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淳心淳意

三伏天養生一防、二避、三養,陽氣足保健康(下)

大暑一到三伏天進入了中伏,這段時間是三伏天裡太陽最大,天氣最熱的時候,只要在太陽下站個五分鐘就可以汗如雨下一下天氣特別炎熱,不開空調你都無法待在室內,晚上也不能睡個好覺。雖然,天氣炎熱,氣溫高,但是陽氣也是最旺盛的時候,這個時候適合排寒祛濕,改善冬天手腳冰冷,經常的腹瀉,關節酸痛,傷風感冒及過敏的現象。

身體的陽氣怎麼來?

有一些人說,天天聽你們說陽氣,那麼陽氣到底是什麼呢?陽氣是身體所需的能量,一部分是先天的,是父母遺傳下來的,還有一部分是後天的,也就是從食物中攝取來的。

陽氣足,生病少

陽氣足,身體健康,少生病;陽氣虛,身體弱,疾病來擾。三伏天是陽氣最盛的時候,但是如果不注意養生,也容易耗損掉陽氣,降低人的抵抗力,不利於身體健康。9ef3f-20210713113337_17 三伏天養生一防、二避、三養,陽氣足保健康(下)

 

三伏天養生,需做到一防、二避、三養

一防:防著涼防貪涼

屋外是37度的高溫,一進室內馬上就是22度的空調,在溫差下,身體的毛孔瞬間由大張到閉合,容易把原本要散出的濕氣給閉住了,另外就是天熱靠冰品消暑,也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夏天陽氣浮於體表,體內脾胃反而是最虛的時候冰箱裡時常堆滿了雪糕、西瓜、啤酒、飲料、冰水等等,這些食物吃到肚子裡冰冰涼涼的,感覺喝到肚子裡,整個人都爽快了,可是在三伏天吃涼食,損耗陽氣,損傷脾胃,容易出現腹痛、腹瀉等現象。

還有三伏天是離不開空調的,因為空調房裡涼涼的,讓人非常的舒適,所以誰都想要待在空調房裡但是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身體是感覺涼爽了,但是也容易使濕寒之氣侵入身體,加重體內的濕氣。

三伏天濕氣不及時排出去,到了秋冬季節,身體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中老年人會導致風濕性關節炎,所以三伏天一定要防涼,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

二避:避暑、避濕

夏季對應五行中的火,可想而知夏天是有多熱了,尤其現在進入三伏天,高溫炙烤著大地,酷暑難耐。

一到這個時候,很多人會中暑,出現噁心、嘔吐、頭暈、頭痛、腹痛、腹瀉等症狀。而且夏天出汗多,導致津液減少,這樣也容易耗損陽氣。

所以大家在平時大家一定要懂得避暑,高溫天氣少去室外活動,尤其是中午的時候,太陽大,溫度高,這個時候室外活動容易中暑,甚至會使人暈倒。

夏天避暑,除了少去室外活動以外,還要及時補充水分,還要做到室內多通風,及時降溫。

三養:養陽,養神,養氣

用艾灸溫通經絡以養陽

三伏天過去傳統中醫多用三伏貼在背上幾個穴位,很多人因為對貼過敏,所以可以選擇用艾灸。艾灸是純陽之物,三伏天利用艾灸的陽氣,排出身體內的濕寒之氣,還能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現在則更多以遠紅外線陶瓷介面,電加熱原理,的暖暖石來疏通經穴,並且暖暖石+銀杏按摩油,取代艾灸與刮痧,更有效的以驅除寒濕,濕熱之氣。

精油嗅聞以養神:

利用薰衣草,檀香,檜木精油的擴香,此三款濃郁氣往中心走,能聚氣,也能升陽。隨著嗅聞,緩慢呼吸,意守丹田,有助於安定神魂。

261746486_309814001144975_377799552821768741_n1600 三伏天養生一防、二避、三養,陽氣足保健康(下)

吃溫熱食物以溫陽補氣

雖然三伏天天氣熱,但是也不適合喝涼的,要多喝熱水,不要太燙,溫熱就行,可以促進人的新陳代謝,加速血液循環,使氣血運行更加順暢。在喝白開水的同時還可以在水裡添加一些溫熱的食材,比如:生薑、紅棗、桂圓等組合在一起,放入水杯,再加入沸水沖泡幾分鐘代茶飲用。

延伸閱讀:

三伏天祛除濕熱好時節,冬病夏治善用三伏天(上)

三伏天中伏以後的四個養生要點

大暑節氣養生三要點:清熱解暑,開胃健脾,扶陽祛濕

未來氣候高溫高濕更致命,大暑天謹防各種中暑!

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名額有限)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