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什麼都捨不得扔,當然會變成低效又內耗的人生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給生活做加法,見到喜歡的東西毫不考慮,只管買買買,步入社會,剛開始也是看到群就加入,信奉著多個朋友多條路,凡有應酬聚會一律懷抱希望的參加,完全忽略自我感受。但隨著年歲增長,經營的人際關係也越來越複雜,走遠了,經歷得多了,總有一些心事累加在心頭。就像起初的房子是空的,心是澄澈的,後來添置的東西越來越多,應付的人事越來越繁瑣,空間變得越來越擁擠,心靈上也感覺自己被一堆鎖事綑綁,生活的質量就越來越差。
內容目錄
懂得做減法才是真正成熟的開始
有句話說,會佈局人生的人,內心一定是極簡的。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扔掉不必要的包袱和累贅。才能把更多有價值的事物請進生活中,請進生命裡。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鳥籠效應”。如果一個人的客廳有了一個空鳥籠,過段時間他很可能會買只鳥回來養,而不是把籠子丟掉。這種被外物所累,成為物件俘虜的狀態,也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比方說,家中有一些看著漂亮卻很占地方的紙盒,我們不僅不會扔掉它,反而會在盒子裡堆更多無用的東西。時間一久,那些閒置的東西,還是會淪為垃圾。
日前媽媽因為中風,家中來了女傭,協助照顧老母親,果不其然的打開冰箱,滿滿的食物,除了一盤一盤的剩菜,還有一袋袋的吃過一半的熟食,過期的芝麻醬,辣椒醬,喝一半的酵素,冰箱門上隔層還發現了幾個塑膠袋,裡面裝著吃了一半的餅乾,當女傭拿出來的卻看見袋子裡已經佈滿了黴狀物,女傭都看不下去了,這時老媽也無力反駁了,準備開始斷捨離,扔掉過期的壞掉的,清掉不會吃的,只留下了一些有用的食材。冰箱瞬間變得清爽起來,老媽的冰箱其實折射出了我們很多人的生活狀態。
老一輩的人習慣”留”,所有東西都捨不得丟,你要他整理,他只是把那些看似可惜的東西又找個東西把他收納起來,時間久了一樣又堆起來了。生活中看似有用,實則無用的東西,我們總是習慣留下來,於是東西越來越多,空的餘地越來越少。
斷捨離的能量來自於空杯心態
斷捨離這一簡單的生命機制,藏著巨大的力量,我們的生活環境,若是想要迎接新的事物,就必須狠心處理掉生活中的無用之物。物件有進有出,心情才會通暢。不舒服的人際關係,學會果斷分開。有些人與你三觀不合,話不投機半句多,很小的問題都能和你爭的耳紅面赤,若你一再忍讓一再默許,這種交往,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委屈了自己,耗盡自己的能量。有句話說得好,清理掉一些無用的社交,讓每段關系都脈絡分明。成年人的世界本就不易,不妨大膽一些,試著丟掉那些讓你不舒服的人際關係。
想起我的一個作者朋友,他在與人相處時最大的特點就是既不熱絡,也不冷淡。我曾熱心的準備將他拉進一個微信群裡,卻遭到了他的拒絕。他告訴我過多無用的資訊讓人焦慮,被迫營業式的交往叫人心煩。在此之前,他已經退出了很多無用的朋友群,為的就是減少不必要的人際往來。他還說:「選擇與自己喜歡的人交流,然後遠離不舒服的社交,善待自己的情緒,感覺真好」。是啊,我們確實不必為了周全其他人,而委屈自己的心情。憋屈自己的事就拒絕,生命中無緣的人就放手,傷害你的人就離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會很簡單,很舒服。
泰戈爾說過一句話:「有一個夜晚,我燒毀了所有記憶,從此我的夢就透明了。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最怕的便是放不下執念,丟不掉爛事,過不好現在,記得有句話說,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如果我們堅持和那些爛人爛事糾纏,那麼也終將在內耗的生活中耗盡自己。
放下執念,騰出空間,內心才有餘地
那些生命中毫無意義的堅持,那些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的抵抗,不會讓生活更有動力,只會讓你感覺更疲憊。有些路,真的是回頭才有岸,重新起航才有方向,學著清理無意義的執念,輕裝上陣,面對生活,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前路堵死了。
極簡大師 John Pawson曾說過,拿走的東西越多,留下的就越純粹。一個人最頂級的生活態度莫過於生活極簡,精神豐盈。同種功能的物件,有一件就無需再買。第二件無用的物品,不要堆放,該扔就得扔,只有騰出物理空間,內心才有餘地。
不喜歡的飯局應酬,能不去就不去,差你一個沒人會在意,那些讓你不舒服的關係,果斷一些,學會離開,及時止損,圈子乾淨了,心才會跟著安寧。生活向來是喜憂參半,永遠也不要和自己過不去,做一個拿得起,放得下,不困於心,不擾於情的人。
看過一句話:所謂斷舍離,是將握在手裡,會怦然心動的東西留下。丟掉不需要的物欲,捨棄不必要的圈子,脫離反噬自己的執念,你若澄澈,世界就乾淨,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複雜。
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場精神的修煉,讓我們都能學會極簡生活,不為物擾,不為人怨,放過自己,把心騰出空來,好好去生活。
延伸閱讀:


4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