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被廢物式養老綁架
“媽!洗碗了!”,”媽這邊還有垃圾要倒”。你能想像,這是一個女兒在吃完晚飯後對自己80歲母親說的話嗎?“世上怎麼有這樣不孝的女兒!”事實並非如此,洗碗是女兒每天給母親“特地安排”的。朋友轉身對我這樣解釋道:“母親即使老了,但在她眼裡,女兒永遠需要她的幫忙。讓她洗洗碗,倒倒垃圾,她就會感到被需要,一整天就會過得充實。”深以為然。
很多人都知道要孝敬老人,但容易矯枉過正,子女把老年父母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子女人包辦一切的“廢物”,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也會讓他們提早與社會脫節,身體狀況也會跟著提早衰退,手腳因不動而骨質疏鬆,大腦因不用而失智。
內容目錄
傳統的享清福變成廢物式養老
生活中,我們都曾看到過,有些七、八十歲駝背著背步態蹣跚的老年人,穿梭在車水馬龍的車道間,等著紅綠燈車子停下的間隙賣玉蘭花,或是有些拾荒老人拖著滿載塑膠瓶的三輪車穿行在街道中,看到時我們心裡都在想”這些老年人的子女都在做什麼?怎麼會讓老父親老母親這把年紀了還出來拋頭露面。”是的,這樣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我們這一代時刻想著就是,有一天我一定要讓父母有尊嚴的享清福。
然而這種觀念不只根植於子女的心中,很多父母自從退休後,也自動的成為一種被廢物式養老的依賴者。然而時代的變化卻是無情的,也等不了傳統觀念的改變,很多從廢物式養老直接就變成了時代的啃小族,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根據統計一個人退休是65歲,以目前的人均壽命是85歲來看,(根據2022主計處統計: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9歲,其中男性77.7歲、女性84.2歲,且逐年在創新高)很多人從退休一直到死亡,最少還有二十年的時間,這才是最可怕的。
以前的人因為父母老了,大家害怕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與後悔,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父母老了,再活也沒幾年了,能讓他們享福是自己最大的孝順,就供著哄著,但是日子越過越長,父母並非失能,一樣是個有獨立思想,有行動自由的人,廢物式養老的相處摩擦也越來越多。
我們都覺得父母年紀大了,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或是在家裡幫忙帶孫子,就是不能出去工作,他們的日常就應是在家裡寫寫字看看電視,睡覺睡到自然醒,十指不碰陽春水,吃吃健康食品,能讓老人們”盡可能的靜養”,就是給他們“享福”,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結果是退休後早早享清福,每天無所事事的閒晃,溝通中從他們口中聽到最多的就是我最近血壓好像高了,走起路來腿腳不靈活了,坐久了腰也酸背也疼了,開始跑醫院的門診去跟醫師說說去,慢慢的生活只剩下醫院的門診表,所有的注意力只剩下把身體養好,自覺身體不行了,什麼也不敢動了,開始與社會脫節,剩下的所有時間只在養著日漸衰退的皮囊,這樣的老年又有什麼意義呢?
德蕾莎修女說過:“孤獨和不被需要的感覺是最悲慘的貧困。”人年紀大了,最害怕的不是老去,而是老無所用。對老人來說,年齡的增長不可避免,但只要自己還有用,還能發揮餘熱,生活就依然有希望有意義。
廢物式養老,是對老人最大的羞辱
在年輕人的觀念裡,老人們總有種種不符合時代的缺點。根據最新版《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資料顯示,我國有將近兩百萬老人沒接觸過網路。在這個逐漸網路化的時代裡,沒接觸過網路,無異於被時代拋棄。可真的是這些老人不願意學嗎?曾有一項老人學習智能化的調查表示:近八成老人願意學,而九成以上年輕人不願耐心教老人。
這就是現狀。更可悲的是,當老人想要追尋自己的人生價值時,卻常常被看作“不省心”。
這些被兒女當作廢物的老人們來說,只能看著兒女的臉色過日子。在兒女的嫌棄與不耐煩裡,老人們活成了一隻小心翼翼的刺蝟。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母親不會用新手機,便讓兒子教他。一遍又一遍後,兒子不耐煩了,扔下手機沖母親嚷嚷:“我都和你說了幾百次了。”母親無奈握著手機:“算了,不學了。”
每個人都怕,有一天自己老了,也會像個廢物一樣的被“羞辱”。子女們的不情願、不耐煩,讓老人們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這就是廢物式養老的日常。可他們的生活本不該這樣。
不要被“廢物式”養老綁架
“廢物式”養老,總把老人捆綁在世俗的偏見裡,卻忽略了他們的真實感受。之前杭州一位“金牌紅娘”金大姐在接受《錢江晚報》採訪時,直截了當地說,六七十歲這一批老頭老太太的婚戀事宜,她碰都不敢碰。為什麼呢?最大的原因就是,子女們普遍反對。金大姐說,在她從業多年的“資料庫”裡,子女幫父母找伴侶的,一個都沒有,反而是那些在父母明確表示再婚意願之後,子女大多仍表示反對,這無疑是老人們的一種悲哀。
有很多人,反對父母再婚的說辭之一,是:「你都這麼大年紀了,還談什麼感情,羞不羞?惹這等麻煩,搞不好多個人來分財產。」可設身處地的想想,感情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一個人不管到了多大年紀,渴望感情,依然是天性。
再者,兒女們整天忙於工作,每天能真正抽出陪伴老人的時間,少之又少,晚年的他們,需要陪伴,渴望追尋自己的幸福。《禮記》上說:“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意思是,真正的孝道,是讓父母開心,尊重他們自己的意願。真正的尊重,是用心傾聽老人的真實想法。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和刻板印象去綁架老人,你口中所謂的“為他們好”,說不定會毀掉他們幸福的晚年。
不要輕易給自己設限
沃克森夏安納曾說:「五十歲時,你開始厭倦世界;六十歲時,卻是世界厭倦了你。」一個人真正老去,不是因為他年紀大了,而是因為他內心承認自己老了。年齡越大,越害怕變動,思維越封閉,越不願意走出去的人,就會越固執。
老人晚年要想幸福,離不開一個清醒、明事理的頭腦。選擇好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才是晚年幸福的保證。孩子們忙於工作,你可以和志趣相投的老友們,開啟抱團養老的同居生活。覺得哪都不去沒意思,你可以安排自己每日的行程,規劃自己一年的學習和旅行,將以前想去的地方全部去個遍,不要讓兒女以你身體不行了,人老了,身邊沒個人看著就會出事的觀念把自己給鎖住了,不要在兒女養老裡局限,靠自己也可以活出晚年的精彩。
父母和孩子是獨立的兩個個體,不應該相互捆綁。凡事都圍著兒女轉,不僅自己活的不舒心,有時還會惹兒女嫌棄。為兒女操勞了一輩子,到老了也該擁有自己的人生,彼此成全,不要活成子女的附屬品。
有一部公益短片《夢騎士》,影片裡來自各行各業的17位不老騎士。他們之中,年紀最大的89歲,最小的72歲,平均年齡81歲。而且其中有2位曾罹患癌症、4位元需要戴助聽器、5位元有高血壓、8位有心臟疾病、每一位都有關節退化的毛病。然而,他們卻心懷夢想,環繞寶島臺灣13天,走過1139公里。他們做到了很多年輕人都沒有做到的事,這份勇氣與對生命的熱愛值得很多人學習。青春對任何人都沒有設限,人老了依舊可以生機勃勃。
七十歲才開始寫作的,美國著名的詩人作家撒母耳厄爾曼說:“歲月讓人衰老,但如果失去激情,靈魂也會蒼老。”年齡老不是真的老,服老才是真的老。廢物式養老,剝奪了老人們和年齡對抗的自由。人不該活在年齡的枷鎖裡,老年人也可以是人群中最閃亮的星。
老年人的生活充滿著無限可能,老人們也不該被世俗的偏見所捆綁。被局限的,從來都只是思維,而不是年齡。不管活到什麼年紀,都要保持一份熱愛,願我們都能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不設限的自我!
延伸閱讀:


2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