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向你傾訴煩惱時,那不是我的抱怨,是我對你的信任
有時疲憊,有時怨恨,有時期盼,有時幻想,有時不知所然,生活中我們經常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緒,佔據了內心,腦中不斷接收外界傳來的各種思維活動,如果不去梳理清楚,日子久了,就會因為與自己內心的自我相抗衡而出現一種耗弱,因而我們都希望有一個讓自己最沒有負擔,最不需要擔心後遺症的,那個人通常是你認為最親近,也最了解自己的人,這年頭能夠在熙來攘往的人群裡,有那麼一兩個願意坐下來靜靜傾聽自己訴說是何其幸福阿,可芸芸衆生”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日前一位朋友在我的粉專留言...
-
辯解,抱怨,責備來自受害者心態,一出口就在吸收負能量
有些人圍在一起,不是嘆息,就是抱怨,慢慢的大家也習慣性的以嘆息和抱怨來打開話匣子,要不就是每個人吐露一點八卦與他人交換著共鳴,語氣中還不乏各種各樣的無奈,責備,抱怨和辯解。其他人則伸長了脖子聽別人在那裏抱怨,因爲他們在等別人抱怨完後,也可以聽一聽自己的抱怨,「你認爲這就是糟糕的生活嗎?不,不是的,還有更糟糕的生活。你稍待也聽一聽我的不幸」。每個人聽他人抱怨生活的不幸,也準備著回味自己糟糕情緒。是不是特別熟悉,是不是像極了某些談話性節目吧! 但其實這類的吐嘲,都隱含著一種受害者心態。具有受害者心態...
-
不抱怨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沒有人願意和負能量爆棚的人走得太近。如果你身邊有人經常抱怨,一副彷彿全世界都欠了他的嘴臉,你也一定會恨不得離他遠一點,免得他的怨氣噴濺到你身上。 是的,抱怨就是這麼不受歡迎,但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地就拿抱怨當武器,因為有些問題我們解決不了,但心裡又不爽,所以就要用抱怨來發洩心裡的不滿,藉此把一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似乎只有這樣,我們的無能為力,才可以被掩藏,我們就在不知不覺又會迷戀這種責任的轉移,與抱怨成為至交好友。然而當抱怨變成一種習慣,當我們開口抱怨的時候,無形中就會把生活裡的那些不如意放大...
-
放下執念,做個快樂的人
倉央嘉措的一句「我放下過天地,卻從未放下過你。」給紅塵中的所有執念,做了最好的註解。雖說執著、堅持,一直是專情、做事專一、為人可靠可信的美德,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但是這樣的執著,也可能會變成一種執念。一旦我們執著太多,不但自己肩頭的重擔越背越重,也會無法讓自己的能量流動,放不掉舊有的堅持,裝不進新的思維。慢慢的被自己的執念給困住了,因而產生了各種煩惱與痛苦。最終被這些放不下的執著、執念害苦了自己。 做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放下爭論對錯 許多人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狹隘,而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總是不斷的...
-
遠離生活中那些負能量的人
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嗎?本來是很要好親戚或朋友,可因為彼此都太熟悉了,一見面就是叨唸著生活上的不順心,把那些不吐不快的煩心事一股腦兒的找你訴苦。剛開始你為了展現你的同理心與同仇敵愾,不但跟著幫腔,還甚至出錢出力,確實讓對方把你當好閨蜜、好哥們,然而,之後只會越演越烈,幾乎成了他們的情緒垃圾桶。前兩天一位會員小許在臉書上給我留言,說「想要遠離那個愛抱怨又懶惰的岳父,和一個成天碎碎念的岳母,想帶著太太搬出去住。當初為了順從太太的孝心,可是,他現在真的覺得累了,不想再困在負能量的生活中了」。 別成為他人...
-
決定一個人的青春,不是年齡而是心情
年過五十以後,周圍的朋友,有的鬥志昂揚,有的盡顯疲態,但都少不了時光的雕刻刀在臉上、在心上所刻下的痕跡。我在想一個人的老,到底是從何開始的?是你看到他臉上滿佈歲月的痕跡,眼睛露出了世故的智慧,才開始的嗎?其實一個人的相貌並非一朝而就,都是點滴積墊所致。林肯說:“一個人四十歲以前的臉是父母決定的,但四十歲以後的臉卻是自己修來的。”你前半生經歷過的事,學習到的知識,都在無形中改變著你後半生的容貌,決定你以後的人生。 人的老化從哪裡開始 小淇一直以來是個人人稱羨的貴婦,長的漂亮,又好命,老公負責賺錢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