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靠平台發跡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記得當年剛創業的時候,當別人一問:「你現在在哪上班?在做什麼啊?……沒等自己開口,別人了無興趣的就轉台了…..」,雖然不是滋味,但自己心理明白,那時走出以前的醫院體系,沒了遮風擋雨的屋簷,只得自己為自己撐傘,沒了平台的光環,只剩下自己的夢想,沒人會多看自己一眼的,經過幾年的心理調適,瞭解了,你弱的時候,別去應酬,不如先把自己熬出頭!
那些把平台當本事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每年年底總有大大小小的各種應酬聚會,每到這些場合大家都在忙著舉杯寒暄,交換名片,都希望多個朋友多條路。你總會看到每個人拿著名片到處找人敬酒攀關係,出來混比得都是誰的公司市值高,名頭響亮,就特別有人氣。如果有人在世界500強公司就職跟人交流時,動輒必稱公司的名字,處處顯露出優越感;有人在待遇優沃的外資企業工作,拿著豐厚的薪酬,享受各種福利,感覺高枕無憂。
一旦遇到景氣寒冬,行業縮編,不得已要離開原本的工作時,無論你是身居高位的管理者,還是有一技之長的專業技術人員,你是否有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告別現在這家公司這個職位,還能順利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嗎?
主持人白岩松曾說:讓一隻狗天天上央視就能變成狗明星,但要知道,沒了央視的舞臺,很可能不用多久他就會變回土狗。在工作中,別人推崇的往往不是你,而是你身後的平臺。
一個街頭藝人的實驗,說明了一切
華盛頓郵報曾經做過一項社會實驗,地鐵站裡一位街頭藝人正在用小提琴演奏,他演奏了一曲世界名曲,只有6個人短暫逗留,總計收到32美元的小費,但這個小提琴家並不是普通的街頭藝人,他是世界上最厲害的音樂家之一約夏貝爾。
在試驗的前兩天,約夏貝爾才在波士頓劇院的演出同樣的樂曲,那時門票雖然需要200美元,可仍然坐無虛席。不要怨這個社會就是那麼現實,當你離開了平台的光環,你其實什麼也不是。
弱者把平台當本事,強者把平臺當修煉場
李安導演在1999年執導的《臥虎藏龍》獲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得獎後,聲名鵲起,被人追捧,沒有人知道在那之前他曾做過六年的家庭煮夫,所以獲獎時他也很淡然冷靜地說,「要趕快忘記這個獎項,否則將會在沾沾自喜中迷失自己」。之後他每年都有新作品,並且連年獲得國際電影大獎的殊榮,並且還獲得了英國電影學院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也是至今唯一兩度獲得該獎項的亞洲導演,這就是他從不把自己的成功太當回事,永遠保持空杯心態,不斷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尋求自我突破的最佳寫照。
大陸知名主持人崔永元曾在「有話直說」中談到他年輕時的一段經歷,剛成為主持人那時,他年少輕狂,本能地將自己當作舞臺上的主角。覺得大家來演播廳都是為他而來的,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將左右觀眾的喜怒哀樂,於是他每一次出場都精心裝扮,提前準備好各種金句來舌戰群儒。但是最後發現觀眾對他並沒有那麼多的關注,這樣的結果讓他深受打擊。他慢慢意識到,大家並不是來看他的,而是看採訪嘉賓的。一想到這裡,他心裡一驚,趕緊調整心態,把自己定位成一個配角,這樣他才找到主持人該有的狀態。
只有那些強大且清醒的人,他們會依靠平台更上一層台階,也能忘掉大平台,讓自己能獨當一面。有能耐強者把平臺當修煉場,歸根結底,這世界終究是以能力論高低。當你離開位置,如果憑自身還能真刀實槍的拼本事時,才是真資本。
人脈,其實是一場旗鼓相當的利益交換
網上看過一個段子,當孫悟空剛從石頭裡蹦出來時,只能和一群猴子玩耍,學了本領之後,卻可以和牛魔王稱兄道弟。大鬧天宮之前,連巨靈神都不把它放在眼裡。大鬧天宮之後,各路神仙對他畢恭畢敬,到雷音寺之前,他對菩薩得合掌執理,成了鬥戰勝佛之後,和菩薩平起平坐。孫悟空的故事大抵就是現實寫照,你處於什麼層次,就會擁有什麼樣的人脈,但很多人看不透這點,他們苦心經營各種關係,但最後自己也不過是別人列表的一個名字,他們努力結識各種行業大咖,可當有事相求時,卻吃到了許多閉門羹。這著實應了一句頗為紮心的話,那些特別急切想結識別人的人,往往就是別人最不想認識的人。
老話說:”梧桐自有鳳凰棲”,你若是沒有價值,身處任何圈子,也是無人問津。只有當你的價值越大,磁場才會越強。我們常說的人脈,其實是一場旗鼓相當的利益交換。你有本事為別人撐傘遮雨,別人自會為你鋪路架橋,無需感歎人情如紙薄,這是人與人交往的本質。
你卑微如微塵時,則無人會理睬,你身居高處,自然會有一堆人蜂擁而來,人脈如網,只有把自己修煉強大了,網才能越織越廣,越織越牢。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認識了解他人是有智慧的;但能夠 認識自己則更是高明。擺正心態,找準位置,成為更好的自己。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