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被看見的日子裡,就把自己設定成一顆種子
前兩天有朋友找我來給職場新鮮人上上課,是關於職場發展的。其實我最想對現在年輕人說的是:「如果你現在是初入社會的新鮮人,你對未來會有很多的問號,你會為了選擇A工作好,還是選擇B工作好,是留在大城市就業,還是返鄉找個差不多的工作,也一面就近照顧父母,或是回家繼承家業好?二十多歲的你,會為了看不到前方的路而感到迷茫,但我會告訴你,你現在的迷茫很正常,不要擔心看不到前方的路,但你必須先跨出第一步,屬於你的人生路都是在你”做中學”裡面才慢慢的出現的。」人生的旅程就是這樣,我們總是用大把時間迷茫,卻會在幾個瞬間猛然的成長。
把自己當成一顆種子
看到了一句話,非常有道理:“人有時候要把自己設定成一顆種子,你感覺自己被埋葬,實際上是在被培植。”對啊!每個人都有不順的時候,都曾走過一段無人問津的路,這時候你應該去沉澱、去累積,把所有失落化成力量,然後把所有力量用來生長。
稻盛和夫的”幹法”
我最佩服的企業家–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幹法」當中寫到,自己剛畢業的時候,去了一家松風工業,那是做陶瓷零組件的公司,那時跟他一起去的同學感覺這個公司沒搞頭都走了,因為公司根本發不出薪資。
稻盛和夫是在1955年畢業於鹿兒島大學,他學的是應用化學的專業,由於他整個的求學生涯幾乎都處於戰爭不斷的年代,生活十分艱難,家裡人託了關係,才給他找到松風工業上班,他當時因為公司沒發薪資,也曾動念要離開,本來還跟所剩下的另一個同學一起報名去考自衛隊,也考上了,但就在遲遲等不到家裡人給他寄戶口名簿,而只能做罷,後來在稻盛在偶然的機會遇見了哥哥,在稻盛哥哥的一頓教訓後,還是安分的回到這家公司,在沒有一毛錢的薪資下,他因為沒有退路,索性就搬到公司打地鋪,一天到晚做著自己都不知道有什麼用的研究研發,他就開始看專業的陶瓷相關的英文雜誌,發揮如王陽明格物致知的精神,整天連作夢都是瓷器,後來由於不斷的專研,一次的靈光乍現讓自己的研發有了重大的突破,不但讓京瓷賺了很多錢,最後還做到了世界500強。
稻盛和夫的樂在工作,在工作中修行
稻盛和夫是給我啟發最多的企業家,在稻盛和夫的「幹法」中,他提出了一個我們最常現代人出現矛盾的地方,那就是「工作可以成為你幸福的泉源」。
最關鍵的就是來自於他對於工作的看法。稻盛和夫在一開始就說:「工作不是不得不幹的必要之惡」。稻盛和夫認為不要把工作當做是一種必要之惡。
很多人認為,工作是爲了有一個美好的生活,所以你必須要付出努力工作的代價….
我是爲了掙錢,能夠度假,能夠讓孩子得到好的教育,能夠享受退休生活,這種想法跟稻盛和夫的樂在工作,在心態上就已經不是同一層次了。
由於我們受歐美職場觀念的影響,往往把工作和家庭很明顯的分開,把人生分成事業和家庭的二分法,認為工作是賺錢的工具,工作是你實現美好生活必須去忍耐完成的任務,把工作幾乎當成是不得不之惡,也認為不要把工作的情緒帶回家,那會讓你無法休息,得不到放鬆。
心態與思維,決定了你的職業高度也決定了你的壓力
有了心態上的犧牲感,在工作上必然被動,必然會感受到壓力,必然會把工作當作是必須忍受的過程,這就是一般打工者的想法。
但是稻盛和夫認爲:「工作是萬病的良藥,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重要的良藥就是工作」。他曾經在七十歲時,因為罹患胃癌,手術切掉他1/3的胃之後,仍然接受日本政府的請託,請他出任日本航空董事長,把這個年年虧損的日航,一年就轉虧為盈,你看他就算的了胃癌,胃都已經切了1/3了,沒關系儘管工作,只要你能夠認真的工作,就能夠解決掉各種各樣的病痛。他這個想法是不是夠積極呢!
稻盛和夫不但把工作當成一種修行。也在他的【幹法】一書中,把自己的工作觀乃至人生觀,人一生的價值,用一個方程式表達出來,就是:
人生x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在這個方程式中,只有高能力或者高熱情都是不行的,只有兩者分數都比較高才可以取得高分結果,而思維方式更影響整個分值。首先,即使能力高,而熱情不高,則不可能得高分。
其次,如果能力的分值比較低的話,通過熱情得高分,也可以彌補能力的不足,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勤能補拙」。比如,能力是90分,如果熱情不高,只有30分,則只得2700分。如果能力只有30分,熱情高達90分,得分依然是2700分。這也是稻盛和夫觀察到的現象,能成就事業的人,不是那些“聰明”的人,而是那些“愚鈍”的人,因為他們能力的分值雖然不高,但熱情很高,而且長期堅持後,能力不斷提升,得分就會不斷升高。
第三,尤其應該注意的是,思維方式的分值是從“-100分”到“100分”,直接決定得分結果的天壤之別。如果持有正面的“思維方式”,人生x工作的結果就會是一個更大的正值;相反,如果持有負面的“思維方式”,哪怕是很小的負數,總成績一下就成了負值,而能力越強、熱情越高,反而會給人生和工作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這是無情的現實。所以作者警告說,如果負面的“思維方式”不改正,不管你有多少財富,你都不可能有幸福的人生。
稻盛和夫認為,職場中人大體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點火就著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種是點火也燒不起來的“不燃型”的人,第三種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燒的“自燃型”的人。
而一個團隊內的“不燃型”的人,套用上面的公式就像是「熱情為零的人」,縱然有能力,但無論如何激勵,依然沒有任何工作動力,最後的得分依然是零。稻盛和夫明確地說,這樣的人,必須“請出”團隊去。
什麼才是該有的“思維方式”?
稻盛和夫在「幹法」一書中給大家開出了清單,一共有十一條,
1、積極向上、具有建設性;2、善於與人共事,有協調性;3、性格開朗,對事物持肯定態度;4、充滿善意;5、能同情他人、寬厚他人;6、誠實、正直;7、謙虛謹慎;
8、勤奮努力;9、不自私,無貪欲;10、有感恩心,懂得知足;11、能克制自己的欲望等等。
如果對照這個清單,你就會發現,即使有什麼好的“幹法”,但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你的工作價值觀、人生價值觀,這正是當代人最為脆弱的一面。
多少人沒日沒夜地工作,多少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卻從來沒有想透,什麼才是正確的“思維方式”,於是不管到了多高的位置,積累了多少財富,卻依然在迷茫著,彷徨著,甚至走向瘋狂和毀滅,這是最需要惡補的時代課!
之前遇到一個年輕人,他因為覺得老闆給他的薪水不高,他就每天上班固定只做兩個動作,就是”複製”和”貼上”,想都不想的只做這兩個動作,時間到就下班走人,我問他這樣上班有意義嗎?他說:「沒辦法,老闆就給我這麼少的薪資,我也只能這樣做了,
幾年之後,跟他一樣年齡的人,已經有人當上了CEO了,而他這些年,只把自己的工作當成工廠的流水線上的工人,機械式的操作,生生熬成了機器人。
決定一個人的成就的,絕對不是老闆給你的薪資,而是你的眼界。我就在想,為什麼這個年輕人這麼短視呢?賺薪水是賺,賺能力也是賺,賺經驗,賺學習也是賺阿!
結果呢?吃虧的會是老闆嗎?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年輕人也有老的一天,到那時,他還只會複製貼上,只會被社會遠遠的拋在後面。
每個人的一生都曾熬過那些乏人問津的日子,年輕時眼界要寬,與其坐等等那個心中夢想的公司拋來的橄欖枝,還不如先入行,先努力,只要心中有信念,任何行業都可以開出花來,周遭沒有光沒關係,堅持下去,說不定下次睜開眼就已是春天了!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