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有吃相,中國人的餐桌禮儀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飲食與衣冠都透露著一個人的素養與氣質。禮紀有云,夫禮之初,使諸飲食。中國最初的禮儀規矩,就從飲食開始的。因為一張小小的餐桌,無論是在家吃飯,或是宴請客人參加宴席。飯桌上的規矩都必不可少。座次點菜,坐相、吃相、離席等方方面面都體現著一個人的教養與家風。
內容目錄
中國人的餐桌禮儀
一,長輩不上桌,晚輩不落座
弟子規有言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中國的飲食規矩中,講究的就是長幼有序,對長輩要尊重誠敬,要讓長輩先入座,面朝大門的座位為尊。其他人按照輩份大小,年齡高低,依次挨著坐。等人齊了,菜齊了再動筷子,夾菜時,晚輩也要禮,讓年長的人先落筷,不要自顧自的吃,也不能悶頭就離席。
二,既不抖腿,也不聳肩
座有座相,吃也要有吃相,吃相就是一個人的品相,千萬別坐下後就又抖腿又聳肩。先不說有句老話:「樹搖葉落,人搖福薄抖腿聳肩沒三代」。一般人看到這樣都會心生反感,更不用說一邊吃飯一邊抖腿聳肩了。所以吃飯坐姿一定要端正,舉止優雅,顧及別人的感受,才能給自己加分,為自己納福。
三,手要扶碗
以口就食,俗話說手不扶碗窮一世,,吃飯的時候一手端碗,一手拿筷。這是中國祖祖輩輩留下的規矩,手要扶碗,不僅吃起來方便,也是對糧食的珍惜和同桌人的尊重。小孩子吃什麼就把什麼拿到嘴邊吃,以口就食,不能把嘴巴湊上去吃。否則在別人看來,不只是吃相難看,而且顯得十分貪婪。
四,不夾過河菜,不敲盤子碗
無規矩不成方圓夾菜也是一樣加菜要加自己跟前的,而不是越過菜的中心去加另一邊的菜。這是吃飯最基本的禮貌。如果滿盤子巴拉亂翻亂加,那就是沒有教養,敲盤子。老話說,這是批評廚子做得不好吃,敲碗老話叫花子要飯。所以,與西方人西餐禮儀中想要發言,拿起叉子就往杯子敲兩聲,是不同的,在中國敲盤碗都是不允許的,因為這就是沒規矩不懂事的。只會讓人笑話。
五,筷子不立插,也不斜插在飯上
民間有一個習俗,家中有人去世,會在零錢放一碗倒頭飯。飯上會交叉,插上一雙筷子,表示對死者的祭奠。所以飯碗中插筷子是一件很忌諱的事情,家中的老人也會很介意,畢竟不吉利久不反倒是因為只有在傳統祭祖時才會反手倒茶倒酒。如果給客人這樣插相當的不禮貌,對方心裡也會十分不舒服。
六,添飯不說要飯
常言道,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餐桌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別人吃完了碗裡的飯,要給對方添飯的時候,一定不可以開口就問,你還要飯嗎?我們可以說你還添飯嗎?因為要飯,聽起來就像是在罵人是叫花子,說添飯才不會有這個歧義,也顯得更加理性。中華是禮儀之邦,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不能忘,不能丟。
七,咀嚼食物要閉口,盡量不要發出聲響
吃飯不可以發出聲音,網路上曾經票選過”你吃飯的時候最討厭遇到哪種人呢?”結果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最討厭「有些人吃飯習慣嘴巴開開,發出咀嚼食物的聲音」那的確讓身邊一起吃的人感到相當不悅與噁心,而且也暴露自己的家教問題。另外,過去中國一直不讚成吃飯的時候交談,孔子有云:「食不語,寢不言」,意思是吃飯的時候要好好去吃,不用說話;睡覺之前不應高談闊論,適當的時候要去睡覺。更不要一邊吃東西一邊聊天,雖然現在人經常藉著餐敘聯絡感情,或是開午餐會,但仍要注意講話的時候口不含東西,不要口中有食物的時候說話,這就太不禮貌也不雅觀了。
就像吃飯的種種規矩,看似細枝末節,其實蘊含著深刻的人情世故。吃飯講規矩是修養,也是家風。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