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用原生家庭受到的傷,懲罰你的人生!
多少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小孩,在成年之後,用自我洗腦式的告訴自己,「我的爸爸很愛我,我的媽媽很愛我」他們都在假裝自己有個很幸福的童年。
聽過一句話:「原生家庭不好的人,一般都很難賺到大錢。」因為內心被恐懼、不自信、玻璃心、自卑給封印住動彈不得。當別人都在勇猛精進,他卻因為內心滿是缺失和創傷,時刻都在照顧情緒,處理情緒。內心極度敏感脆弱,別人一個眼神、一個態度、一句話都可以把內心搞得翻江倒海,內耗非常嚴重。他們抗壓力差,有嚴重的畏難情緒,遇事下意識的就是這個好難阿,我肯定做不到,不敢去面對,選擇拖延或逃避或直接放棄。他們在人世間行走的每一步都跌跌撞撞,如履薄冰。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受過的傷會深深地烙印在心靈深處
一般人常說「3歲看大,6歲看老」,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指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對於童年的遭遇,往往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人格發展。不管小時候的經歷如何不同,是常常挨打,被人當成出氣筒,隨意的奚落、貶低、挑剔、嘲諷、尖酸刻薄,還是被獨自留在家?是遭受虐待,還是被當做傻瓜對待?被忽視?被遺棄?或是被過度寵溺,思想行動的箝制,不允許任何的獨立思考,還是被負罪感所累?所有幼年時期被原生家庭所傷的人,表現的症狀都驚人的相似。
他們自尊心受損,退縮,沒有安全感,厭惡自己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的行爲。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對自己感到無價值感,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這樣成長起來的人,內心千瘡百孔,內心充滿了委屈、憤怒、怨恨、絕望,內心極度敏感、脆弱、很容易一點就炸,不點也想自爆。
這樣的人在成人以後的親密關係,親子關係裡很容易一代傳一代的現象,複製了他父母的行為模式,有歇斯底里的爆發,可能因為情緒失控,爆打伴侶或者孩子。恢復理智後,又很內疚、自責,因為內疚、自責又加重內心的創傷,導致形成惡性循環,這樣的人最後很容易把自己逼瘋。
別用原生家庭受到的傷,懲罰你的人生!
1.與父母和解
與父母和解的真正意思是全然對自己負責。不再對父母抱有期望,不再試圖改變父母,不再期望得到父母的愛和理解。不要再試圖拯救父母,不要再期望他們改變,允許他們做自己,尊重他們的命運軌跡。你要做的是開始自我負責,不再把自己的期望投射給父母,不要再期望得到父母的關心、理解、肯定、認可和愛。
總是把注意力放在父母身上,只有兩個原因,一是把自己當成了受害者,覺得自己的不幸都是父母造成的。二是把自己當成的加害者,覺得父母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
一個是想讓父母認錯,這樣自己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繼續當個不想長大的巨嬰;一個是想向父母贖罪,把自己的一生都用來報答父母的恩情,還父母的債。這兩類情感都是扭曲的愛,迷執的愛,如果不轉化,很難過得幸福。
一個人成年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從原生家庭中獨立出來,不管是精神上還是經濟上,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父母和兄弟姐妹身上,不再試圖幫助這個,拯救那個,而是要相信自己可以把自己照顧好,尊重自己的命運。
2.通過站樁冥想,打開內心,看見自己
利用冥想,打開內心,看見它,療癒他,放下他。”想像自己雙手環抱著一個地球,用內觀的方式看自己的心,意識到你已經長大了,然後把你內心對父母的責備,釋放掉,把自己當成受害者的心態釋放出來。
告訴自己:「你完全有能力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你不再是那個凡事要靠別人的小孩了。也沒人會對你的人生負責了」有這個覺知的前提下,我們將頭頂,脊柱,會陰,三點一線站立,膝蓋微微彎曲,兩手如環抱地球,然後調息,讓身、心、腦同修。
將身體通過站樁,養精氣神,內心補愛,頭腦練習感恩,告訴自己「童年只決定了你的人生起點,但不能決定你的人生終點」。想像把你的內心從被恐懼封印的枷鎖裡救出來了,不再緊張不安,就可以安心的睡覺休息,當身體得到足夠的休息,身心不再相互內耗,你的精氣神自然就恢復提升了。
此時的你,有力量做真實的自己,也會有能量去包容自己的父母,開始具備接納自己和父母以及他人真實樣子的能力,不再對父母抱有期待,不再期望父母成為自己理想中的父母,不再想著改變父母,而是尊重父母的命運軌跡。
你會把注意力從原生家庭中收回,把精力和時間都放在自己身上,成長自己,愛自己。當你開始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
原生家庭只是一個人的起點並非終點
要相信,原生家庭只決定了你的起點,但人是不斷的成長的,當你接觸越多,成長越多,這些所謂的不變的過去,桎梏的童年都只是小時候,長大後隨著你的成長,你有更多選擇,選擇釋放,選擇遺忘,選擇看淡,他不影響你未來的發展與成長的格局。
電影”怦然心動”裡有句臺詞「這個世界本就不公平,有人在陰溝,有人住高樓,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銹」。雖然我們無法選擇出身,但可以選擇如何過好這一生。電影”風雨哈佛”路裡有句話說:『人不是沒有選擇,你可以為自己尋找各種藉口,向生活低頭。也可以迫使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因為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根,卻並不是一個人唯一的出路。』
延伸閱讀:
跟李淳廉博士學 有醫理有文化的 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One Comment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