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讓你累的不是生活和工作,而是內耗
一個人最大的內耗,是不放過自己,心裡始終就像住著兩個小人,不斷在打架。其實一直和自己鬥爭的不是外界或他人,而是那個內心高敏感、低自尊、完美主義傾向的自己,這就是內耗。薩特的小說《牆》裡,有句話:“人時時刻刻保持自我克制,是一件很愚蠢、很內耗的事情。”深以為然。
我們生活中很多的不快樂,就是因為被頭腦中的各種念頭纏繞。我們常常反復琢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在乎別人的意見,也害怕人際關係上產生隔閡。使得自己一直在內心中徘徊,走不出去,內耗是一個人和自己的鬥爭,不用等別人動手,自己就把自己耗盡了。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正處在精神內耗的狀態,但內耗的疲憊大家都體會過。
內容目錄
生活中最常見的精神內耗,快來看看你中了幾條。
1、固執地認為生活中會有壞事發生,一度焦慮
這種杞人憂天的事情非常多,特別是很多人在看了負面新聞之後,暗自憂心些根本與自己無關或是自己無法掌握的事情。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過:“當我回顧所有的煩惱時,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臨終前說:‘一生煩惱太多,但大部分擔憂的事情卻從來沒有發生過。”一生中,我們常對未知的事情感到煩惱,總覺得有壞事發生,其實,最多也是是活在自己臆想的擔憂裡,默默的消耗著自己前進的動力。
2、反復琢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產生隔閡
“剛才是我說錯話了嗎?”“為什麼他是那個表情?”“他是不是生我氣了?”
“他是不是挺煩我的?”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一個常常有這樣想法的人,定會在某個深夜,感到委屈。因為他,總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去成全別人。消耗自己的感情,猜測對方的想法,用別人的表現,來認可自己的價值。這是一種極大的精神內耗,也是對自己人生的辜負。
3、做了決定後,內心仍糾結這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已經簽了一份工作,推掉了其他公司,心裡仍隱約擔心,我選的對不對?
在商場買了一件裝飾品,在回家的路上,又覺得買貴了,沒有了剛入手的欣喜。總是過於擔心,今天的選擇,會不會在以後產生過多的損失。在過度的焦慮中,消耗很多的能量。
4、不敢對別人說“不”,一想起來就覺得惶恐
面對他人的請求,即使覺得為難,也勉強答應。因為一想到自己出口拒絕,可能引來對方的厭煩,就會心生膽怯。這種想法越是牢固,因為不敢拒絕帶給自己的傷害就越大,對生活的磨損就越嚴重。
5、執拗地想要實現某一目標,過分偏執
一個媽媽為了無死角監督兒子學習,給孩子房安裝了監視器;一旦兒子沒有好好學習就大發脾氣。過分逼迫兒子考上第一志願,對這一目標執念過深,不僅讓自己陷入痛苦,還導致孩子患上抑鬱症,整個人低落消沉。對結果,過分的偏執是損害身心的毒藥,它非但不能早日實現目標,還讓偏執的人找不到真正的快樂。
6、把責任強行攬在身上,自責過度
就是常把不屬於自己的錯誤歸因於自己,是一種“靶子型人格”的人,常在內心把不關己的責任,背下來,任憑自責吞噬。丈夫在照看兒子的過程中,孩子無意摔倒,她責怪自己怎麼不親自去看著;同事挨主管的罵,她責怪自己怎麼當初不伸手幫一把?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感受,過度自責是對自我的捆綁,這種自攬來的痛苦會掩蓋自己的付出,總覺得什麼錯事都有自己的原因。
7、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一定會做不好別人交代的事
別人交代給自己的事情,明明有能力,但總害怕搞砸,萬分膽怯。即使把任務接下來,在做的過程中,也會反復反問自己:我真的可以做到嗎?這種不自信不僅不能發揮自己100%的能力,還會讓結果出現大大折扣。這是對自身實力的浪費,也是對自己的不自知。
8、對已經發生的失誤,一再反芻,不原諒自己
稻盛和夫曾說:“總為已經發生的失敗而悔恨煩惱,毫無意義。”我們可以對發生的失誤稍加反省,以便後期不再重蹈覆轍;但反復去反芻過去的失誤,就是一種過度傷害,同時還不利於冷靜地思考將來。而且可能別人早已不在意,終究,是自己沒有放過自己。
9、故意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在人前刻意的陽光
很多人在乎自己的外在形象,擅長用陽光般的面容,來表達自己的正面情緒,對於負面情緒總是壓抑。擔心給別人帶來不好的影響,擔心發洩後會給別人帶來麻煩。在各種顧慮下,就習慣了對所有人“報喜不報憂”。只有夜深人靜時才會把負面情緒拿出來慢慢療傷。但即使壓抑的情緒,最後被療愈,前後也是一種非常大的能量消耗。
10、對現狀不滿意,內心接受不了,但又不敢改變
我們常會遇到“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選擇。一名32歲的女性,在公司做著一份外勤業務員的工作。在外人看來這是一份鐵飯碗,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在崗位上她感受不到一絲一毫的興趣,每週還被指標壓得喘不過氣。因為害怕未知,所以不敢改變。就這樣她一邊在無味的工作中消耗,一邊心生厭倦。不滿意但又不主動離開的環境,會像空氣,時刻翻滾我們的不快樂,是一種滲入骨髓的消耗。
11、任務還沒做,就一直預想各種不好的結果
有一種悲觀主義的人,做事前在大腦反復盤算,這件事結束會產生哪些不好的結果。先把壞的情緒帶給自己,感受莫須有的痛苦,為了未來消耗現在。日暮黃昏,時間和腦力被大量佔領和分解。結束“大腦風暴”之後,被安排的任務也沒有絲毫進展。這種做事狀態會讓一個人不敢放手去做事,提前把恐懼加在自己身上,澆滅前進的動力,得到的是翻倍的勞累。
12、設定計畫之後就一直拖延,總不能心安理得去做其他事情
我們擅長列舉計畫,但也總會拖延計畫。把計畫寫在紙上很容易,把計畫落實會有很多阻力。在沒有達成目標之前,這件事一直存放在腦子裡,這是一種精力消耗。因為我們會一直想著這件未完成的事,對它在心中做一次又一次的安排。我們本可以把多餘的精力去做其他事,但因為拖延,被擱淺的事情變成了累贅。
所有會讓我們精神內耗的,讓我們感到花費很多心神去反覆思考的能量損耗,都會影響我們做出有效的判斷,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人際交往都會更加吃力。曾有人說過:“所有的消極都是心理時間的累計和對當下的否定造成的。學會接納自己,扔掉完美人設的標籤,是減少內耗的開始。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