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思無邪

用犧牲感來愛孩子的母職焦慮

看過一句話,很真實,也很直擊人心:「很多父母一輩子在等孩子的感謝,很多孩子一輩子都在等父母的道歉。」既然家是避風港,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家裡面不僅沒避風,還搞出了更大的風暴。奇葩說的辯手黃執中曾說:「中國式的家庭經常是當面拒絕溝通,背後默默奉獻,然後把這種一方被蒙在鼓裡的情況當做”感動”。小時候父母不告訴孩子家裡窮父母艱難,好感動。長大後,孩子對父母報喜不報憂,好感動;小時候父母生病不告訴孩子,好感動。長大後父母得了絕症,孩子不告訴父母,好感動。生活中那麼多的謊言,然後大家都覺得好感動。」中國式的父母一輩子都在等著子女的感激,中國式的子女一輩子都在等著父母的道歉,就因為「毫無意義的犧牲感」。

silhouette-mother-playing-with-her-son-meadow_mom_couple_1000800 用犧牲感來愛孩子的母職焦慮

中國式家庭的犧牲感

朋友Tina有個自小成績優異,天資聰穎的女兒,為了這個女兒,Tina可說是傾其所有。因為打從她懷孕那一刻起這個小孩就是他們一家的中心。Tina整天神經緊繃著,以各種為女兒好的初衷費心張羅,上最貴的私立學校,用最好的文具用品與電腦,吃最健康的食物,各種才藝栽培更是不遺餘力,早些年Tina在報社上班,把小孩交給了自己的媽媽在帶,可這兩年Tina退休了,彷彿從母親手中奪回了主導權,一家三代同一屋簷下,Tina全身心的護著女兒,把所有的愛與犧牲都給了女兒。女兒考上南部的大學,每次Tina都跟著高鐵接送,出國研討,也一定陪同,本來還打算租房在女兒學校對面形影不離的,Tina對女兒的用心孝敬可見一斑。但反觀她對自己八十歲的母親就百般的不順眼,一下子嫌母親水龍頭沒關,一下子說浪費電,Tina把對女兒的犧牲感的壓力都倒向了自己的母親,母親成了她壓力宣洩的管道。

女性自我價值的缺席

在我看來這簡直就是母職焦慮的傳承,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這樣的壓力只會讓女人為難女人。過去的中國的傳統以長為尊,年紀大了自然” 德高望重”,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長者為尊,傳統持家,母系的角色傳承自不在話下。但從近代少子化越來越嚴重,有的一個家庭六個長輩只有一個孩子,已經由過去的”以長為尊”變成了”以幼為尊”的價值體系,很自然的一家人圍著小孩轉,而且還一代又一代的複製下去。

在一個家庭裡,你只要聽他們的稱呼,大概就可以就知道了,一個家庭中女主人的價值歸屬了。女主人稱自己的老公為”拔爸”,稱自己的母親為”婆婆”,稱自己的哥哥為”舅舅”。一家人的稱呼從女兒出生的那一刻起,都跟著女兒叫,女主人變成”孩子他媽”,男主人變成”孩子他爸”,充分顯露出以小孩為中心的內在價值。

這樣會有什麼問題嗎?小孩是家中的寶,而媽媽的價值建立在小孩身上,是為女兒犧牲一輩子的人,而女兒也會把這種角色認知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我常覺得女人在爭取女權上面往往不是在跟男人爭取,而是建立在女人身上的歷史封建,這樣歷史地位是讓女人自己成為壓迫女人的元兇。

這些年隨著女力的思維抬頭,我們一直強調一個女人的自我感受,自我力量,自我的情緒,因為在以往的文化體系裡,自我在女性的觀點裡一直是缺席的,與男權社會裡,男性一生下來就可以成為自己不同,女性更多是以妻子、以母親、以女兒,而非以她自身存在,這就是為什麼已婚女士我們習慣稱他為某太太,而一個母親我們會稱他”孩子他媽”,為了滿足這些身份,女性總是或多或少的選擇了置頂別人的需求,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asian-young-happy-family-enjoy-vacation-beach-evening-dad-mom-kid-relax-playing-together-near-sea-when-sunset-while-travel-holiday-lifestyle-travel-holiday-vacation-summer-concept_mom_couple_1000800 用犧牲感來愛孩子的母職焦慮

犧牲感中帶有母職焦慮

尤其,女人從懷孕那一刻開始,在所有人的關注與眼光裡,她必須以肚子裡的小孩為重,不能吃重口味的,要注重飲食均衡,不可以任意發脾氣,一定要聽適合胎教的音樂,母職焦慮,表露無遺。我們都聽過那個「媽媽吃魚頭,孩子吃魚身」的故事,之所以讓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就是每個人家裡都有個喜歡吃魚頭的媽媽。長此以往,身為母親會有很強的犧牲感,然後越來越看不見自己的價值,甚至,就會把孩子當做唯一的價值寄託,任何人不可染指,包括自己的母親都不行,反過來說,這樣對孩子更好嗎?其實也不盡然,孩子的壓力也會更大,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媽媽和孩子一起吃魚身,甚至搶着吃,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媽媽也是跟他一樣的獨立個體。孩子需要的可能從來都不是一個優秀又帶著犧牲感的媽媽,他更需要的是一個真實的媽媽。

我們從小都知道媽媽無所不能,可以滿足小孩的所有要求,卻不要求孩子回報,很多媽媽家事一人擔,孩子只要負責好好讀書,其他的是都媽媽來就行了,孩子伸手要個零花錢,買個東西,或是才藝班,媽媽就算對自己省吃儉用,對孩子的需求永遠擺在第一位。因爲在孩子那裏,媽媽不是一般人,是超人,因此造就出很多犧牲感的媽媽和長不大的巨嬰。

96163_1000800 用犧牲感來愛孩子的母職焦慮

如果從小就讓孩子知道媽媽也是一個像他一樣的人有自己的喜好,也有自己的慾望與夢想需要被滿足,當孩子能夠感受到媽媽的灑脫、媽媽的堅定、媽媽的拒絕和媽媽的自在時,小孩也會更能體會到大人也是像他一樣需要被關懷,被照顧,孩子更能在成長的過程中學到與人相處,學會世界不都是圍著自己轉的。也就是當女性學會制止自己的犧牲時,孩子也能在家庭教育中成長,更好的明白媽媽也是跟我一樣的有七情六慾,有自己的夢想要去實現的,小孩也會懂得正視自己與他人的邊界。

說到底,母親是這個身份,從傳統沿革以來,就賦予很多的犧牲感,有很多的道德規範的框架,彷彿讓很多母親稍有偏差就有了道德瑕疵,但試想,一個壓抑自己的母親,怎麼可能養的出快樂的孩子?一個失去自我的母親,又如何能夠幫助孩子找到她自身價值呢?

唯有當女性不再一味的爲孩子犧牲自己的時候,孩子也才能瞭解到,原來自己不是媽媽的負擔,不用在內心裡永遠抱著一種虧欠的心態。孩子也不應該是一個被支配的角色,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他們需要的不是無為不至的呵護,更多的是榜樣,媽媽活自在了,才有更多的能量分給身邊她所愛的人。所以每個人都應該首先照顧到自己的需求,你是個優秀的母親,孩子自然會跟上,這才是最好的身教。

延伸閱讀:

這一代的父母自嘲:我的孩子不尊重我!

別被廢物式養老綁架

新型啃老出現了

退休後你怎麼過餘生,我看過最明智的老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跟著李淳廉博士學有醫理有文化的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