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滋陰養陽防內虛,看夏至養生的三忌與三宜
夏至,的“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極限”的意思。指的是夏至這一天是一年當中,日照最長的時間,也是大地的”陽”達到最大值的極限,也是一年當中白晝最長的一天,中醫認為夏至節氣也是開始進入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的一段時間,也就是從今天起會開始炎熱。
夏至,烈日蟬鳴,綠樹濃陰。夏至,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在唐代元稹的「詠廿四氣詩」 把夏至的大地天候描繪得十分傳神。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龍潛淥水穴,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雲屢帶虹。蕤賓移去後,二氣各西東。
夏與心相應,夏至就是養好心陰,避免過度流汗
夏在五行中屬火,與心相對應,中醫理論認為「心主血脈」,心臟通過血脈向全身各處輸送養料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夏季氣溫高,酷暑會使人煩躁不安、出汗。而「汗為心之液」,當高熱造成大量出汗,會引發血液黏稠度增高,加上出入空調,容易因溫差引起血管的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嚴重容易引起中風、心梗。另外有心血管問題、糖尿病患,都需要提防冠心病。
夏至時,也是「一陰生」,此時特別是保護好「心陰」讓小小的剛升起的心陰受到保護。所以夏季主要是養心陰,心陰不足就容易引發心煩、失眠、燥熱、虛火上炎,甚至心悸不安等狀況。
魏晉時期的名士-嵇康在其所著的《養生論》中,就說「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意思是,夏天我們應當使心神安靜,不可讓外界的燥熱擾亂心神。
中醫認為,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日子,人體陽氣外洩,氣血運行於外,皮膚鬆弛、毛孔張開,陽氣會大量的溢出體外,消耗過多則會使體內處於內虛狀態,因此夏至養生也要遵循「滋陰養陽」的原則。特別在夏至日的前後三天,最好是靜養,身體比較虛弱的人,建議連續靜養5~7天,也可以喝喝養陰寧心的「百合蓮子銀耳桂圓羹」。
那些陽氣不足的人,身體的能量低下,就像一個充不滿的電池,容易反復生病、累積濕氣、體內的毒素不易排出、長痘長瘡、長息肉、囊腫等。那麼避免耗散陽氣,我們需要做到這些:
夏至養生三忌
一、飲食忌貪涼:
吃過度的冰品,夏天雖然很熱很多人喜歡來點冰品,但此時,因為陽氣浮於外,皮表溫度過高,實則腸胃內虛,過度的飲冷,也不宜過度肥甘厚味(冰淇淋,蛋糕等)都影響消化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引發濕氣,,這一時節的養生,要順應夏季陽氣浮於外,防止浮陽外越陰寒內生的特點,飲食採清淡,不過度寒涼即可。
二、忌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歡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汗孔肌腠均處於開泄狀態,因此,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暗損。夏天忌冷水沖頭、淋浴,來自於中醫認為“頭乃諸陽之會”,頭部是人體陽氣的彙聚之處,此時的冷水淋浴,從頭而下容易傷陽氣,常在冬天裡見到的病症如手足發冷,小腿抽筋,雙目視物不清,甚至出現原因不明的發熱證。同時,即使是熱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後避風,水分沒有擦乾前避免直接對著電風扇吹,對小兒尤其如此。
三、忌夜臥貪涼:
古代曾有一人,因其家人代代均不長壽,特來請教養生大師彭祖。彭祖隨此人到其家中細細查尋,發現這家臥室中的牆壁上有一個孔洞,這個孔正對著睡覺之人的頭部,彭祖就讓人把那個孔堵上,自此以後,那家人果然長壽了。夜臥吹冷,極易導致陽氣折損,天長日久,則陽氣散盡而斃命。因此,我們現代人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面癱、關節疼痛、腹痛腹瀉,對身體的損傷是嚴重的。對小兒甚至不要在其睡著之後扇風取涼,否則,易於罹患手足抽搐、口噤不開、風痹等病症,人們往往不知其害,所謂愛之深,則害之甚。諺語有“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後飯”的養生口訣,均可以理解為夏季的養生要求。
夏至養生三宜
一、飲食宜多吃“苦”
夏至除了清淡飲食,還可多吃苦菜類蔬菜,如苦瓜、絲瓜、西瓜、芹菜、香菜、竹筍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濕、清涼解暑、利尿活血、解除疲乏、消炎退熱、清心明目、促進食欲等作用。不過,苦味食物均屬寒涼,雖然能清熱瀉火,但體質較虛弱者不宜食用,否則會加重病情。夏至後的飲食原則是“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這邊介紹一道清心滋陰的夏日甜品:可以放冷的喝一樣可口>
百合蓮子銀耳桂圓羹湯:
材料:百合15g,蓮子10顆,白木耳乾的兩朵,桂圓10 g,枸杞15顆(對於有陰虛火旺者可以在加入菊花10朵)
作法:將白木耳先入鍋中煮軟,再將其餘材料一起入鍋中煮透,關火加入適量冰糖即可。
功效:養心腎,潤肺止咳,寧心安神
適合:心煩,虛熱,便秘,失眠,三高患者,皮膚乾燥,乾癢者。
二、宜晚睡早起
古人對於夏季的養生是很有講究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運行。此時天氣是晝長夜短,中午午休一會兒,對恢復體力消除疲勞有一定好處。
三、夏至前後半月最宜節氣艾灸
最近幾年人們越來越推崇“冬病夏治”,各大中醫院裡排隊一到夏至之後,貼“三伏貼”的患者人山人海。不過,中醫專家指出,“冬病夏治”並非只有“三伏貼”一種療法,夏至的節氣艾灸,溫灸也是很有效的“冬病夏治”手段,對於冬季易發的呼吸系統疾病和骨關節病效果更好。
根據中醫學天人相應理論,夏至是人體陽氣最旺的時候,因此夏至的養生要注意保護陽氣,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夏天容易因吃寒涼食物導致胃痛、腹痛、腹瀉的患者,可以在夏至前後15天適當的進行夏至節氣艾灸治療。通過夏至節氣針灸治療可以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此外,有胃痛、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問題的人,通過針灸可以固護脾胃。而冬季裡容易發作頸肩腰腿痛的患者,在盛夏來溫灸驅散體內的寒邪。
冬病夏治的艾灸督脈二穴
督脈統攝一身的陽,也有百病皆從督脈治之說,很多人慢性的呼吸道疾病及骨關節炎,每年冬春之際反反覆覆的發作,之所以反反復複的發作,就是因為自身的免疫力無法抵禦外界病邪的入侵,從而導致病症反覆。在中醫裡面,我們認為這股免疫力也就是「陽氣」。而陽氣它從何而來呢?實際上,陽氣它有自身的,也有外界的。在夏至這段時間為大家提供兩個穴一個是大椎穴另一個是至陽穴。
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處。此處適合拔罐,艾灸,溫灸。
主要功效是升陽、益氣、退熱、補虛。
大椎穴它是一個雙向調節的穴位。既可以補陽氣,又可以清熱。比如一些朋友,在外面工作,汗淋漓導致自己缺水中暑。這類情況,就可以用大椎穴直接刮痧,或者是在大椎穴點次放血,它有清熱解暑的效果。同時,在冬季身體較為寒涼,稍微出去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的脖子肩頸處容易受風寒,導致僵硬不舒服。這個時候,我們艾灸大椎穴給激發人體的陽氣,,提高對於寒邪的抵抗能力。
大椎穴它也是一個冬病夏治的要穴,比如說冬季多發的氣喘,我們可以在夏季多艾灸一下大椎穴,也就是當我們低頭的時候,在頸椎附近能夠摸到一,個高骨高骨下方的凹陷就是大椎。
至陽穴
至陽穴,位於背部正中線,第七胸椎棘突下方
主要功效:益氣、瀉熱,緩解咳嗽、氣喘、心絞痛、心律失常、胃痛、腹痛等症狀
至陽穴。的至,它是”最”的意思。至陽穴,它就是陽氣到達了頂點,陰陽轉換的時候。所以如果有的患者身體一陣熱,一陣冷,寒熱交雜在一起的病症。我們就可以首選治陽穴來進行調節。
治陽穴,它也是調理心臟類病症的要穴,例如:心絞痛發作的時候,我們掐按或艾灸至陽穴,就可以起到不錯的調理效果。
以上是節氣進入夏至時,您要注意的養生要點,我是李淳廉為您提供簡易的穴位溫灸補養陽氣,以利消除冬天的疾病之冬病夏治法,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覺得受用歡迎點讚與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延伸閱讀:
拔罐到底好不好?什麼季節拔罐最好?拔罐後的瘀血該如何消退呢?
跟李淳廉博士學 有醫理有文化的 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3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