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思無邪

有一種社恐是來自於內心的逃避

不喜歡做的事情總是本能的拖到最後才完成,心中抗拒的人或事,總是以迴避的方式帶過。別人只要一提要求,反射而出的總是各種”不可能”,不管怎麼迂迴,結論就是,「只要被問做不做?都是不做,去不去?都是不去。」子陵不知道從何時起越來越不喜歡與人接觸,寧可自己一個人窩在電腦前,對著各個數據發呆,做著日常熟悉的任務,他最怕與人打交道,他說還好現在有互聯網,要不然他都不知道怎麼跟室友溝通,他跟室友的溝通方式就是各自在房裡傳著line。

人並非都想認識自己,很多人一生都在逃避自己

刻在古希臘德爾斐神廟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 「認識你自己」但仔細審視你會發現,大多數人的一生並不是想要認識自己,相反的總是逃避自己。

子陵的社恐是這樣來的,她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知道在逃避什麼?只知道不喜歡流連社群平台,對影視文學沒有感覺,沒興趣,慢慢的與人交流時,會聽不懂別人話語的真實意圖而反應遲鈍,那些接不上話的瞬間,當下或許會讓她困窘,如果因此錯失了機會又會因為被罵而覺得羞愧懊惱,這樣的情況反覆發生,她也開始下意識的與人保持距離,那怕是對她有好感的人。

另外,她也不習慣與人討價還價,不喜歡和人講利益,談條件。所以只要別人提出,對她來說就是只有服從,因為即便因此吃了虧,也會給自己找各種合理化的理由,當做是必然,這樣也比讓她去跟人爭取來的舒服,每次讓她去跟客戶周旋,她都一副被逼著去得罪人一樣的恐懼。

表面上對誰都溫順,對誰都唯唯諾諾,後來才知道因為害怕與人起衝突最後就變成了和誰都保持距離。有些人明明跟他打過多次交道,在見面時她仍然彷如初見的表情,除了客氣的點頭,沒有半句招呼話,她還不知道這種行為已經傷害了他人的感情。

20 有一種社恐是來自於內心的逃避

某個瞬間我猛然發現,她已經比剛畢業時更怯於與人打交道。聊了幾次,我才發現她對於使人失望懷有很深的恐懼,心底裡那種討好型人格加重了她的社交恐懼,似乎有種因為想討好人,又因為總是帶來失望和挫折而變成了不願意接近人。所以即便有人誇她,她也會立即尷尬的否認,然後竭力的貶低自己,因為她害怕別人若發現她原來不如想得那麼好而對她失望。或承受不了別人誇她好之後又被識破的危機感。所以她會從一開始就說服別人她並不好。如果有人堅持要對她好,誇她,子陵就會躲著他,遠離他,這不是理智的權衡,而是發自內心的心裡防禦機制。

性格決定了你的選擇,也決定了你的機會與條件

性格真的慢慢在她周圍的關係中發生了改變,社恐的標籤一旦貼上,不但影響了她的求職,生活的選擇,也改變了人生的歷程,都說”性格決定命運”,我想再明顯不過了。所以當我們在看一個人的工作歷程,基本上還是圍繞在性格的,性格決定了你怎麼選擇,每次不同的選擇都帶出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很多時候未必是你主動從利害得失的角度權衡取捨,更多的是被你的性格決定的。

58 有一種社恐是來自於內心的逃避

越逃避就越膽小

為什麼遇到困難我們總本能的想逃避呢?說穿了,是大腦爲了保護我們,他總會設想最差的場景,以便於我們能做好最壞的打算。所以他總是想告訴你危險或者無法預知的可能性,讓你提高警覺,這背後有著生命深刻的愛。也有著大腦勇敢,又負責的運作機制,但是如果你一直跟著大腦的節奏走,你一定會活成”總有刁民想害朕”的人生,你會覺得生命處處是恐懼,你所有的決策、出發點甚至結局都可能會在逃避恐懼。

然而逃避只是一顆暫時的止痛劑,大多數時候,逃避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事情失控。抗拒社交的人就像將頭埋進沙堆的鴕鳥一樣,遇到問題下意識否認或回避,不願面對現實。或許這麼做能讓自己暫時舒服一點,但現實中的問題並不會因此憑空消失,日後不得不面對時,只會感到更大的壓力,而這樣的模式逃避一旦行成,不僅會讓人們在心理上失去前行的動力,還會讓人猶豫不決,漸漸喪失自信心。

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發現,長期逃避的人,大腦分泌的神經化學物質會改變,性格會變得更加敏感,膽小。所以每次的逃避就等於是在給未來的自己挖坑,現在躲過的事情,未來可能都要加倍償還。

實際上,這個世界,自己就是自己的家。無法逃避的事,終究還是要自己扛。那些我們一心想要逃避的問題,恰恰是自己最該面對的。真正讓人成長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直面痛苦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6 有一種社恐是來自於內心的逃避

你怎樣面對痛苦,就擁有怎樣的人生。

唯有在一次次歷練中,我們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擔心害怕之際,不妨試著戰勝內心的脆弱,硬著頭皮跨過那道坎,這時你會發現,所有陰霾背後都是柳暗花明。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一書中提到,人們所說的逃避並不是人們天生懶惰,而是人們在面對痛苦時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逃避問題是本能,解決問題才是本事。當你察覺自己又在逃避時,不妨試試以下幾種方式,走出社恐:

第一,允許自己帶著問題生活。很多人之所以逃避,是因為完美主義作祟,因為對自己要求太高了,反而開始不了。就算開始了,看到目標很難達成,就會產生挫敗感。

不要太為難自己,也不要太和自己較勁,我們完全可以先完成再完美。簡單來說,就是先不追求品質的快速完成一件事,在不斷調整,反覆運算,完善,允許自己帶著問題往前走。與其執著于優秀,不妨讓自己擁有不逃避任何事情的勇敢。

第二,把結果具象化所謂具象化,就是把腦海中的想法和事件都變成具體的圖像。

人類天生擅長記住圖像化思維,正面的圖像會點燃我們內心的渴望,將注意力聚焦到目標上。負面的圖像讓我們看到拖延的後果,從而倒逼你增強行動力。

第三,先找出最小的第一步。當你不想去做一件事時,問問自己,完成這件事最小步驟是什麼。比如爬山,爬到山頂很難,但邁出20步並不難。再比如跑步,跑5公里很難,但跑100公尺並不難。

一旦開始行動,逃避模式就會自轉化為戰鬥模式,焦慮自然而然就消失了。當你開始做了兩分鐘後,大概率會做完整件事,因為完成小任務會帶來正向激勵,讓你進入良性循環。

所有對人對事的逃避,其實都是對自我的逃避,也是一種掩耳盜鈴的做法。要從逃避現實到面對問題,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化,也是人生態度的切換。與其不斷找退路,不如與鼓起勇氣正面迎戰,一點點解決問題。過程或許困難重重,但起碼內心是篤定的,這種積極正向的心態能讓人變得生機勃勃,最終拿回生活的掌控權。

延伸閱讀:

不怕一時窮,就怕心窮,窮一生

唯一能治癒你焦慮的三種藥方

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

內心強大的人是允許一切發生

身體病痛尚有治癒的時候,唯有心病沒完沒了

你的囚徒思維,正在謀殺你的未來

別騙自己了,其實你並不愛自由

焦慮、猶豫、糾結、自責,這些看不見的內耗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跟李淳廉博士學 有醫理有文化的 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中醫經脈檢測、氣血陰陽的原理,中醫養生一定要具備的概念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李淳廉的淳萃主義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