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格真的無法超越嗎?那些性格測試是真的嗎?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命之所以可以被算出來,就是因為你的性格不會變”,真的是這樣嗎?現在坊間所推出性格測試,可謂五花八門,包括九型人格測試,十六型人格測試,色彩人格測試,DISC個性測試,溫斯洛性格測試等等。你可能時不時還會聽到周圍人在說ESTI型,INTP型,外交家型、守護者型等等琳瑯滿目。
而性格類型是真實存在的嗎?一個人能不能主動地改變或塑造自己的性格呢?一本由美國組織心理學博士本傑明哈迪Benjamin Hardy所著的「性格修正」一書,給出了答案,告訴我們,利用性格類型來定義自我的做法不但是錯誤的,還非常危險。
作者通過大量的心理學研究,為我們破除了很多正在流行的關於性格的錯誤認知,並在闡述性格真相的基礎上,告訴了我們該怎麼有意識的塑造性格,實現自我轉變成為理想。
內容目錄
性格測試誤終身
本傑明表示,如果我們認真去溯源的話,會發現其實大多性格類型測試並沒有科學依據。比如拿最有名的性格測試之一MBTI十六型人格測試來舉例。這個性格測試的創建者凱薩琳,布裡格斯,還有她的女兒伊莎貝爾,麥爾斯都沒有接受過心理學或心理測試方面的專業訓練。母女兩人也不在實驗室或研究機構工作。而是在家裡基於個人的經驗開發出的這項性格測試。
再說另一個很有名的九型人格測試,有的學者認為這個九型人格學說的起源要追溯到西元前2500年。也有人說是西元前六世紀九型人格學說正式進入西方,是在20世紀初,有一個叫葛吉夫的人帶過來的。這個葛吉夫說自己曾經遊學過很多有古老文化的地方,包括印度,埃及,蘇丹等等,但是沒人知道他的真實來歷。
後來真正讓九型人格學說普及開來的是一個叫奧斯卡醫查索的人。這個人宣稱九型人格學說,是他在20世紀50年代在阿富汗旅行的時候從蘇菲教派裡學到的。他還在智利的艾瑞卡市創建了一個艾瑞卡學院,號召很多人跟他一起學這個九型人格學。後來,這個艾瑞卡學院開到了美國九型人格學說的影響因此傳播開來。說到這裡,你應該已經很清晰地感受到了,相比於一門學說,這個九型人格更像是一門玄學。
而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這些以外,作者還提醒我們能在市面上見到的各種性格測試幾乎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很多學者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們認為人的性格不能用簡單的分類來概括,它會受環境,文化行為等上千種因素影響,呈現出因人而異的狀態。
甚至對於同一個人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角色的變化,一些事件的發生,他的性格也會不斷地發生變化。
不要輕易被性格類型定義
我們其實可以有意識地塑造自己的性格,而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不是你過去經歷了什麼,而是你未來想成為什麼。
作者認為,以特定性格類型來區分人群,一個主要的弊端就是它會讓你用一種局限的眼光來看待自己。比如,一些人可能會因為覺得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做某些事,就放棄了到眼前的機會,也可能會遇到一點挫折,就想著我的性格本來就不適合,還是放棄吧。又或者在跟伴侶產生矛盾的時候不去解決,只是想著可能我們就是性格不合吧。這些其實都是在把性格類型當作逃避的藉口,而一個不用特定性格類型來定義自己的人,他在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會更開放,更積極,也會因此解鎖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性格不但會變,還根本沒有一定性
20世紀50年代一個心理學研究,當時研究者對1208名來自蘇格蘭的十四歲青年進行了問卷測試。他們給每個青年發了六張問卷,分別用來測評,自信心,堅韌性,定性,責任性,創造性和求知欲,這六項性格特質。
後來,過了63年之後,研究機構找到了當年參與測試的1208名少年中的674個,讓他們再做一次測試。
這個時候,他們已經不再是少年,而是77歲的老人了。這次測試用的六張問卷跟63年前是完全一樣的,但是老人們給出的答案卻跟63年前幾乎沒有重合。
研究者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性格不是穩定持久的,而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如果你觀察的時間足夠長,它甚至會變得面目全非。如果不是63年,而是在更短的時間週期裡,性格是否有確定性呢?
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丹尼爾吉伯特博士在他的研究中發現,即便是在十年間,一個人的性格,包括:興趣,目標,價值觀等等,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位學者還進一步發現,即使一個人能輕鬆意識到自己在過去十年間發生了顯著的性格變化。但如果你問他,你覺得自己的性格在未來十年裡會有變化嗎?他還是大概率會說,不會,或者只會有微小的變化。但事實是,人有很強的適應性,我們總會不自覺地為了適應環境,適應目標而改變自己。
我們誤以為性格是由過往經歷塑造的
在現實中,人們常落入一個因果論,認為凡是現在發生的事物都是由先前的一些事件導致的。比如一個在學校經常受捉弄的孩子,可能會變得敏感自閉。一個認為自己遭受過背叛的人可能會變得多疑。一個認為自己不受父母重視的孩子可能會更爭強好勝,想要證明自己等等。
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一個原本在學校經常受捉弄的孩子,可能在多年之後再談起那段經歷,發現其實都只是一些小事,而自己已經根本不在意了。一個認為自己遭受過背叛的人,可能後來發現對方也是情有可原,最終主動和解打開了心結。
一個認為自己不受父母重視的孩子,可能有一天終於發現父母並不是不重視自己,只是工作太忙無暇顧忌,其實為他默默付出了很多。
我們在這些例子裡能發現客觀來說,這些人的經歷都沒有變,變的只是他們對過往經歷的看法,所以事實上不是他們的經歷本身影響了性格,而是他們對經歷的解讀影響了性格。
說白了,就是塑造當下的你,並不是你的過往經歷,而是你怎麼看待你的過往經歷。一些人的性格之所以很難改變,是因為他們對世界對自己的看法一直沒有改變。比如,面對童年的創傷,有的人可能會一直耿耿於懷,而這些怨念會逐漸堆積在他的性格中,形成一片難以磨滅的陰影。而也有一些人會選擇與自己的過往經歷和解,那麼他性格中的陰影也會被消解。
所以,雖然你無法改變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的是如何看待過去,造就你當下性格的不是過往的經歷,而是你對經歷的看法。看法變了性格就變了,性格是動態的,可塑的。你可以自己定義並塑造自己的性格,不需要被所謂的性格類型所束縛。已經有很多科學研究表明,性格可以通過制定目標和持續努力來有意識的改變。
突破原生性格成功逆襲的故事
書中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叫安德列的男孩,他從小在美國波士頓的貧民窟長大,身邊都是問題兒童。但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因為在當時他參加了學校,樂隊在裡面吹小號,樂隊裡有一名叫愛麗絲的老師。這名老師看出安德列有音樂潛力,所以對他很關注,經常關心他,幫助他,而這些都是安德列平時難以獲得的。漸漸的,安德列開始越來越不想讓老師失望,所以,他開始有意識地發展自己吹小號的天賦,朝著一名出色的小號樂手的方向去努力。那段時間,他每天上學的主要動力就是練習小號。
後來到了升高中的時候,愛麗絲老師幫安德列申請了一所重點高中,因為那裡有實力很強的樂隊,還有很好的樂隊指導老師。而安德列最終也進入了那所重點高中。但不久之後,他卻辜負了愛麗絲老師的期望。
安德列雖然熱愛音樂,卻並不想跟那個重點高中裡的樂隊成員們一起玩。他覺得他們都太無聊了。他想當一個酷小孩,於是他開始跟一些他眼中的酷小孩一起玩。這些人不僅是闖禍精,而且還不喜歡音樂。一段時間後,他們跟安德列說,要嘛你就把那個該死的小號扔掉,要嘛就別想跟我們玩。
雖然抉擇的過程很艱難,但安德列最終還是向社交壓力屈服了。他把小號丟進了垃圾桶,跟小號一起被丟棄的,還有那個熱愛音樂的他自己。從那以後,對他來說成為出色的小號樂手,這個目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目標,那就是成為像他的朋友一樣的酷小孩。於是他開始蹺課,跟著同伴們一起一頭紮進了各種打砸搶的犯罪活動中。
十八歲那年,安德列因為打劫傷人被判入獄。在監獄裡,他非但沒有回改,還有了新的目標,那就是成為他所在的罪犯幫派裡地位最高的人。
他說,當時罪犯在幫派裡的地位是按照犯罪的數量和種類來排的,所以想要提升自己的地位,他就得繼續犯罪。於是他在監獄裡打架。為此被單獨監禁了兩年半,刑期加長十年,但他也因此成為了幫派裡排名第三的人物。當時在他的眼裡,加刑和單獨監禁都是他的勳章,是地位提高的標誌。
看到這邊你會想,如果按照這個路徑的話,安德列最後的歸宿是很顯然的,那就是犯更大的罪,甚至殺人,最後終身監禁。但是現實中事情的發展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後來的安德列不僅成了刑滿釋放人員,重獲新生的優秀典型,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甚至還當上了哈佛大學的研究員。在大學裡,他有了自己的辦公室,專門研究怎麼減少美國的犯罪暴亂。還有國家提供的資金支持。那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呢?
這要從他的一次不成功的殺人計畫說起,那天監獄裡發生了暴亂,他所在幫派的一些人被捅成了重傷。於是他開始策劃復仇,準備殺掉另一個幫派裡那七個掀起暴亂的人。這七個人都是當時在監獄裡比較有地位的人,如果殺掉他們,安德列就能坐上幫派裡的頭把交椅達成他的目標。但是,就在離目標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安德列卻突然停下了。他開始質疑這個目標本身的意義。
他問自己成為監獄幫派裡地位最高的人,然後呢,他回答不出來。他後來回憶說,在那一刻,他想起了綠野仙蹤裡的主角陶樂斯。陶樂斯尋找了一路,最終發現自己要找的那個奧茨國的巫師根本不存在,有的只是煙霧和假像而已。而過去的幾年,他就像陶勒斯一樣,一直在一條路上狂奔,跑到最後才發現路的盡頭是虛無,是一個根本不值得追求的東西。
所以那一天,安德列沒有按計劃去殺人,而是回到自己的牢房,心裡想著,如果我原本的目標根本不值得追求,那我真正應該追求的是什麼呢?之後的一段時間,他開始尋找新的人生目標。
一開始他想把從出獄作為目標,但是他接著又想,光是出去還不夠。根據監獄裡的經驗,3/4的犯人都會二次進監,也就是出獄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徹底的自我轉變。所以他需要有更高的追求。他不僅要出獄,還要成為一名成功人士。
於是,接下來一段時間,他又開始琢磨,要想成功,我需要做到哪些事呢?然後他想到大部分的成功人士都上過大學,這就給他明確了接下來的努力方向。
他告訴自己,我必須要考上大學。而當時在波士頓長大的他只知道一所大學的名字,那就是哈佛大學。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他鄭重地做出決定,把考上哈佛大學作為自己新的奮鬥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開始努力讀書,自學寫作和法律,還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怒氣。監獄給他指派了一名兼職的導師。在導師的幫助下,他開始逐漸變成一個有擔當,懂得服務他人的人。
就這樣,過了八年,他終於走出了監獄,進入哈佛大學就讀,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又過了十六年,他當上了哈佛大學的研究員。
安德列的故事講完了。從這個真實的故事裡,我們能看到非常明確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他在貧民窟,因為想成為小號樂手,所以勤奮上進。
第二階段,在重點高中,因為想成為酷小孩,所以遊手好閒,跟著同伴一起打砸搶。
第三階段,剛進監獄的時候,因為想要成為幫派一把手,所以兇狠好鬥,甚至策劃殺人。
第四階段,明確想要考上哈佛之後,開始變得自律自強,走出了一條重獲新生的道路。
目標產生行動,行動塑造性格
在這四個階段裡,安德列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性格。而導致他的性格改變的不是過往經歷,不是周圍環境,而是他在每個階段的不同目標。
如果目標本身是負面的,那麼即使是在重點高中也會逐漸墮落。如果目標是正面的,那麼即使是在貧民窟,在監獄也能呈現出積極自強的面貌。
接下來我們就說說書中教我們怎麼有意識的塑造性格,先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塑造或改變性格並不是我們的目的,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才是。
有意識的塑造性格
在我們剛才講的故事裡,安德列曾經是一個逞兇鬥狠,高中輟學的更生人,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想成為一名學業有成的成功人士,並且他最終也確實做到了。
1.確定一個具體的目標:
注意是一個不是多個,因為多個目標可能會打亂你的注意力,而單個目標才會帶來專注,專注則會帶來強大的行動力。並且這個目標一定要具體。比如,在我們剛才的故事裡,安德列在監獄的時候,一開始給自己的未來圖景只是一名成功人士。但成功人士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並不能作為一個目標。後來他進一步去想成功人士大多都完成了的一件具體的事情是什麼,然後想到大部分的成功人士都上過大學,而這時他還沒做到的。就這樣,他把自己的目標縮小到了上大學,後來又進一步縮小到了上哈佛大學,這就是一個具體的目標了。
2.選擇性忽視會影響自己達成成功的訊息
心裡只會想著怎麼贏怎麼獲得,根本不去想輸的可能性。你必須學著給自己建立高度自信。意思就是你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要學會忽視那些影響自己達成目標的訊息。
比如,當你在確定目標之後,可能會聽到一些質疑的聲音,這些質疑背後的邏輯是你某方面能力欠缺,所以不可能達成目標,而選擇性忽視不是讓我們把這些話全部忽視掉,因為他們確實提醒了你。為了達成目標,你還需要在哪方面下功夫,把別人的疑慮或心中的不自信轉換成,你需要重點改善的部分。
3.強制約束
這是指很多時候你要逼自己一把,才能看到更多潛能。強制約束,就是給自己設立截止時間或者為自己規定,如果任務失敗了,就要接受什麼懲罰,這樣做可以顯著提升任務完成的效率。
看了以上破除性格的誤解,相信你不會再說「唯有性格不可超越」,只有不再拿性格當藉口。性格是動態的,性格不是穩定不變的,性格也不是由你的過往經歷決定的。事實上,性格完全是可塑的,你可以自己定義並塑造自己的性格,不需要被所謂的性格類型所束縛。
延伸閱讀:
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One Comment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