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擺脫心理性罷工,還需調動你的陽氣
一份工作做久了,忘了當初為什麼要出發?當年的滿腔熱情,漸漸在日復一日的流程中消磨殆盡了?這在心理學上稱的”心理性罷工”。所謂心理性罷工,主要指的是一個人對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有意放棄。說的具體一點,就是手裡工作仍在繼續,但內心卻是抵觸的,厭惡的,導致工作起來,效率低下,質量下滑。經常有人開玩笑的說,我只是心理罷工,我可沒有真的罷工。班還在上著,手頭的事情也還得繼續著,就是只把手腳帶出去,腦袋還放在家裡睡覺的,表面上怎麼看沒有任何差錯,也就是混個勉強及格的生存之道。
雖名為心理性罷工,但其實心理罷工不一定發生在職場,有時也發生在對事物的熱情銳減上,如果忽視心理罷工問題,選擇強撐下去,結果有兩種,要麼因透支感、無力感、倦怠感不斷加劇,工作狀態持續性掉線,最後被職場淘汰;要麼日漸消瘦,被動,越活越心累,越做越崩潰,身心健康都煎熬。從此對工作失去熱情。所以,一旦出現心理罷工問題,與其被動消極應付,更應該積極應對,首先必須先找出心理性罷工的主因。
心理性罷工也是陽氣不足的表現
中醫認為這種心理性罷工與身體狀態是息息相關,也就是說當心理上對工作產生了厭惡和抵觸,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始明顯下降,極大可能是因爲身體的陽氣不足,或是因為過度消耗產生的疲勞的陰虛體質,當情緒上出現職業倦怠,心理性罷工,就得從身體開始著手調整。
比如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在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滿腔熱情,勁頭十足,成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埋頭苦寫,飲食不規律,作息也不規律,還經常抽煙。但一陣子下來,發現當遇到低潮期,就產生了一種無力感,整天又覺得頭腦一片漿糊,一天下來,沒打多少字,卻覺得特別困倦疲憊。也因此,他漸漸對寫作這件事情失去了信心和激情,這就是心理罷工的典型表現。當時村上想說「完了,才剛開始呢?怎麼就出現了心理性罷工?未來的寫作生崖還怎繼續。」他就去向一些行業前輩請教,人家聽了他的情況,就告訴他,「不管是在哪個領域,一個人想要保持頭腦和心靈的活力,都是需要身體來支撐的,當你的身體運轉起來了。才能不斷的爲內心提供能量。」
運動是調度陽氣,讓身心的能量動起來一劑良藥
村上春樹,聽完了前輩的話之後,仔細的觀察了一下周圍的人,結果發現,還真是那麼回事。比如那些幾十年如一日工作狀態的人,幾乎都有運動的習慣,有的健身,有的爬山騎行,有的跑步。於是,村上春樹在33歲這一年,他開始跑步了,這一跑,就停不下來了,從短跑到長跑,從業餘跑者到馬拉松,他越跑越起勁,越迷戀,爲什麼呢?因爲從他開始跑步,他就感覺自己的身體越來越輕鬆,精力越來越旺盛。內心的焦慮感和無力感,也慢慢消失了。作爲公認的高產作家,他經常被問到如何保持長久的創作力。而對於這個問題?村上春樹的回答就是:「關注身體,堅持運動,讓身體裡的能量運轉起來,這樣就能獲得長久的工作動力」。俗話說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就是這個道理。
心理學家科特曼也曾經通過研究,發現身體釋放會影響體內化學傳遞物質和生長激素,扭轉血清素的缺乏,還可以重塑我們的身體。很顯然,運動是預防和應對心理罷工的一劑良藥。當然了,除了運動之外,規律的飲食和作息也是必不可少的。
當出現了職業倦怠你可以這樣做
接下來,我們就再從精神層面來談一談如何應對心理罷工。在這裏,我們需要提到一個詞,職業倦怠。打工人對這個詞都不陌生。所謂「職業倦怠」,就是一種針對職場人的心理綜合特徵,主要狀態是情緒消極,對工作喪失熱情,敷衍了事,特別容易煩躁和憤怒,還經常感覺前途無望,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什麼價值和意義,並且,會因此對工作中接觸到的人和事都沒耐心,甚至直接擺爛。比如說,當老師的開始討厭去學校,厭倦站在講臺上講課還厭倦。再比如,當醫生的不想看到病患,一到上班時間,就覺得心煩,甚至對病人各種沒有耐心,不友好,帶著情緒給人看病,這些,都屬於職業倦怠,而職業倦怠的終點其實就是「心理罷工」。那麼,如何解決這種偏向於精神和情緒層面的問題呢?試試看以下方法:
一、冥想讓自己靜下來
這幾年由於疫情、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對各行各業,都造成了不小的衝擊。不少職場人因爲企業經營、財源、降薪等壓力,開始對自己的行業、崗位、職業發展的方向等等失去了信心,產生了很多消極情緒。意志上的逐漸動搖,覺得未來一片黑暗,覺得很心累,工作也不再積極。如果你剛好有這些情況,不妨試一試冥想,每天下班後,或者在休息日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徹底的放空自己,因爲經過科學研究,冥想可以增加大腦內的灰質,這是一種可以迅速有效的緩解壓力、焦慮以及其他負面情緒的物質。
專家指出,接受新挑戰、練習新事物,都能替大腦建立新迴路、擴增灰質區(gray matter)。 灰質區負責掌管思考、計算和專注力,隨年齡增長體積會逐漸萎縮、提高失智風險,而學習新專長是接受挑戰的好方式。
二、閱讀和旅遊
有句話說的好:「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當我們感到情緒消極、精神不佳,對工作產生厭倦甚至無心工作的時候,如果條件允許,建議休息一段時間,出去旅旅遊,換個環境待一待。這對於調整情緒,重燃熱情是非常有幫助的。如果不能旅遊,那就讀一讀書,名人傳記也好,詩歌小說,散文也行,書籍會把你從自己的情緒中拉出來,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看別人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境的,內心,也會得到治癒。
三,換一份工作,換個工作環境
如果閱讀和旅行仍無法解決時,換工作換環境這對於身體、工作、鬥志也是很有效的。但從身體層面,正如村上春樹所言,或許我們所有的問題,比如暴力、疾病、肥胖、抑鬱和貪婪等等,都是從我們停止奔跑的那一刻開始。因此,養成包括運動在內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讓身體的能量得以運轉,多多分泌內啡肽,源源不斷爲頭腦和心靈供能,是避免或解決心理罷工問題的有效方法。
另外,從精神層面來說,當我們由於情緒消極、意志消沉等原因,產生職業倦怠並導致心理罷工,我們可以通過冥想、閱讀、旅遊甚至換一份新工作的方式,讓身心得到休息和放鬆,緩解壓力、焦慮等負面情緒,同時找到工作的動力和激情。那麼除此之外,應對心理罷工還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我們在前面說了。村上春樹是公認的高產作家,從29歲開始寫作,到現在一共寫了40多部作品,其中,還有很多是長篇小說,這個產出量可是讓很多作家都望塵莫及的,而且,還步步都是優質作品。那麼他到底是怎麼做到年年出版,作品部部皆精品的?其實,這源於村上春樹的一個工作習慣,我們把它稱之爲保留「完成欲」。
村上春樹每天寫書4000字,只要達到這個字數,他就不會繼續再寫了,哪怕當時寫的正起勁兒,文思如泉湧,或者寫到了最精彩之處,他也會停下來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去跑步,去閱讀,這樣一來,他的注意力,就會一直保持在那些還沒有完成的情節和內容上。到了第二天,當他拿起筆,他就能很快的進入狀態,接著,之前的未完成的部分寫下去。之後,幾十年來,村上春樹從未出現過心理罷工的情況,一直保持著創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保留完成欲的習慣。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也稱為蔡氏效應,是心理學名詞,得名於蘇聯心理學家布盧瑪·蔡加尼克。相較於已經完成的工作,人們比較容易記得未完成的,或是被打斷的工作。
保留完成欲意猶未盡更能接續熱情
其實講的就是保留完成欲的問題。很多人在工作中,面對一個任務,要麼一氣呵成,不完成,就死磕到底,結果,往往是勞心勞力,效率還一般般。要麼,一個任務還沒完成,就轉移目標去做其他任務,這兩種工作習慣,都很容易引起心理罷工。前一種,是因爲過度極端的追求,一鼓作氣會導致身心損耗過大,後一種,是由於習慣性的懶惰和逃避,會導致對工作的下意識逃離,形成罷工現象。所以,建議大家在工作中不要一次性的做完,也不要在進入到瓶頸階段停下來,盡量在進行到比較有意思的階段。或者,在收尾階段停一停,這樣,下一次做的時候,就能夠迅速銜接。這種,意猶未盡的狀態對於保持內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解決心理罷工問題,是尤爲見效的。因此,我們要養成保留完成欲的工作習慣,讓注意力始終集中在未完成的內容上,永遠充滿期待。
剝離情緒避免產生消極心態
最後,從心態層面來說,除了前面提到的身體、精神和習慣方面的原因之外,我們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個別事件的消極態度,也容易導致心理化罷工。比如說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和朋友產生了矛盾,和伴侶發生了爭吵,失戀。或者在工作當中和同事之間產生了口角,工作出現失誤,被老闆大罵一通,在準備許久的職位晉升中落選?一些比較敏感的人,遇到這些情況就會立馬開啓心情低落,悶悶不樂的模式,而且,不是把生活中的難過帶到工作中,就是把工作中的悲傷帶到生活中,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生活狀態和工作狀態都越來越差,最後,等到心情跌落到了底線,心理罷工還會遠嗎?對於有這類情況的人來說,一定要學會剝離情緒,一個是要把情緒從事件中剝離出來,另一個作法就是換個空時把情緒剝離出來。
比如家裏人生病住院了,我們感到十分的焦慮、痛苦,無非是我們想到了種種困難和可怕的經驗,會產生逃避心理,甚至會對生病的家人從心疼轉爲抵觸,而這都是心理罷工的前兆。但如果我們還原事件本身,就會意識到這是一件雖然不幸,但十分正常的事情,而悲觀逃避的態度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針對這件事情,缺錢就想辦法籌錢,病人狀態不好就盡力的照顧和陪伴,盡其所能的改變能夠改變的,坦然接納不能改變的。
給自己做意識療法,讓意識與情緒分離,讓理性和感性分離,是預防心理罷工的有效手段。再者,在進入不同空間時,把情緒剝離出來。例如:在家裏和伴侶吵了架,心情鬱悶,但走出家門的那一刻,就要把情緒封存起來,見到鄰居,該熱情招呼的還是熱情招呼,到了公司,與領導、同事、客戶相處,也需要根據場景和人物建立相應的配對的空間、不同的時間以及與不同的人相處當中受到原世界的影響。
從心態層面來說,學會進行情緒剝離,一是帶著客觀的心態。實事求是的看待和分析事件,只有先理性的處理好心態和情緒,才可能從容的處理好事情本身。二是警惕空間延伸,比如生活中發生了傷心事,產生了悲觀情緒,就必須立即抽離出來,以免讓情緒受到牽連。
延伸閱讀:


One Comment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