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淳心淳意

小暑上蒸下煮,清熱解暑一食物二穴位

“夏滿芒夏暑相連”,過了夏至,就是相連的兩個叫“暑”的節氣了。今年小暑的性子有點急,不等時間的轉換來表達一下心情,就一個大步衝到人面前了,並且赤裸裸的,一點也不想掩飾的在這些天,幾乎每天一大早,太陽就紅通通亮晃晃地出來了。節到小暑,進入伏天,也是進入每年夏天颱風形成的旺季了,天氣無常。在加上午後雷陣雨也時常在小暑節氣中出現,高熱又遇到大雨,就有點像是加了蓋子的蒸鍋,雖然裏面溼氣多,蒸氣多,還特別的悶熱和潮溼。所以此時仍要防範暑濕。

——唐·元稹《詠廿四氣詩·小暑六月節》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到了,也意味著我們正進入了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日子。炎炎夏日,身體出汗多,也特別傷津耗氣,所以在此時,中醫養生強調的是,多補充水分,滋陰降火,解熱防中暑。小暑也是剛進入伏天的時候,“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都說明了這一時期的”熱”。對於小暑,古人的解釋是:「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表示小暑的熱氣尚未到達極點,要到後一個節氣,大暑,才會到達全年的最高溫。

vineyard-landscape-tuscany-italy1000 小暑上蒸下煮,清熱解暑一食物二穴位小暑天要懂得避熱解暑

所謂「避熱解暑」,就是外在注意不要在陽光下曝曬,小暑時節,酷暑多雨,此時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所以可以多吃一些偏涼性消暑的食品,但不可貪喝清涼冷飲,以免損傷脾胃,導致食慾不振、腹瀉、脹氣和腸胃疾病。古人強調“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特別用荷葉、土茯苓、山藥、扁豆、薏米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鹹,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另外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這些都是民間常用的去暑方法。並且還能清暑祛濕、滋陰潤肺,降心肝火。

millet-congee-porridge-ready-serve1000800 小暑上蒸下煮,清熱解暑一食物二穴位

小暑吃“苦”嘗“酸”祛濕消暑

瓜類蔬果清熱消暑

小暑時節也是絲瓜、苦瓜、黃瓜、冬瓜、西瓜的盛產期,所謂小暑吃瓜,是當令的最佳飲食,但瓜類偏寒涼,有胃寒,不宜多喝冷飲的人,對瓜類也要適量不可多吃。瓜類當中的西瓜,可以說是夏天最受歡迎的水果了,它可以清熱,生津止渴,消煩。但是,它不能吃的太多,因爲西瓜它有利尿的作用,如果我們吃的太多,導致人體的尿液大量外排,也會造成體液流失,陰陽失衡,從而引起上火的問題。

sliced-watermelon-wooden-nature-close-up-fresh-watermelon-pieces-tropical-summer-fruitsummer_1000800 小暑上蒸下煮,清熱解暑一食物二穴位

苦味的蔬菜除心煩

含有苦味的食品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萵苣、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蘿蔔葉、苔菜等。盛夏時節吃苦味食物,不但能清除人內心的煩惱、提神醒腦,而且可以增進食欲、健脾利胃。但要適量,否則傷胃。

878088rj06w 小暑上蒸下煮,清熱解暑一食物二穴位

酸味水果生津止渴

此時進入氣候高熱階段,身體出汗多而易丟失津液,而一些帶有酸味的水果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鳳梨、芒果、獼猴桃等酸味水果,能斂汗止瀉,祛濕,還可以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欲。炎炎夏季,人們喜食生冷,若在菜肴中加點醋,醋酸除了是收斂的還可殺菌消毒,防止胃腸道疾病發生。

小暑與“三伏”天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民間有俗語說:“小暑不算熱,大暑是伏天。”小暑節氣期間正好趕上入伏。從小暑至立秋這段時間稱為“伏夏”,即“三伏天”。

從農曆小暑至立秋的31天時間內,俗稱為“伏夏”季節,有初伏、二伏、三伏。人們說:“熱在三伏”,這是一年中氣溫最高、陽氣極旺的時候。按照中醫“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一些冬季常發而以陽虛陰寒為主的慢性病,多可通過伏夏的調養,使病得以好轉,甚至痊癒。這就是中醫稱的“冬病夏治”的方法。

a3aff-44 小暑上蒸下煮,清熱解暑一食物二穴位

小暑按摩瀉心火助陽氣

內關穴

內關穴從經絡的歸屬上面來說,它歸屬於心包經,位於手腕橫紋上三指,兩條大筋之間。內關穴,當我們按揉的時候,可以撥兩筋之間,一面撥一面下壓,一定要有力度,才會有效。內關穴,它可以對抗那些症狀比較輕的中暑問題,比如說惡心、嘔吐。反之,如果中暑的症狀比較重,比如說頭暈目眩,甚至說已經出現了頭暈昏倒在地的情況,此時呢,首先把人移到一個清涼通風的地方。解開領口,讓人可以呼吸的暢快,其次可以喝一些綠豆湯,運動飲料或者是西瓜水來解暑。

3 小暑上蒸下煮,清熱解暑一食物二穴位

至陽穴

中醫認為夏季屬火,其氣走表,氣在表屬陽,而人體的背面又是陽氣最旺盛的地方。所以我們可以取督脈中的「至陽穴」作為夏天裡的養生大穴。至陽穴剛好位在人體橫隔膜的後方。在夏至到小暑這段期間可多按摩至陽穴以抒發人體過多的火氣,緩解氣候轉熱時,人們易感到心煩不安,疲倦乏力的現象。

大椎、至陽、命門 小暑上蒸下煮,清熱解暑一食物二穴位

小暑時心靜自然涼

這個時候,最好堅持“少動多靜”的原則,最好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徑、撫松竹,還可以在環境清幽的室內,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晨練不宜過早,以免影響睡眠。

小暑時節,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故夏季養生重點主要在“心靜”二字。

 

夏日清新除煩又斂汗的精油有哪些

薄荷,冷杉,冬青木,迷迭香:消暑,去熱。防濕氣的作用。

茉莉,檸檬香茅,香蜂草:清熱除煩,去內火。收斂汗水,特別可以斂汗除煩。

炎炎夏季,驕陽普照,地熱蒸騰,正是人體陽氣活動旺盛之時,養生也宜側重於養陽並順應季節變化。按照中醫理論,小暑是人體陽氣旺盛的時候,陽氣在中醫裏又叫“衛陽”或“衛氣”。這裡的“衛”是衛兵、保衛的意思,也就是說,陽氣好比人體的衛兵一樣,負責抵禦一切外邪,保衛人體的安全。任何一個人,只要陽氣旺盛,就會百病不侵。想瞭解更多穴位如要搭配精油按摩油應用: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

延伸閱讀:

夏至滋陰養陽防內虛,看夏至養生的三忌與三宜

三伏天祛除濕熱好時節,冬病夏治善用三伏天(上)

三伏天養生一防、二避、三養,陽氣足保健康(下)

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名額有限)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