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露養生,全方位保濕防乾不露腳
“寒露”節氣在每年10月8日前後。寒者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逐漸轉冷的意思。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如果說“白露”節氣代表著炎熱向涼爽的過度,暑氣尚不曾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那麼“寒露”節氣則代表著天氣由涼爽向寒涼過渡,清晨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語所說的那樣,“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此時秋意漸濃已呈現深秋景象,一些會變色的楓樹科植物都已經轉紅,早晨樹葉上也偶見白霜。
寒露有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人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佇列大舉南遷。寒露時節,隨著從北方下來的冷空氣,勢力逐漸增強,氣候變化極快,遇到寒流來襲,就會突然變冷,驟然降溫,所以民間流傳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諺語。此節氣開始了早晚稍涼,而中午氣溫較高的乾爽天氣,但亦會偶有寒流南下,會出現一些陰雨天。
露水凝霜,蘆葦依依,
水灣淺淺,葦叢深深。
露珠未乾,潤澤了深秋的詩意。
寒露的養生重在保濕防乾
“寒露”時節起,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在這節氣裡最容易誘發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疾病。此時的氣候實際上是夏秋暑熱與秋涼乾燥的交替,最容易患上季節交換的感冒發熱,這些季節性的常見病都要充分防範,加以警惕。同時要避免因劇烈運動,以防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
從中醫角度上說,此節氣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此時期人們的汗液蒸發較快,因而常出現皮膚乾燥,皮膚皺紋增多,口燥咽燥,乾咳少痰,甚至會毛髮脫落和大便秘結等。所以,此時還應重視塗擦護膚霜、按摩油等以保護皮膚,防止乾裂。同時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避免呼吸道的感染,並且注意補充水分,以防體內乾荒。
寒露節氣該怎麼吃?
寒露節氣的飲食以潤肺生津、健脾益胃為主,養生以湯湯水水的食物為佳。此時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在飲食上還應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類食品,宜多吃些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葡萄、百香果、水蜜桃等水果,此外芝麻、蜂蜜、核桃、白木耳、蘿蔔、番茄、蓮藕、白果、百合等。以及藥膳中的麥冬、沙參、淮山藥、當歸等都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
寒露不露腳,寒露防寒重在護腳
寒露過後護腳ˋ護腿是最為緊要的。“泡腳、搓腳、熏腳”,可以把他們稱作深秋護腳一條龍。
《千金要方》中說:“每八月一日已後,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無生意,常欲使氣在下。”即每年農曆八月初一以後的深秋和寒冬季節,應當重視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中醫認為,足部是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起止點,與全身所有臟腑經絡均有密切關係,用熱水泡腳,能調整臟腑功能、增強體質。
泡完腳,用天竺葵薑腳底按摩油塗抹腳底到腳面,並加以暖暖石溫灸腳底的湧泉穴。這樣做不僅適合深秋暖腳,也起到引火下行、滋陰不上火。此外,寒露過後,除了暖腳和暖暖石溫灸湧泉穴外,身體裡還有個穴位需要您的呵護!
1,太溪穴
“太溪穴”為腎經原穴,能滋陰降火,又能培陽補腎。而且,它陰陽都能調,可謂補腎的一個要穴。無論是腎陽虛導致的怕冷、四肢冰涼、頭暈、膽小、易受驚嚇,還是腎陰虛導致的慢性咽炎、心煩、失眠、牙痛等都能通過太溪穴來治療。所以如果腎虛了,你分不清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不知道該吃什麼藥的時候,按摩這個穴位就能得到緩解。
2,太衝穴
“太衝穴”在腳背上的大腳趾和第二個腳趾中間的縫隙裡,為肝經的原穴,能疏肝解鬱、調和氣血。像青光眼、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都可以通過這個穴位來調治。
如果這個穴位按上去特別的痛,往往說明他的肝氣不抒或血壓過高,經常按揉可以降壓;如果是發生在年輕女性,一般反映她肝火比較大,愛發脾氣或者月經不調,你經常按揉可以祛肝火、調月經。
3,太白穴
“太白穴”,在腳內側,大腳趾骨鼓起來的關節後下方凹陷處,為脾經的原穴,能健脾化濕、理氣和胃。像老人家因脾胃功能下降導致的消化不良、胃痛、腹脹、拉肚子,便秘等都可以通過這個穴位來改善。
脾經是少氣多血的經絡,血有餘而氣不足,所以它經常出現氣虛的症狀。像臉色發黃、乏力犯懶、沒有精神、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食欲不振等就屬於這種情況。經常按揉這個穴位就能很好地改善脾經經氣不足的症狀。
湧泉、太溪、太衝、太白,都在腳上,均是肝、脾、腎這三條經絡上的重要大穴。寒露過後,別忘了常常呵護他們,給自己做一次足療,就等於給全身、給內臟做了最好的保養。
今天就為您分享到這邊,想瞭解更多穴位如要搭配精油按摩油應用: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