這類胃下垂,脾胃氣虛的情況經常使用四君子湯。然而這位朋友因為對於口服中藥湯劑不太接受,那麼我們還可以以按摩穴位來代替。我們想用經絡的穴位來代替四君子湯,我們首先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四君子湯它具體的組成是什麼,它的主要作用又是什麼?四君子湯,它其實有四味中藥組成,包括人參、茯苓、白朮以及甘草,它的主要作用呢,如果用四個字概括的話,就是健脾補氣。
說到補氣針對健脾補氣,我們常用的三個穴位,膻中穴、氣海穴以及足三里穴。
膻中穴:它的具體位置是在人體正中間胸骨上與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處。它是人體的八會穴之一,也就是氣的經氣交會在膻中穴,它專門是調節和氣相關的病症,無論你是什麼樣的氣,你按摩溫灸膻中穴,它都會起到一定的效果。同時呢,由於膻中穴,它在人體的胸口位置。距離人體的心肺都是非常近的,所以呢,膻中穴它重點解決的就是心肺氣虛所導致的不舒服的症狀,比如說胸悶,氣不夠用,咳嗽心慌,氣短,心律不整,都可以用。
氣海穴:位在肚臍正下方,往下1.5寸,你可以用食指和中指兩個指幅寬放在肚臍下的位置就是了。
我們光看氣海這個名字,就知道他是氣的海洋。中醫認爲,人體的真氣或者是正氣就是由氣海穴升發出來的。所以,按摩溫灸氣海穴,它可以溫養益氣,培元固本。由於這個穴位它所調節的氣,是不局限於某個臟器的,對於身體的五臟六腑氣血問題,他都有調節的效果,尤其是對於陽氣不足所導致的身體虛寒,手足不溫。它的調節效果是非常好的,
足三里穴:位在當我們屈膝90度的時候,先找到我們的膝蓋骨,膝蓋骨的外側能夠摸到一個脛骨和腓骨之間交界的凹陷,從這個凹陷向下兩三寸,就是足三里穴的所在。
足三裡穴它歸屬於胃經,調節的是胃的功能,那麼對於胃功能虛弱所導致的胃痛,胃脹不消化,沒有食欲,都可以艾灸足三裏穴進行調節。因爲胃它是人體的重要消化器官,所以當我們按摩溫灸足三里的時候,肯定可以起到健脾胃、調補水穀之氣。同時呢,我們經常說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說明按摩溫灸足三里穴,它有很強的補益身體的效果,對於那些體弱多病的人也不妨可以經常用暖暖石溫灸足三里穴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想瞭解更多穴位如要搭配精油按摩油應用: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
延伸閱讀:


2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