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下具備這五種人品的人,可以在疫情後脫穎而出
持續三年反反復複的疫情,讓不少人陷入到焦慮的情緒,生活節奏被打亂,生活模式被改變,甚至生活按下了暫停鍵,很多人身體和心理上正在承受著考驗。然而,疫情之下,有人困在焦慮,孤獨、悲傷等負面情緒中;也有人依舊保持自己的步調,聚焦自己的生活。在疫情下,試著轉型。
當外界環境變得惡劣時,我們至少還有選擇如何面對它的自由。別小瞧了這種自由,也許選擇轉型,正帶來我們所需要的那種控制感,那些在混亂和危機下依然能夠保持冷靜,理性,好好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一場疫情讓我們發現,具有這五種品質的人將脫穎而出。
內容目錄
第一,能降低心理成本的人
你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感覺,看著確診人數不斷上漲,內心焦慮,煩悶一遍遍刷新聞,消耗著自己的精力,只期待疫情,早點過去。如果身處疫區,更會擔心自己被感染,時常會覺得惶恐不安,即便一天什麼也沒幹,也會覺得很累。
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中寫道,與其有銳利的敏感度,不如保持鈍感,這股遲鈍的頑強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現代的力量,也是一種智慧。面對變幻莫測的疫情,過度的擔憂和關注,只是增加心理成本,自我消耗罷了,保持內心平和篤定才能生活得更好。
都說關注是情緒的放大器,疫情讓原本焦慮的生活籠罩了一層厚厚的迷霧。過度跨大疫情的負面影響,只會加劇自己的心理負擔,不要把精力放在無效的焦慮情緒上,才能在疫情下為自己找到一份安寧。那些能夠降低心理成本的人,無論任何境遇,都能夠用坦然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保持積極和從容的態度,活得輕鬆。
第二,有獨立思考體系的人
我們不難發現,疫情之下,各種魚龍混雜的消息充斥著朋友圈,有人不明資訊真假盲目傳播,有人在製造浮躁情緒和假消息,製造恐慌。如果沒有思考能力,對所有的資訊都全盤接收,就會成為謠言的幫兇,荀子大略中有言:「流言止于智者」。沒有根據的話,在有頭腦的人那裡,自然而然就終止了。有智慧的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用理性鑑別資訊,才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心理學裡有個有趣的「羊群效應」是說,在一群羊面前設置了一個柵欄,領頭的羊縱身跳過柵欄,後面的羊也跟著跳過去。即使把柵欄拿走,後面的羊還是會像前面的羊一樣跳著越過去。疫情之下,那些盲目從眾的人,就像是羊群裡的羊,從不思考,隨波逐流,跟著訊息讓情緒忽高忽低,失去自己行為的主導權。而有獨立思考體系的人敢於向不確定的資訊發出質疑,對於任何事有自己的判斷和想法,不人云亦云,把人生主宰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像很多人平常也就難得出門的宅男宅女一個,也跟著網上人吐槽快被疫情悶死,明明自己也沒機會接觸多少人,就跟著傳誰誰誰已經居家自主健康管理,哪裡又有人中標了,彷彿疫情之下無完卵般的坍塌了,殊不知,這種心態才是壓垮疫情最後一根稻草。
第三,主動扛起責任的人
一位政治家曾說,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服。如此才能磨練自己進入更高的境界。危急時刻,趨利避害,是人性不可避免的弱點,而敢於承擔責任,挺身而出的人,往往有著超乎常人的大格局,收穫人們的欽佩。
前不久,朋友待的上海封城了,社區正在分發生活物資,居委會考慮到該社區租戶比較多,並且覺得租戶有權利享受同等的待遇,於是他們決定在遇到租戶人比較多的時候,酌情多給他們一些物資。有居民聽到這就不爽了,開始嚷嚷道,那我們居民有人家裡人多的,是不是也應該多給些發放物資。社區裡一位大姐聽後提高了聲調,我們要從人道主義去考量,再說這些物資是居委會發放的,不是我個人團購的物資,很硬氣的說,誰發放就按照誰的原則來,出了問題責任,我來承擔。
此話一出,瞬間平息了一些人的聲音。一句責任我來承擔,讓社區很多的租戶感念在心,在疫情這面照妖鏡下自私和善良一目了然,格局小的人,只專注自己的利益得失,很難有大作為;而主扛動起責任的人有善意,有大格局,能夠幫助他人,走出疫情困境。也正是這些人看得遠,真正的讓現狀朝好的方向發展。
逃避責任的人,只顧及自己,不顧及他人,時間久了,別人也會敬而遠之;而主動承擔責任,懂得少吃是福的道理,別人更願意與之合作,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第四,能掌控自己心態的人
費斯汀格法則告訴我們,”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決定的。”
面對多變的情況,一個人的心態能決定一個人的狀態。同樣,經歷疫情出行被限制,規劃好的行程被延期,聚會也不得不暫停。有人怨聲載道,鬱鬱寡歡,而有人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樂觀面對。網上一對九零後的新婚夫妻,兩個人都是學舞蹈出身的,上個月因為居家隔離太過無聊,於是想到把自編自導的舞蹈錄成視頻發在了網上。不僅鍛煉了身體,還為大家帶來了歡樂。網友在留言區誇讚夫妻倆的好心態,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心態好,一切都好,心態差,萬般皆難。
我們無法改變外界,但可以掌控自己的心態,用積極的心態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去適應不稱心的環境,才不會被一時的苦悶打倒。
第五,保持情緒穩定的人
疫情居家隔離也會把一個人的孤獨感放大,特別是獨自在外打拼的人,社交也少了很多,身邊少了很多樂趣,悲傷難過等的負面情緒也更容易蔓延。
越是複雜的環境,越需要情緒穩定,不然身體遲早會垮掉。疫情期間,若是感到心煩,不妨這樣做:
- 首先保持規律的作息,不打亂生活的節奏,生活規律心裡才不會亂。
- 做好眼前的大小事,過好今天才有更好的明天。
- 疫情期間和家人相處的時間變長。保持寬容和氣,相處舒服,才不會生悶氣。
常言道,心寧則智生,智生則事成,不被情緒吞噬,而是做情緒的主人,面對不確定的疫情,提升自己處理情緒的能力。
把時間用在做事上,生活才能不被打亂,自主健康管理時就自行做飯,打掃衛生,給花澆水,讀一段書,寫一篇筆記,專注當下要完成的每件小事,才能幫助我們在混亂中沉靜下來。
疫情其間比疫情更可怕的是,是有了疫情的心態。如果成天陷入到焦慮擔憂的情緒,把精力用在關注疫情而非自己的生活上,是對時光的虛度。因為疫情放任自己的懶惰和懈怠,停滯不前,更是對生命的浪費。
疫情終將過去,那些打不倒我們的終將使我們更強大。既然掌控不了外界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當身處不確定的環境中學會降低心理成本,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主動扛起責任,掌控心態,保持情緒穩定,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才會從困境裡脫穎而出。
延伸閱讀:


One Comment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