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冷越乾越癢的冬季皮膚搔癢
入秋之後,天氣漸漸轉冷,不少人在小腿或是手上都出現了皮膚脫屑的情況,有的用手一抓還會出現浮腫的小紅疹,這些在天冷時候容易發生皮膚乾癢搔抓情形都泛稱為「冬季乾癢症」。在中醫來看這類型的搔癢好發於「血虛體質」的人身上,因為這群人的體內血液虧虛、無法濡養皮膚表面,特別在天冷時,人體皮脂腺分泌減少之時,容易生風、化燥、搔癢及脫屑情形,腰部、手肘、小腿前脛及腳踝等皮脂腺較少處尤其容易發生。同時這類血虛體質者,還容易有四肢冰冷、面色蒼白、毛髮乾枯易斷等情形。這時可以採取內外兼治,外有保濕,內有滋陰補血,加上穴道的按壓,徹底改善皮膚乾癢。
同樣是皮膚乾癢,給予一樣的保濕劑,結果大不同?
天氣轉冷,林先生一家人都同時出現了皮膚搔癢的問題。50歲的林先生的皮膚也變得乾燥,小腿前側和四肢摸起來開始粗糙、脫屑、甚至搔癢,吹到冷風之後,皮膚還會更癢,用手一抓還會越抓越癢,紅越多又特別不適。林先生拿了太太的保濕身體乳一塗抹之後發現有改善,不癢了。這情況同時出現在家中12歲的林小妹妹和80歲的林奶奶也出現類似的皮膚乾癢不適,但拿了同樣的乳液擦了之後卻沒有改善,甚至還出現皮膚乾裂狀紅疹。
同樣都用乳液保濕,為何沒有同樣的效果呢?結果,全家一起去看了皮膚科,醫師表示:
- 林先生是「冬季乾癢」,擦天然植物性的保濕乳液就可以改善。
- 王奶奶是「乾燥性皮膚炎」或是「冬季濕疹」,年紀大了,皮膚保水度和皮膚脂質層都減少許多,又加上喜愛泡熱水澡和泡湯,皮膚保養需要油性高,且滲透性好的保濕產品,如:純植物油(例如:甜杏仁油),不含香精的身體按摩油,發炎紅疹處還要配合外用藥物的塗抹。
- 林小妹妹則是從小就有異位性皮膚炎,雖然長大後穩定許多,但仍是乾性敏感型膚質,到了冬天也會有「冬季溼疹」或是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表現,香氣濃厚的乳液既不夠保濕,又可能引發皮膚過敏,建議使用低敏感性、不含香精的天然橄欖油保濕乳霜或按摩油。
哪些人容易出現乾燥性皮膚炎?有什麼表現?
乾燥性皮膚炎、冬季乾癢、冬季濕疹指的都是同樣的問題,當皮膚表面水分散失增加,皮膚脂質層保護能力下降,皮膚過於乾燥而引起皮膚發炎。特別容易出現在冬季、中老年人、異位性皮膚炎、乾性膚質、尿毒症、肝硬化等族群特別容易發生。
好發部位:在小腿前脛、四肢外側、腰帶附近、手肘腳踝關節處,這些部位較易暴露在空氣中、皮脂腺少、血液循環較差或較易摩擦乾燥處。
「冬季乾癢」是上述部位(尤其是小腿前側最常見!)的皮膚出現網格狀乾燥、皮屑脫落,以及皮膚搔癢。
「冬季濕疹」是從乾燥進展到皮膚發炎,並經歷濕疹的三種階段表現:急性期可能會泛紅,出現網狀的裂紋、皮膚刺痛、甚至流湯流水。亞急性則是微紅、粗粗乾乾的脫皮;慢性濕疹,則是局部出現黑色素沉澱、粗粗厚厚的苔癬化皮膚表現。
按摩3穴道改善皮膚乾癢、四肢冰冷
這群患者發生乾癢時,只在患部塗抹藥膏往往成效不彰,治標不治本,因此中醫透過藥物補血潤燥,同時也建議患者可自行按壓穴道。
- 血海穴
有助養血止癢的穴道「血海」,這個穴位屬足太陰脾經,由於脾統血,因此適度按摩有助血液循環之效,改善皮膚發乾發癢。
- 風市穴
「風市」屬少陽膽經穴道,適度按壓,可祛風止癢。
- 太溪穴
「太谿」屬足少陰腎經,適度按壓可順氣血、滋陰防乾燥。
遠離越乾越癢,越洗越癢,越抓越癢的保養祕訣
- 要避免乾癢發生,日常生活中有些小習慣要留意,像是避免以高溫水洗澡或洗澡洗太久,年紀大的人少泡湯,以免過度洗去皮膚表面油脂,反倒更易出現搔癢情形;洗澡也建議縮短洗澡的時間或稍微降低水的溫度。
- 在洗完澡後趁皮膚還充滿水分時,立刻在肌膚乾燥處適度塗抹乳液全身塗抹乳霜、乳液、按摩油等保濕產品,以鎖住體表水分,使皮膚有一層保護膜,防止水分散失並保持肌膚。
- 飲食上可適量補充海帶、白木耳、豬腳、蹄筋等富含膠質的食物,或是核桃與黑芝麻等較油的食物,如此將多少有滋陰潤燥之效。
- 選用溫和沐浴產品或中性皂,小腿手臂等處以清水清洗,不使用任何清潔用品。
- 內層貼身衣物穿柔軟的棉質衣服,不要毛料衣物直接磨擦或刺激皮膚,以免加重皮膚發炎。
- 癢了就抓,越抓越嚴重:癢起來不抓真的很難受,但搔抓這個動作只會讓皮膚狀況惡化,建議搔癢時勤擦保濕劑或是冰敷,並且及早接受治療。
- 癢了就自行擦藥,拒擦保濕乳:很多病人認為擦藥比擦乳液重要,或是不喜歡身上油膩的感覺,單擦藥膏,但冬季濕疹的主因是乾燥,長期單擦含類固醇的外用藥並不能治本,反而會有皮膚萎縮、微血管增生、紫斑等可能的後遺症,(局部出現長期使用還更容易反癢)。
對付皮膚乾癢只有三個訣竅:溫和清潔、選對保濕、積極保養和治療,讓皮膚在冬天不再乾癢脫屑!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