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裡常說的忌口是什麼?哪些人哪些食物要忌口?
吃中藥的時候不可以吃蘿蔔,吃中藥的時候不可以吃冰,中藥不可以和西藥一起吃,也說容易過敏的人不可以吃發物,我相信這些口耳相傳的忌口你一定不陌生,「忌口」是中醫一大特色,很多患者在拿到醫生的藥方後也都會詢問是否需要忌口。然而醫生因為醫療習慣和認知的不同,對患者的回答也不盡相同,有特別重視忌口的,交待的很嚴謹,把吃中藥變成了一種慎重的儀式,也有的輕描淡寫覺得飲食一切正常,把中藥當成飲食調理的一部份,只要不過於辛辣厚味即可。這時很多人就矛盾了,那到底要不要忌口呢?其實中醫所說的“忌口”指的是禁口、食忌、食禁等,主要由於藥食同源,食物在搭配辯證施治的藥物治療上同樣起到輔助或削減的功效,所以依據我們日常常見的飲食搭配上,主要分為幾個方面:
中醫忌口有包括幾個方面?
- 疾病忌口:包括防病忌口、生病期間對某種食物加以控制、少食或完全禁忌,以防其誘發或助發疾病,病後防食複,及忌食發物以免助邪發病、引發舊疾。
- 藥食相忌:在服藥或採取其他治療方法期間,忌服可能降低藥效、療效,或產生不良反應的食物和藥物。
- 妊娠期忌口、產後忌口、乳母忌口等。
- 合食忌:避免食物相反,勿犯飲食搭配禁忌。
主要的”忌口”食物有哪些?
中醫認為“藥食同源”,指出食物與藥草一樣,皆有“寒、涼、溫、熱、平”五性,“辛、甘、酸、苦、鹹”五味,並按食物的性味、功能,將須忌口的食物分為六類,即生冷、油膩、腥膻、辛辣、發物、其他及鹹品。對於不同的疾病,忌口程度和忌口內容是不同的。比如生冷食物是胃腸疾病病人最不適宜;油膩食物有損脾胃之健運,胃腸疾病、黃疸、感冒等病人均應該忌口;辛辣刺激性食物易生疲動火,散氣耗血,肝火旺的病人最不適宜。
“忌口”食物分類
辛辣類 | 辣椒、胡椒、生薑、大蒜、韭類、花椒、青蔥、芥末、酒類等。 |
生冷類 | 西瓜、梨子、柿子、鳳梨、香蕉等生冷水果;蘿蔔、白菜、苦瓜、竹筍、蠶豆等寒涼蔬菜;冰棒、霜淇淋、冷藏飲料或果品等冷凍食品等。 |
油膩類 | 豬油、豬肉、牛肉、羊肉、動物內臟和油炸、燒烤食品等。 |
海腥類 | 蝦、蟹、螺、貝類、帶魚、海鰻、烏賊、魷魚等水產品等。 |
發物類 | 鵝肉、牛肉、豬頭肉、公雞肉、狗肉、蝦、蟹、竹筍、芥菜、木薯、南瓜、韭菜等。 |
其他類 | 鹹品,如食鹽、醬油、豆醬、醃鹹菜、醃鹹蘿蔔、醃鹹鴨蛋等;甜品,如白糖、紅糖、各種糖果、糕餅、甜食,以及含糖多的荔枝、龍眼、甘蔗等水果。 |
容易誘發疾病加重的發物
所謂的發物指的是吃了某些食物以後,容易誘發身體疾病加重及過敏反應的,就被稱之為發物,所以一般發物來說雖有通則,但實際狀況還是一具個人體質與疾病所致。
動風發物:多具升發、散越、火熱之性, 能使人陽氣升散發越, 內風亢逆, 邪毒走竄。如:魚、蝦、蟹、鵝肉等。蕁麻疹、丹毒、濕疹、瘡癰癤腫、中風、眩暈、驚風、行痹等不宜食。
助濕發物:助濕發物多具膠著黏滯、肥甘澀膩之性, 能礙脾、助濕、戀邪。如飴糖、糯米、米酒、肥肉及甘甜滋膩諸物。黃疸、淋證、痢疾、帶下、瘧疾等諸濕邪所致疾病不宜食用。
積冷發物:積冷發物多具有寒涼潤利之性, 能傷陽生寒, 影響臟腑運化, 如苦瓜、冬瓜、西瓜、梨、柿、莧菜、萵筍及各種生冷之品。素體陽虛、陰寒內盛, 泄瀉、冷痛、陽虛水腫等寒證虛證不宜食用。
動血發物:多具活血散血、辛熱峻烈之性, 能動血傷絡, 迫血外溢, 如胡椒、辣椒、慈姑、燒酒等。痔瘡、月經過多、崩漏、尿血、吐血、咯血、皮下出血等各種出血性疾病不宜食用。
滯氣發物:滯氣發物為進食後妨礙脾胃健運、阻滯氣機的食物, 如土豆、蓮米、芡實及各類豆製品, 食積、脾胃氣滯者不宜食用。
痼疾發物:進食後能誘發宿疾的食物, 如魚、蝦、蟹、公雞肉、蕎麥等, 有哮喘、牛皮癬等皮膚病病史的痼疾者不宜食用。
瘡瘍發物:進食後能誘發或加重瘡瘍的食物, 如鵝肉、酒、蒜、椒、薑、魚、蝦、蟹。這些食物容易引起瘡瘍發散、疔毒走黃, 有瘡癰癤腫的患者不宜食用。
其他發物:一些醫學典籍對發物也作了記載, 如《本草綱目》:“羊肉大熱,,熱病及天行病, 瘧疾後,,食之必發熱致危”;《隨息居飲食譜》:“鵝, 動風發瘡”, 雞“多食生熱、動風”;豬肉“多食助濕熱”;楊梅“多食動血”;芥菜“發風動氣”;胡椒“動火”;黑大豆“性滯壅氣”;蕎麥“發痼疾”;《醫學心傳全書》:“毒病忌海鮮、雞、蝦發物。”
體質不同的人應該怎樣忌口
體質偏實者,飲食應注意全面合理。但兼夾有痰濕瘀者應減少脂肪的攝入,可以多進食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並注意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加強鍛煉,防止代謝性疾病的發生。
體質偏虛者,如陽虛者,以補氣溫陽,散寒健脾為主,忌服寒涼、生冷食物,不宜過食涼性的瓜果菜肴;陰虛者,宜滋補養陰,生津清熱,忌食溫燥傷陰的食物,如薑、蔥、蒜、辣椒等辛辣刺激類食物。虛證者不可補益過度,特別注意不能多吃肥膩、油煎、幹硬等難以消化食物。
小兒及老人
從年齡特點來看,小兒時期“脾常不足”,所吃的食物應與其消化功能適應,注意攝入優質蛋白質以及維生素、礦物質。而老人臟腑衰退、化源不足,應以溫熱熟軟的食物為主,節制脂肪和糖類,多吃纖維素、清淡素食和乳食,忌黏硬生冷的食物。
孕期及產後婦女
婦女孕期期間,應注意營養均衡,食物品種多樣化,適食多餐。勿嗜過鹹、過甜食物,忌煙酒、辛辣、油膩、刺激等食物,減少食物對胃腸道刺激。在哺乳期,除補氣養血之外,還應多補充礦物質、微量元素,保證母乳中的營養。婦女經期,如果身體平時健康,只要飲食規律即可,但要慎食冷物,以免血管過度收縮引起痛經。而平時身體虛弱者,應注意服用一些補氣養血的溫性食品,如大棗、紅糖、雞蛋、龍眼等,對於寒涼食物與辛熱食物皆應忌服。
延伸閱讀:
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2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