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思無邪

過去的存錢養老,最後變成存錢養病養醫生

人類史上第一次面臨老化問題,很多人年輕時只知道努力打拼,然後存下一筆錢好防老。所謂的”防老”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就是預防老了生病了,身邊還有足以看病就醫的錢。這樣想的人,多年後果真實現了年輕時存錢防老的心願,最後跑醫院的時間比過生活的時間多,住院的時間比住在家裡的時間多。這樣真的就防老了嗎?就老有所依了嗎?

高齡的老化與防老

老化的問題不只是社會人口結構的問題,更多的問題還體現在,現在人比以前幾代人都健康延年了,面對的是更多生活上的沒有老化的配套準備。一般人想到的就是退休了,老了,緊接著器官功能衰退了,腦力退化了,就需要住離醫院近一點,提供老年的就醫安全感,以備不時之需。但都忽略了時代的進步,醫學科技的發達,延長了大家健康的壽命,而現代老年人卻沒有相應的思維來應對。突然間面對自己可支配的時間延長了,卻不知如何過老年生活,到底該把延長出來的時間,拿來看醫生買安全感?還是好好過生活呢?到底是規劃每日的門診時間表,去把每個檢驗指數異常的項目都看個遍,修理個遍,還是直接忽視,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直到死呢?

對新一代的老人來說,他們比父輩祖輩的壽命都長了,退休後仍留有大半人生的時間,但沒有前人的範例可循,沒人教他們怎麼養老怎麼過老年生活,想到的都是我不要病痛,我要健康,抓住健康變成老年人的唯一心願。

人生沒有目標身體一定不會好

相信你一定看過整天泡在醫院門診的老年人,他們每天流轉於各診間,醫院門診表就是他們的行事曆,他們可曾醫好嗎?沒有,疾病從不曾被藥物治好,只是被藥物控制,然後再養出更多的病,需要更多檢查與藥物。很多老年人為了健康,所以以勤跑醫院抓住健康的安全感的養生觀念,根本就是錯的。

為什麼?因為人只會更老,功能只會更衰退,如果你仰仗的是醫療,那晚年只有泡在醫院裡了。因為如果把健康當成目的,那你只會越活越挫折,越活越事與願違,因為你只會更老,健康本來就不該是人生的目的,而是需要。

92 過去的存錢養老,最後變成存錢養病養醫生

養生,醫養藥養不如生活養

隨著年齡增長,人只會更老,功能只會更衰退。很多人開始想到怎麼養比較好?西醫用醫養,以藥物治療為手段,為疾病症狀而來。標榜著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預防策略,衍生出各種常規檢查和健檢項目,反而搞得人心惶惶,變成老年人的恐嚇行銷,哪兒都不敢去,只肯跟著門診時間跑。

中醫用食養,從脾胃開始,以陰陽平衡,藥食同源來調理。有人依賴成有病治病沒病強身,殊不知中藥也是有其偏性,是為了調整陰陽而來,而真實的情況是你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不改,中藥也吃不好。

中醫芳療用生活養,從神經系統著手,(在生活中的感官刺激、運動與經絡刺激,閱讀與學習的方式,也就是說從你的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兩個方向),是一種落實在生活中的潤物細無聲的養生,如每天聽聽音樂,看看畫,聞些花香草香,給自己皮膚按摩,都是些美的薰陶,他們為生活而來,實現養生的目的。所以,真正的養生,不該是醫養不該是病養,而應該是生活養。

happy-mature-middle-aged-elderly-woman-reading-good-news-looking-laptopold-woman_1000800 過去的存錢養老,最後變成存錢養病養醫生

今天剛剛從美國矽谷工程師退休的朋友夫婦兩人有了長假回台,因為疫情阻隔三年了沒見了,今天趁著回來順便來看我,也順便要我幫他做一次經脈檢測,其間我們聊了好多關於養生,關於退休後的生活安排,當然我們都有志一同的認為,身體是為人生目標而服務的,不是用來養一身皮囊的。人從出生那一刻起,細胞從茁壯到衰老的定律是不會改變的。如同一部車子,從出廠開始,逐年折舊,會遇上零件的損耗,機體的老化,都需要定期的保養的才能保持該年份應有狀態,但絕不能跟剛出廠的新車去比。人體也是一樣,衰老是必然,怎麼適應衰老,接受衰退的現實,學會過老年生活,做好身心調適,享受活在當下才是真正養老之道。

五、六十歲的人有了閱盡人生的智慧,此時,有熱情就去闖就去實踐,不要管年紀,不要擔心身體,老了還是可以有夢想,有了目標身體自然就會有活力了,千萬不要讓自己閒下來,那只會變成養病。養生就該從生活養,不要想著怎麼才能不生病,而是只要關注你要怎麼活就好了。

 

延伸閱讀:

【中醫芳療應用全書 】中西結合的起心動念

優雅的老去,在變老的過程中慢慢變好

老年喪偶的心理調適

退休後你怎麼過餘生?我看過最明智的老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人老了不能失去的四樣底氣

多少人受盡折磨傾家蕩產的死在病床上

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4 Comments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