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淳心淳意

認識過敏,過敏大流行的時代,那些關於過敏的真相

很多人都有皮膚過敏的經驗,只要一搔癢,經搔抓過的二次感染,就一發不可收拾,更難根除了,不管是蕁麻疹還是接觸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都讓人不甚其擾,所以一般人塗抹在皮膚上的護膚品,都優先考慮的就是抹上去會不會過敏?另外一個過敏也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就是過敏性鼻炎,有的人是對冷空氣敏感,日夜溫差的冷空氣一下來,鼻子就塞住了,有的人一到春天花開飄絮的時候,就會不停打噴嚏和流鼻水,對有過敏體質人來說來說,過敏不僅意味著生活上的不便,還有可能威脅生命。

近年來美國年輕人對花生等堅果過敏的案例越來越多,你光想早年的飛機上還會提供花生,曾幾何時已經不再看到花生了。而如今,各種各樣的過敏問題不僅司空見慣,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現在你去買個食物,外盒上也都會標示,本品含有麩質,或是本品採用二氧化硫燻製,不適合過敏體質食用等的字樣。

就拿氣喘(哮喘)來說吧,這是一種常見的過敏病症,在我國1990年的哮喘發病率在1%左右,2020年成年人哮喘發病率已經高達百分之四點二,三十年中增長了三倍。日前我在「過敏大流行」一書中,看到美國知名科普作家-莫伊塞斯曼諾夫深入探討了過敏的發生與機轉,這是一本將過敏的整體發生發展到免疫應激反應,完整全面的科研心得,比起一般網路上看到的過敏問題,片面解說的說明來說,他給了我們的將整體免疫細胞的運作一次弄清楚,而且作者認為,像過敏這樣的免疫系統疾病之所以發病率越來越高,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身邊的各種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都在急劇變少。

爲什麼現代人這麼容易過敏呢?

過敏在現代,好發率越來越高,早已超出了遺傳的範疇,很多下一代只有更多過敏患者,這真的是因為我們太乾淨了嗎?

接下來我就根據書中的分析,來介紹這場微生物與人體免疫系統的戰役。

要知道現在人為什麼那麼容易過敏,免疫系統疾病為什麼高發?

42889093292_9f011c3773_h1000800 認識過敏,過敏大流行的時代,那些關於過敏的真相

人體免疫系統是如何工作的?

簡單來說,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就是守護人體健康。這種守護分為:對外,阻止有害物質入侵人體;對內,及時清除沒用的或有害的細胞。

先來講對外的方面,免疫系統共設有三道防線,他們結成統一戰線,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層層把關人體健康。

第一道免疫防線就是皮膚和粘膜,皮膚的一些分泌物,比如汗液,能直接把異物沖掉,口腔粘膜、胃粘膜等會分泌體液,會起到殺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還有纖毛,它們密集排列著,就像隨風擺動的機械手臂,能阻擋細菌或病毒的入侵。

第二道免疫防線是具有殺菌作用的各種酶和吞噬細胞,比如溶菌酶溶解的溶細菌的酶,溶菌酶廣泛存在於淚液,血液等體液裏,它們通過和細菌的細胞壁發生化學反應,破壞細菌的活性,從而保護人體健康,如果說人體是個小社會,溶菌酶是普通城管,那麼吞噬細胞就是專業員警了。吞噬細胞存在於血液中,顧名思義,這些細胞具有吞噬功能,可以有力地消滅外來異物。吞噬細胞,一旦偵查到有東西突破了人體的第一道免疫防線,他們就會趕到案發現場,把那些入侵的病原體就地正法,不讓他們進一步入侵人體組織,

第三道防線由胸腺、淋巴結和脾臟等免疫器官組成。其中淋巴結中產生的淋巴細胞是這道防線最主要的戰士之一第三道防線是人體消滅外界入侵者的終極護衛,前兩道防線的漏網之魚到了第三道防線,這裏多半兒會被絞殺,絞殺入侵者的過程是先識別,再標記,接著拉警報,於是包括淋巴細胞之類的免疫細胞就會趕來,互相配合著消滅病原體,而且第三道免疫防線會記住成功抵抗過的病毒,下次再遇到對付起來就得心應手了。

免疫系統對外抵禦有害物,對內則清理有害的腫瘤細胞以及衰老沒用的或死亡的細胞。一旦發現體內出現了應該被消滅的細胞,溶菌酶或吞噬細胞,就會像滅殺入侵者那樣出手大義滅親。免疫系統的這種自我清理功能也叫免疫監視。到這裏我們講了免疫系統的核心功能,那就是對外禦敵和對內清理門戶。

免疫系統故障會發生什麼樣的疾病?

一旦免疫系統失調,比如錯誤攻擊或無法應對外界入侵,就會引發各種免疫系統疾病最有代表性的免疫系統疾病:過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過敏

先來說說過敏。所謂過敏,就是人體免疫系統對於外界物質的入侵,應對不良,導致人體出現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損傷。這個應對不良可能是免疫系統反應過激,也有可能是防禦能力不夠強,免疫系統反應過激的一個常見例子就是過敏性哮喘,一些很正常的東西,比如魚蝦、牛奶,甚至是冷空氣,都會給過敏性氣喘(哮喘)患者造成痛苦。因爲他們體內的一些免疫細胞會在氣道中對外來入侵物實行無差別打擊,導致人體出現胸悶、咳嗽等狀況,還會咳出大量白色泡沫痰,嚴重時呼吸都會有困難免疫系統防禦能力不夠強的常見就是各種過敏性皮膚炎,人在過敏時皮膚會紅腫瘙癢,甚至發生糜爛。容易皮膚過敏的人,他們的皮膚細胞,也就是第一道免疫防線,滲透性過於強了,例如:接觸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皮膚乾癢、蕁麻疹等,就好像一個孔眼太大的篩子,會輕易的被外界物質破防說完了過敏。這也是為什麼有過敏性皮膚炎的患者,皮膚保濕為第一要務,要幫皮膚建立完整的免疫防線。

紅斑性狼瘡就是典型的自體免疫疾病

接下來說說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是因爲免疫系統抵禦外界失敗,而自身免疫性疾病則是免疫系統錯誤,把好人當壞人打,導致人體組織受損,比如紅斑狼瘡。紅斑狼瘡患者的免疫系統失調後,產生的各種抗體不僅對外抵抗細菌病毒,還會變本加厲的破壞自身組織。紅斑狼瘡會讓人體四大基本組織之一的結締組織受到傷害,而結締組織包括了全身的血液、淋巴和軟骨等,所以紅斑狼瘡的症狀能波及全身,比如面部紅斑、關節痛、口腔潰瘍等,病情嚴重都會傷及腎臟、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等重要結構。還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因爲免疫系統紊亂,血清裏的各種抗體會與結腸粘膜發生反應,導致結腸組織被自身的免疫細胞打傷。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時會有腹痛、嘔吐和帶血的腹瀉,厲害的時候一天內能有30次腹瀉,令人苦不堪言。

以上我們介紹了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以及免疫系統紊亂導致的各種疾病。免疫系統疾病變多的原因很復雜,但一個基礎的原因就是現代人的生活環境裏微生物在急劇變少。

woman-1851459_19201000800 認識過敏,過敏大流行的時代,那些關於過敏的真相

爲什麼外界微生物變少,免疫系統就更容易出問題?

所謂的微生物,指的是各種寄生蟲、細菌、病毒、真菌等,他們在人類數百萬年的演化史中與我們一直是共存共生的。比如絛蟲,他們大概在一兩百萬年前就開始寄生在古人類的腸道裏,靠偷吃人體腸道營養活命。還有蝨子,它是造成斑疹傷寒的罪魁禍首。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2500萬年前的靈長類身上就有蝨子了,我們的南方古猿祖先也繼承了這一先例。等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漸漸開始過定居生活。於是,那些極度依賴宿主、排泄物、來繁衍的寄生蟲們更加如魚得水了。比如血吸蟲,科學家曾在3000多年前古埃及木乃伊的膀胱裏發現血吸蟲卵,還有人體常見的鞭蟲,考古學家曾在5000多年前的人類遺骸的盲腸裏發現鞭蟲。

即便到了19世紀工業革命的時候,人類周圍的寄生蟲或細菌也不少,當時的倫敦就非常擁擠髒亂,導致寄生蟲微生物細菌等的高發,比如肺結核。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引發的,被稱爲白色瘟疫,曾造成40%的倫敦城市人口死亡。很多名人,比如詩人濟慈,小說家艾米莉勃朗特,還有達爾文的女兒,都是死於肺結核。

aerial-shot-beautiful-riga-city-winter1000800 認識過敏,過敏大流行的時代,那些關於過敏的真相

可以說,在20世紀之前,人類生活的環境裏都存在著大量微生物,時刻受到各種寄生蟲、病菌的威脅,而人體的免疫系統,也在演化過程中,習慣了來自各種微生物的免疫刺激,適應了與微生物共存。但這個情況隨著公共衛生學和醫學的發展,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1929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了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青黴素幫人類消滅了許多致命細菌,挽救了無數生命,從此包括肺結核等的細菌傳染病變得不再那麼可怕了。

隨著現代醫學和公共衛生學迅速發展,與人類共存的微生物越來越少了,許多由它們引起的疾病自然也少了。這當然是好事,但事情總有兩面性,因爲人類進入現代生活不過百年,與微生物卻已經共生了幾百萬年,我們還來不及適應缺乏微生物的環境,於是人體免疫系統開始頻頻報錯,出現各種問題。現代的人居環境是遠離自然的,所以免疫系統接觸到的各類微生物就減少了,於是免疫系統的實戰經驗就不足,實戰經驗一少,免疫力就變弱,表現就是難以招架入侵者或者敵我不分,於是動不動就發生免疫系統紊亂,比如花粉症的過敏性疾病。

花粉症

1819年,英國醫生約翰,博斯託克率先向倫敦醫學院報告了花粉症病例,症狀是眼睛發癢、流淚、紅腫、噴嚏一打就十幾個停不了,部分患者還伴隨有胸腔感染。起初相關病例很少,而且基本上發生在上流社會,所以當年花粉症被稱爲富貴病。醫生們也以爲這種病是因爲有錢人身體嬌氣。又被太強的陽光照射而引起的。後來隨著醫學的發展,人們才知道罪魁禍首只是尋常的花粉。在當時得病的之所以大多是有錢人,是因爲也就他們有錢去清潔自己的居住環境,把花粉這種本來不致病的微生物趕走了。在現代免疫學看來,人越不接觸花粉,免疫系統裏能應付花粉的抗體就越少。

young-woman-coughing-with-napkin-catch-cold-feeling-ill-isolated1000-1 認識過敏,過敏大流行的時代,那些關於過敏的真相

花粉就難以招架,花粉過敏的惡性循環就是這麼形成的。事實表明,經常接觸花粉的人羣,比如農民,就幾乎沒有得花粉症的。如今,人們接觸花粉的機率更低了,以至於在紐約街頭,平均五個人裏大約就有一個人花粉過敏。在以環境乾淨著稱的日本,花粉症患者甚至佔到了人口的30%-50%。得花粉症是因爲免疫系統缺乏有用的抗體,而得食物過敏則往往是因爲體內破壞性抗體變多了。簡單來說,破壞性抗體就是會錯誤識別外界入侵者胡亂打擊的抗體。本來,人體內的一些免疫細胞會抑制破壞性抗體的增長,但因爲外界環境變乾淨了,這些免疫細胞沒有用武之地,於是也變少了,就難以抑制破壞性抗體了,比如開頭講到的花生過敏,過敏原因是人體把花生裏的蛋白質當成有害物,免疫系統一偵查到花生蛋白,就釋放出一種名爲免疫球蛋白e的破壞性抗體來戰鬥,嚴重的時候可能導致人昏迷甚至窒息。許多歐美學校的食堂裏都有無花生區,航空公司也不再向乘客提供含有堅果的食物,就是怕有人誤食堅果兒,發生生命危險。

類風溼性關節炎

人居環境裏微生物的變少,不僅讓過敏的人變多了,也讓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越來越多。就拿常見的類風溼性關節炎來說吧,得這個病的一大生理指標就是類風溼因子(RF呈陽性,健康人體內。其實也有類風溼因子(RF),它對人體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科學研究發現,大部分非洲人的身體裏就有很多類風溼因子,卻沒有得類風溼性關節炎,原因就在於他們都得過瘧疾,體內的瘧原蟲抗體要和類風溼因子(RF)、抗體互相配合,共同抵抗瘧疾。所以,在得過瘧疾的非洲人身上,類風溼因子(RF)雖然多,卻不會致病,因為他們去參與抵抗瘧疾了。然而,此之蜜糖,彼之砒霜。當環境微生物變少,比如沒有瘧原蟲需要對付了,類風溼因子(RF)就英雄無用武之地,反而容易在受到外界細菌或病毒的刺激後,掉頭攻擊人體自身組織。在類風溼因子(RF)的攻擊下,人體的關節、滑膜等組織逐漸受到侵害,手足關節運動受限,產生畸形嚴重時人甚至會癱瘓。進一步的科學研究發現,每當類風溼性關節炎進入發作期,患者體內的微生物數量就明顯下降,這說明體內微生物的多少和免疫系統健康息息相關。而一旦微生物變少了,免疫系統問題就會加劇。

多發性硬化症

另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因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相反,患者體內的嗜酸性粒細胞,這是一種白細胞本來是用來殺滅細菌或寄生蟲的,但隨著外界微生物變少,嗜酸性粒細胞無用武之地,就開始攻擊人體中樞神經組織,導致中樞神經發炎鈣化,人體漸漸喪失肢體行動能力,喪失視力,最終甚至會無法自主呼吸而死亡。多發性硬化症本來是非常罕見的疾病,卻在19世紀後開始變多,我國如今就至少有3萬名患者。究其原因,還是和人居環境變乾淨有關。

有統計數據表明,一個國家的GDP越高,由免疫系統問題引發的各種疾病就越多,而在更貧窮、人居環境也相對更髒的地方,這些疾病反而很少。比如阿爾巴尼亞的兒童很少有過敏的,而在澳大利亞,有1/4的小孩子都患有過敏。還有生活在亞馬遜河的南美土著,他們生活在微生物極爲多樣的環境,這導致他們經常感染各種寄生蟲病,嬰兒的死亡率也很高。1/4的孩子因爲各種感染性疾病活不到青春期,但是這些土著很少人有得過敏或是免疫性疾病。科學家認為不是因爲齊曼內人的免疫系統有特異功能,而是他們的生存環境更自然,更能鍛煉免疫系統的實戰能力。

要是一個齊曼內人去紐約住幾年,他的免疫系統很可能會因爲脫離了自然的微生物環境而發生紊亂。而且,當一個人來到更乾淨的環境裏,他的免疫系統也會發生變化。研究發現,一些從非洲移民到瑞典的人本來是沒有花粉症的。但當他們在環境乾淨、空氣清新的瑞典住了兩年,卻有16%的人開始對樺樹花粉過敏,十多年後,過敏人數就會超過50%。有觀點認爲,這就是因爲這些非洲移民本來在家鄉能獲得很多的日常免疫刺激,但是到了瑞典後,卻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免疫刺激,結果就是非洲移民們的免疫系統變得跟瑞典人一樣嬌氣了,甚至孕婦所處的環境也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免疫力。如果孕婦生存在微生物更多的環境裏,胎兒的免疫力就能提前得到鍛煉,出生後就更不容易得免疫系統疾病。書裏講了一個例子,烏干達地區愛滋病、結核病都很多,而科學家認爲蠕蟲感染會增加這些疾病的發病率,所以一開始都想著給孕婦除蟲。但是,一個涉及2500位烏幹達孕婦的雙盲對照實驗發現,孕婦如果在懷孕早期服用過除蟲藥,未來孩子患過敏性溼疹的概率就會比其他孩子高82%,患哮喘的概率高60%。現代人就是生活在這麼一個微生物大量消失的世界,而且如果趨勢不變,一代代人的免疫疾病問題越多,那麼除了看醫生吃藥,還有什麼心思不可以治療和減少免疫系統疾病的?

治療和減緩免疫系統疾病的新思路

治療免疫系統疾病是很復雜和困難的,許多相關疾病,比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就是無法治癒,只能用藥物控制。再結合了當代最新科學研究和親身試驗之後,本書作者曼諾夫認爲治療捷徑。還要在微生物身上找。也就是說,既然現代各種免疫系統疾病高發的根源在於微生物的減少,那麼,通過科學手段,適當的恢復來自微生物的免疫刺激,就可以讓人體免疫系統重歸正常。

本書作者曼諾夫自己也患有三種免疫系統疾病,一是嚴重的斑禿,症狀是全身毛發脫落以及附帶著的指甲凹陷。二是哮喘嚴重時需要送醫院搶救,三是花生和芝麻過敏,所以他的體質是現代人典型的免疫缺陷體質。從小到大,曼諾夫爲了治病,一直在吃各種藥物,但藥吃多了就有副作用,比如皮膚腫脹、脫皮,甚至還可能引發皮膚癌。於是,他決定另闢蹊徑,爲自己治病,方法就是把一種蠕蟲植入自己的身體裏。

這種蠕蟲名叫美洲板口線蟲,木板的板,開口的口,這本是一種有害的寄生蟲,由它引發的疾病曾在二十世紀上半葉,讓美國南部的許多人面色蒼白,雙眼呆滯,整個人都無精打採,甚至喪失勞動力。而作者曼諾夫卻花了2300塊錢買了20隻幼蟲讓這些幼蟲通過皮膚進入自己的身體,對於治病來說,這個方案有些匪夷所思。作者一開始也產生了腹痛、腹瀉等症狀,但沒過多久,作者就感到向來不舒服的鼻腔一下子通透了,就像換了個新鼻子,然後長期的指甲凹陷緩解了,濕疹痊癒了。最神奇的是,多年以來寸草不生的頭皮上開始長出了頭髮,雖然不多,但已經是零的突破,這種已毒攻毒的治療法原理其實很簡單,即讓人體內環境回到更自然的狀態。

通過適當的接觸已經消失的外界微生物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會開始自我調節,就像一個很久沒打戰的士兵去真刀真槍的打幾仗,省得沒事做在屋子裏大動幹戈。

類似的微生物療法在其他很多疾病的治療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功,比如有人曾用蠕蟲治療腸道潰瘍和食物過敏。幾個月後曾經的症狀獲得明顯的緩解,那些需要忌口的櫻桃、酪梨現在都能大快朵頤了,最後連抗過敏藥都可以停了。而常見的幽門螺桿菌在運用得當的前提下,也可以幫助治療過敏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幽門螺桿菌被稱爲胃中惡魔,63%的胃癌都由它引起,同時他還與帕金森綜合症和胰腺癌有關,和致命的天花病毒等烈性病毒相比,幽門螺桿菌與人類之間更像是一種共生關系,因爲曾經人們的胃裏普遍都有這種細菌,大部分不適症狀也比較輕微,而現在,大部分發達國家90%以上的兒童體內都沒有幽門螺桿菌了。這一現象在人類進化史上是史無前例的。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內幽門螺桿菌的數量越少,患哮喘、紅斑狼瘡等免疫類疾病的概率就越高。

如果在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的體內祛除幽門螺桿菌,疼痛的症狀就會馬上發作。有科學家認爲,或許未來的兒科醫生會往嬰兒的背中植入一些幽門螺桿菌,提前定制好預防過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方案。當然,度的把握很重要,一旦人體裏的幽門螺桿菌過於活躍了,就要及時使用抗生素,抑制它在胃中的數量,同樣,所有使用微生物治療疾病的方案都要既能利用好微生物,又不讓他們在人體內稱王稱霸。前面我們說的都是因爲免疫系統失調,直接導致的疾病,還有很多疾病看上去和免疫力沒什麼關系,但追根溯源,問題還是出在免疫系統上。

自閉症也被發現與免疫失調有關

作者在書裏重點講了自閉症,自閉症是一種大腦發育障礙,患病率在20世紀明顯上升。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8年的數據,大約每59個美國孩子裏就有一個罹患自閉症。這種疾病目前仍然是無法治癒的終身疾病,給患者家庭帶來深重的痛苦[流淚]。自閉症的形成原因十分復雜,科學研究發現,母體免疫失調是主要原因之一,它會令胎兒的大腦在生命初期過度發育,在二至四歲後退化等到了青春期,卻開始萎縮,而且家庭成員中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越多,孩子自閉症的概率就越大。如果患病的就是母親本人,那麼孩子患自閉症的概率就高九倍。比如,丹麥科學家就研究過3300個患有自閉症的兒童,發現他們的母親與其他正常兒童的母親相比,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比例更高,這種免疫系統疾病自閉症的概率增加60%以上,而且自閉症患者一般都有腸道問題。簡單來說,他們的腸道菌羣是失調的,導致腸道解毒功能有缺陷。科學家在自閉症的臨床治療中發現,當通過醫學手段暫時恢復自閉症患者的腸道菌羣平衡後,自閉症的症狀就會顯著緩解。比如,患兒突然能夠直視父母的眼睛,並開口說話了。但這樣的好轉往往只能維持幾周,隨著腸道菌羣又恢復到先前失衡的狀態,自閉症的症狀又卷土重來了。不過,自閉症的病因很復雜,從腸道微生物上尋求治療方案,目前也還在嘗試階段。但微生物的消失與當代免疫性疾病高發的關系,在當代醫學界幾乎已成共識。

延伸閱讀:

解你的過敏症狀一抹三溫灸

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名額有限)

 

 

4 Comments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