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增長見識最好的兩個方法,然而我們大部分人一生都無法真正的行萬里路,好在有書籍可以帶領我們走過不同的人生,開拓我們的視野,闊寬我們的知識邊界,在書本中可以自由的與前人的智慧碰撞,你只要花幾小時的時間K完一本書,就吸收了別人一生的智慧結晶那是何等快哉。以前我認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世界,當我真的走出去認識世界以後我會發現,學習書本知識和真實世界畢竟還是有區別的。
如果讀完了一本書就認爲自己掌握了知識,這是一種錯覺。讀萬卷書永遠比不上行萬里路,那種親眼所見,親身實踐來的深刻,當你真正看過經歷過,就知道親身經歷遠比知識更重要。很多事我們看似很熟悉,但實際體驗上又很陌生,例如:很多人沒有投資經驗,卻喜歡批判投資人不勞而獲,沒上過班卻堅信老板都在壓榨員工,不熟悉富人的世界,卻堅信財富會讓人墮落。
內容目錄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就好比我與梅花相遇的經驗,我從小就常在書報中看過梅花的畫作,唱過「梅花」的愛國歌曲,知道「梅花梅花滿天下,越冷它越開花」。更知道梅花是我們的國花,象徵著凌寒獨自開的堅忍,也背過不少梅花的詩詞歌賦,那些「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你說我對梅花陌生嗎?但我卻一直沒有見過梅花。以前去過清華大學的梅園,但剛好是夏天,也無緣看到正在開放著的梅花,不知道真實的梅花長什麼樣,真的有香味嗎?我也想象不出梅花在雪中開放到底是什麼樣子。
直到2017年的一月我去到浙江烏鎮,看到一蔟蔟粉色的小花長滿枝頭,我還發出一陣的讚嘆,「好美的櫻花阿!這個品種的櫻花比台灣的美也。」~結果在場的人都笑了,說那是”梅花”。我才嚇了一跳,原來梅花這麼美,比櫻花美一百倍,我站在梅花樹下,仔細欣賞這與雪爭輝的梅花,淡淡的粉色,印在黑瓦白牆旁,特別美麗,我終於看到梅花在雪中開放的樣子了,在那之後,我逢人就說冬天要去烏鎮賞梅花。從初見的驚喜興奮,到後來成爲我每年冬天都會去的踏雪尋梅之旅,二月的某天,我為了尋找梅花,開了很遠的路去風櫃斗看梅花,雖然這邊的梅花沒有我在烏鎮看到的大片粉色的鮮嫩,但余願足矣!從那時我體會到了”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書本知識與真實世界的差距
梅花,於我而言,就像一種隱喻,關於書本知識和真實世界的隱喻。讀再多關於梅花的詩詞歌賦,看再多關於梅花的繪畫攝影。終究敵不過去梅花林中安靜的走一下午,否則所有關於梅花的知識都顯得虛妄輕浮。
學習一門學問也是這樣,「芳療」這個領域尤其是,曾經我在多本書上看到德國化學家把精油的化學成分搞出了四象限,茹絲蛋,彷彿是很嚴密的模型,也被無數書籍重複引用,但卻經不起推敲,光就書上的化學分子的氣味特徵與產生的療效就已經謬誤百出,更遑論在現實中,這與實際的精油在實驗室裡所呈現的化學成分相距甚遠,原因是過去的號稱的精油裡面的化學成分,可能因為萃取技術的提升,也可能因為混和或是精油擺放的時間關係,使得裡面的化學分子跟書上的內容早已大相徑庭了。嚴格說來,很多這類號稱的精油化學的書籍,基本都已連參考的價值也沒有了。
精油化學是實驗科學,不能當成抽象概念來歸納
有些書本上的知識,由於信息不對稱,也因大多數人迷信簡單粗暴的結論式概括,那些早已被事實證僞的理論,卻依然在廣泛流傳著。很多人盡信書卻不曾真正走入精油蒸餾的過程,看真實精油的提煉與分析,令人感到著實可惜。這就是書齋裏的知識和真實世界的差距。
這些精油化學如果還變成許多芳療學習者仿效的書籍,那已經嚴重的導致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了。所以我還是強調讓科學的歸科學,精油本屬實驗化學,絕不是用歷史可以解讀出來的。也不是硬生生的把實驗科學變成了哲學的支流,套用哲學裡面善於總結人與自然的關係,或流於從抽象中找規律,最後關係變成一門語言藝術,只能被證實,卻無法被證偽的偽科學。
就像曾經在歷史上出現過的「鬱金香泡沫」,很多經濟學家在書中都大談著鬱金香泡沫背後的羊羣效應,造成市場非理性結果,但經歷史學家考證後,站出來說「鬱金香泡沫」只是傳奇故事。還有經濟學家研究出了「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但現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因爲人不是巴甫洛夫實驗裡的狗,所以現實中的博弈是長期的、多方的。我們不要活在書本知識裏,更不要活在故紙堆的幻想裡。
我們每一個人理解世界的方法,除了書本上的知識,還有實際看到,接觸到,親身經歷到,這些接受進自己大腦的管道都會更鞏固你的知識體系。
延伸閱讀:
跟李淳廉博士學 有醫理有文化的 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One Comment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