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老了不能失去的四樣底氣
人老,是一種自然規律,如【黃帝內經】《四季調神大論》中,以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四季比喻人生,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代表著生長快速的青春期,夏天代表一個人繁華正盛的旺年其,秋天代表著收穫,也代表著四十五歲以後的人生,陽氣開始走下坡,冬天則代表著六十歲以後,該收藏的精氣,養精蓄銳。春天的芽到秋天自然要憔悴,夏天的花到冬天自然要凋謝,只要我們心態不老,夕陽一定會更紅。
步入人生的秋天,其實也意味著人生走向成熟,走向睿智、走向完滿的標誌。 人老,誰都逃不掉,但我們可以自信些!很多人在剛開始出現在臉上多了幾條皺紋,頭頂冒出了幾根白髮,為逝去的青春而感嘆,其實大可不必,換個角度想年齡也是一種優勢,是一種充滿著人生經驗,充滿著閱歷的自信。 雖然我們看起來真的老了,但我們可以把生活過得年輕一些,把衣服穿得時尚一些,看上去充滿著活力,活得更瀟灑一些!
只要還有追求,你的心就不會老。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開朗,就是美好的一天;不管親情、友情、愛情,能放在心上珍惜的,就是好的感情。人老了,也是一種人生閱盡千帆的一種智慧與淡定,也是年輕時做不到的灑脫與泰然自若,成熟的心智是一種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其實內心的底氣都比年輕時更加自信些。
內容目錄
老了怎麼辦?有了以下四樣東西你就可以抗老了!
現實生活中,老人們在一起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無奈的感嘆,老了怎麼辦?!我認為,人老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不管你信不信,人到頭來唯一能夠指望的只有自己。而自己一定要守住的基本底氣就是:
一是,手裡有錢
就是手裡有錢,有道是:「手裡有錢心裡不慌」自己手裡有錢,比什麼都重要。這是自由生活的起點,起碼你能夠保障自己的基本衣食住行不是問題,才不會被現實捆住雙腳。為人父母,對子女的愛總是無私的,但等老了以後,也要學會給自己留條退路。避免在將來的某一天,你不會在自己的生活中失去主動權,給子女帶來負擔,讓他們來多承擔你的生活。人老了也要牢牢將自己生活的主動權掌握在手裡,是幸福的晚年生活基礎。
你可以將這理解為生活的最現實一面,也是人人都躲不掉的,就像現在人們好像越來越注重養老問題了,是逐漸意識到,人老了,只有自己能給自己養老,兒女再多,終將也會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老人有老人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生活,以這為基礎的互相照顧。那時候,誰也不會成為誰的負擔,彼此過得都會很輕鬆,這是對彼此最好的成全,也是最好的生活模式。試想一下,如果你都沒有自己的生活,或不能自己去過生活,那無異於是把自己捆在子女的身上,大家都不會過得好。
別看那是自己的子女或父母,生活上帶來的負擔在意義和程度上都是一樣的,並不會因為這種特殊關係和感情而有所改變。有自主生活的能力才會有主動權。你擁有這種能力,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過好自己的生活。
二是,老伴
妻子是丈夫生命中的最後一個觀眾,丈夫是妻子人生中的最後一張存摺。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年輕時和你走過風風雨雨的是老伴,年老時和你相濡以沫的還是老伴。老伴也是這一生陪我們時間最長的人,子女都只能陪我們走人生的一段路,老伴卻要陪我們直到老去。
珍惜和愛護自己的另一半,就是愛護自己。當你老了,走不動了,那個照顧你的人就是你的愛人。我們一定要珍惜眼前人,對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好一點,不要去傷害了自己最親近的人。不管她是不是有花容美貌,人老了的時候,一切都變成了浮雲,只有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得意時錦上添花,失意時雪中送炭。落難時捨命相救,患病時精心服侍,慘澹時無怨無悔,孤獨時不離不棄,這就是老伴的意義。
三是,健康
“當人們豐衣足食之後,對健康的渴求顯得越來越強烈,在人均壽命不斷提高的今天,大家渴望的是延長健康的生命,而不是老病在床拖成人瑞,當然這不只是人們的目標,也是醫學的目標。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高品質的生活。人生路上走著走著,看到身邊人一個個生老病死會感到人生的無常,會發出唯有擁有健康,才能擁有一切之感慨,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挑起生活的重擔,才能為人民服務,才能對社會有所恩貢獻,才能享受生活帶來的幸福。
誠然,生命是寶貴的,年輕時過度消耗身體,應酬拼酒,熬夜刷手機,都會讓身體來買單,,不要讓有不少人辛辛苦苦為了美好的未來而打拼的成果,毀在健康上。而健康的身體是靠習慣養成的,所以人在年輕的時候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早睡早起,吃健康的食物,並且保持有規律的生活方式。適當的運動鍛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不運動的人和運動的人,老了以後你就會發現鍛煉,的人很少生病,精神依然飽滿,生活充滿了活力,不成為子女的累贅,才是維繫健康身體的不而法門。
四是,興趣愛好
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你不會空虛寂寞冷,不一定要找人閒聊打發時間,興趣愛好是支撐你一生的精神力量,也是你的人生樂趣與價值體現。年輕時如果沒有拓寬自己視野與生活邊界,去看多閱讀,多經歷世事,多受挫折,多體會,只是單純一門心思的照著父母的期待升學背死課文,然後到一個有保障的機構幹到退休,一輩子過著一眼望到頭,無風無災的生活,看似一種好命,實則是一種乾澀無味又無趣的生命,可以說這種生命就是把自己熬成了機器人。到老退休沒有工作之後,就會發現除了一身無香又無味的皮囊,就再也沒有任何生趣了,這就是到老年了才來吃生活太安逸太呆板的苦。在稻盛和夫的書中看到一句話,日本鹿耳島那邊流傳著,「年輕時吃的苦,是一生都買不來的財富」,年輕時多走的彎路,到老年都是一種財富,都是人生路上的風景,所以不管是培養興趣愛好,還是從經歷中找出自己的願意一身投入的志業,都是一個人真正的靈魂伴侶。
一個人的老年生活,其實是從年輕就要有培養,養成良好的習慣與自律的態度,老了不規劃也能過得很好。養兒防老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不要什麼都想著靠子女,因為子女也有子女的人生,他們有自己的生活與壓力。做一個獨立,能自立的老人更能得到子女的尊重。 學會多接觸社會,與社會不脫節,養成能夠自立、自理,什麼事都儘量自己動手去做,不只有成就感還可以防止老年癡呆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人生短短幾十載,肉體的生命總是有限,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有價值的延伸更重要。很多老年人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把全副精力都用在養生上,這在我看來是最違反邏輯,也是最逆天的做法,因為人只會更老,老化,疾病,凋零,本來就是生命的常態。老了千萬不要成為被醫院恐嚇的對象,人總會死,只有精神永流存。生命的價值不在長短,而在精彩。健康的身體,是為你的靈魂而服務的,人生的使命與價值比一身的皮囊都重要。當我們老了,我們也要活的精彩,活出生命的活力!
延伸閱讀:


6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