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淳心淳意

規律作息為什麼那麼重要?看看人體生物鐘的時間醫學

一句「作息要規律」,在現在人看來就是那種,”道理人人懂,但沒人做得到”的老生常談。但我今天就要跟大家談的是,規律的作息是怎麼來的,絕不只是老祖宗的養生規訓。中醫向來重視應天順人的養生法,從黃帝內經以來都強調一年的四季,及一日的12時辰,每個時辰都有一個經脈當令。經脈循行在一天之內的氣血流注,又被稱為「子午流注」,日復一日不斷的循環往復。後世的每位醫家也都遵循著黃帝內經的這個規律的養生學。而今,現代醫學的人體生理學更證明了,人的情緒、體力、智力都有一定的時間規律,就像一個「生物時鐘」。

20221221-2 規律作息為什麼那麼重要?看看人體生物鐘的時間醫學

何謂人體生物鐘?

生物學家發現,人體內自有一套節奏規律的機制,掌控著人的生命活動,這包括了人體的許多生理指標,如:腦電圖、體溫、血壓、呼吸、脈搏以及激素的分泌量都是按照季節、晝夜的規律而有節奏的變化著,這就是人體的生物鐘現象。

生物鐘就是人體再自然不過的生理節奏。生物鐘它控制着人體的一切生理功能,使人體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按一定的規律,而發生周期性的改變,所以起居作息也必須符合生物鐘的運轉規律。若起居作息毫無規律,就會降低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導致疾病的發生和引起早衰。

陰陽子午臟腑_工作區域-1 規律作息為什麼那麼重要?看看人體生物鐘的時間醫學

黃帝內經12時辰的經脈循行與時間醫學

中醫學的十二經絡,有所謂「一日而50營」的氣血流注循行,也就是指氣血循環十二經絡,滋潤營養全身。這樣的循行就是一種人體生理時鐘的運作體現,主要就是指氣血流注經絡,經由經絡流注全身上下,形成一個自然、規律、而又左右著我們的生理狀態的體系功能。

一天24小時、十二時辰中,人體十二經絡,自然運行、流轉、遍佈於全身,形成完整的「時間體系」,也是中醫學具體的「時間醫學」理論基礎。

以下即是經絡、時辰的時間對照表:

一、肺  經:寅時(3-5),

二、大腸經:卯時(5-7),

三、胃  經:辰時(7-9),

四、脾  經:巳時(9-11),

五、心  經:午時(11-13)

六、小腸經:未時(13-15)

七、膀胱經:申時(15-17)

八、腎  經:酉時(17-19)

九、心包經:戌時(19-21)

十、三焦經:亥時(21-23)

十一、膽  經:子時(23-1)

十二、肝  經:丑時(1-3)

現代醫學的生物鐘現象

現代醫學對於人體「生物鐘」的研究,針對全身身體機能的晝夜節律的變化,包括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等的變化,都有一套極為詳細的分析。可以說,健康人體的每一生理功能都表現出高度精密和穩定的晝夜節律,例如:在健康生理狀態下體溫、心率和血壓在每天的下午最高,而聽覺和痛覺在傍晚時最敏感。某些激素如:可體松(Cortisol)和睪固酮(Testosterone)在早晨起牀時最高;而胃泌素(gastrin),胰島素(Insulin)和腎素(Renin)水平下午和傍晚最高;褪黑素(melatonin)、催乳素(Prolactin)在睡眠時達到高峯,生長素的高峯也在熟睡時,因此,充足的睡眠是兒童生長的重要保障等等。

young-beautiful-woman-blue-pajamas-laying-bed1000800 規律作息為什麼那麼重要?看看人體生物鐘的時間醫學

以下即是依照中醫學理論的時間順序,列舉中西醫時間醫學的分析,中西醫學相互對照、比較,值得作為中西匯通的參考。

中西醫時間醫學一天的分析

淩晨3時:全身休息,肌肉放鬆,此時血壓較低,脈搏和呼吸次數減少。

4時:血壓更低,腦部供血量最小。全身器官工作節律緩慢,但聽覺靈敏。注意:不少人都在此時中風或死亡,主要原因就是血壓太低、血流量少,以及突然起身,天氣寒冷,加上站立如廁,導致腦中風病變。

5時:腎上腺素不分泌。在經歷淺睡、深睡之後,此時起身,陰陽平衡,情志舒緩,精神飽滿。

6時:血壓逐漸升高,心跳加快。即使想睡,也睡不安穩。

7時:腎上腺荷爾蒙達到最高潮,此時心律加快,體溫上升,血液加速流動,人體免疫功能特別旺盛。

8時:肝臟內的毒素排除殆盡。此時絕對不宜飲酒,以免帶給肝臟很大負擔。

9時:整體活動力大幅提高,痛感降低。

10時:精力充沛,注意力和記憶力,處於最佳狀態,最適宜從事工作。

11時:心臟努力工作,血流充沛,動能十足,不易疲勞。

12時:全身總動員,此時最好勿立即進餐,不妨稍微延後一些。此時對酒精感受極為靈敏。

13時:肝臟需要休息,有部分原糖進入血液;容易感覺疲勞,需要休息。

14時:此刻是一天中第二個最低點,生理反應遲鈍,精神困頓。

15時:情況較為好轉,器官敏感,特別是嗅覺和味覺。工作能力逐漸恢復。

16時:臉部潮紅,出汗,胸部氣鬱。工作較耗精力,出現體內代謝變化。

17時:工作效率最高。嗅覺和味覺,處於最敏銳的時刻。

18時:痛感重新下降,希望增加活動量。此時適為下班,體能潛力處於高潮時刻,但精神壓力因素,會削弱這種體力。

19時:此時血壓升高,情緒最不穩定。

20時:一天的食物和水份,儲備充足,此時體重最重。反應靈敏。

21時:神經活動敏銳。晚間記憶力增強,可記住白天記不住的東西。

22時:荷爾蒙濃度和體溫均下降,呼吸減緩,身體各種功能處於低潮。

23時:人體的能量持續走下坡,準備休息,執行修復細胞工作。

24時:生理最低潮狀態,此時最好休息睡覺,不宜再做任何活動。

午夜1時:進入淺睡階段,生理節律處於靜止,對疼痛刺激特別敏感。

2時:除肝以外,體內大部分器官工作節律極慢。身體處於休息狀態。

obese-fat-boy-pajamas-is-sitting-bed1000800 規律作息為什麼那麼重要?看看人體生物鐘的時間醫學

順天應人,健康養生

《左傳》中子產有云:”違天不祥,必有大咎。”人是自然的造化,當然是符合自然界規律的,一旦生物鐘失靈了,人體就會出現病症,而人體一旦有病,生物鐘也會失靈。近幾年,國際上對時間生物學研究十分重視,提出了時間病理學,時間藥理學和時間治療學等概念,經由現代專業醫學檢驗分析、醫學學理與經驗的累積,使得經脈子午流注再次被人體生物鐘證實,兩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的智慧,歷經現代醫學科技不斷的實證,更進一步系統化人體生物鐘的存在,精密地解析了人們的、生物個體的習性。

所以在生活中,生理時鐘的學理與觀念,指引我們的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性,養成什麼時間做什麼事,一來,可以做好時間管理,充分發揮時間效益。二來,可以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形成一種良性的刺激,建立各種各樣有節律的條件反射,使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能不知疲倦的長時間進行下去,使人更好的與外界環境相適應,提高人體的健康水平,這也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重要途徑。

孫思邈是我國著名的醫藥學家,終年102歲,他長壽的祕訣無他,就是作息規律。孫思邈將作息時間具體規定爲”雖云早起,莫在雞鳴前。雖言晚起,莫在日出後”。一旦作息形成固定的「生理時鐘」模式,到年長時,這些好習慣自然帶領著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也為我們的健康養生之道,提供具體指引方向的南針。

 

延伸閱讀:

人體生物時鐘的發現證實了中醫的經脈子午流注

【黃帝內經】中的生理節奏與經脈循行

【黃帝內經】裡的”有節”之道,是養生也是處世哲學

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名額有限)

 

 

 

 

 

3 Comments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