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心強大的人是允許一切發生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生活中偶爾會遇上黑暗,也有花火,有災難。也有希望。遇見什麼是由老天而定,但選擇什麼是由自己而定的。民國知名的文學家及翻譯家-楊絳先生在談到人生哲學時,是這樣說的:「上蒼不會讓所有的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人生從來沒有藍圖,你要能享受的了順風順水,也要能接受事與願違。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煩心事,但真正決定你人生質量的,是你內心的選擇與態度。作家辛迪·芬奇「我會允許一切自然發生,並將之視為生命的風景。」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你若持續抵觸反抗,只會在絕望中把自己越陷越深。不如把心放寬,學會釋然,無論好的壞的,允許一切發生,學會放平心態,允許無常,幸福才能如期而至。
內心強大,允許羈絆
楊絳先生是知名的文學家與翻譯家,與夫婿有民國第一才子之稱的錢鍾書,兩人曾在1966年的文革10年當中,先後遭列為「資產階級學術權威」和「反動學術牛鬼蛇神」,不時被批鬥,繼而又遭下放至淮河邊上的「五七幹校」,被迫種菜、幹粗活,掃廁所。
對於楊絳和錢鍾書這樣的歸國學人,受到這種迫害,豈不令人憤慨。雖然在文革期間兩人都身心倍受摧殘,在平反之後,楊絳寫下了「幹校六記」把那兩年的白天勞動,晚上開批判鬥爭大會的勞改生活以一種輕鬆幽默的筆調以散文方式陳述。他們三口之家在文革後團聚,過著以書香為伴的清貧生活。直到女兒錢媛和錢鍾書相繼離世後,楊絳孤身一人成天埋首著書,當作是幫錢鍾書和錢媛都留下人生的記錄,將他們三口之家,寫了一本「我們仨」,以及在人生最後寫下的「走在人生邊上」。從2001年起,楊絳、錢鍾書還把稿費和版稅捐贈給母校清華,設立「好讀書」獎學金。截至2016年,該獎學金捐贈累計逾千萬元,惠及學子上千人。
楊絳在百歲時發表了〈一百歲感言〉:「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這是楊絳的人生體悟與醒世之言,值得我輩深思!
允許他人的評價與非議,允許他人做自己
現實中就有不少人都受不得一點兒批評。但凡聽見一句毀謗憤然回擊,最後卻把自己搞得無心工作,生活也被攪的一地雞毛。面對那些攻擊毀謗,你若事事入心,只會徒增煩惱。
人生在世,你沒辦法令所有人滿意。不理解你的人,你再怎麼解釋,他也會曲解你,繼續批評你、嘲諷你的人,任你如何反擊,他也只管譏諷。與其被那些負面聲音惶惶不安,不如把心放平,專注於自己。當你能夠允許別人的評價與非議,時間一長,他們自會隨風飄散。康德曾說:「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並不認可,但我可以盡可能的去理解」。
這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就如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生從來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千萬不要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他人的選擇。人都有着各自的偏好與生活方式,不存在高低,更沒有什麼對錯。不被外界的噪音動搖,守住了本心,就贏得了人生。面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與不同。允許別人做別人,才是最清醒的活法。
沒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更好的心態
人行於世,面對生命的無常,最重要的事,看清我們既然改不了世界,不如試着改變自己的心態,畢竟生活總是苦多樂少,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苦中作樂。在生命的道路上,不只有一條車道,也不只有一種活法,學會接納別人,允許別人與你不同,允許並接納所有的事與願違。
第一,不為將來之事憂慮,生活總會給你答案
說實話,我們沒有能力控制明天,很多時候我們越專注於明天,越害怕明天,把明天的焦慮都變成了今天的忐忑,以致於都失去了過好今天的動力與信心了。
請相信,我們只要活在當下,努力做好了手邊的事,我們才能卸下千金包袱,輕鬆踏實的通向明天。
第二,事情發生了,就用力扛住
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它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它跌到低谷的反彈力。當遭遇生活的打擊時,能扛得住重壓並且反擊回去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這個世界總有很多令我們崩潰的事情,區別在於,有人在傷痛裡沉淪,放棄餘生,也有人扛住命運的起伏,迎來了新生。扛住了,你就會發現,苦難不過是磨礪的另一個代名詞。人應該像蒲公英的種子,生活的風把我們吹到哪裡,我們便在哪裡落地生根,這是堅韌的生命力,也是一個人了不起的自癒力。
第三,事過翻篇,放下遺憾
有的人面對痛苦的往事,總是念念不忘,心懷怨恨。有的人面對自己曾經的遺憾,過錯,總是耿耿於懷,自我攻擊。泰戈爾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錯過群星。」適當的自我批評有助於改正自身的錯誤,過度的自我埋怨,只會讓自己失去前行的勇氣與動力。
如果始終抓住過往的痛苦不放,那麼傷害的可能不是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而是我們自己人,只有放下過往的包袱,才能走得更快更輕鬆。只有放下昨日種種,才可迎來新生。
願你我都能做到事前不憂,事來能扛,事過翻篇。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
延伸閱讀:
跟李淳廉博士學 有醫理有文化的 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One Comment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