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陽的秋思–登高、賞菊、佩茱萸
如果不是王維的那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還有李清照的”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以及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詩句,我都還不知道九九重陽節,原來是有團圓之意,特別的是重陽節的儀式感豐富,包括:登高祈福、宴飲祈壽、秋遊賞菊、佩插茱萸以“避災”。等的習俗,每一個習俗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和含義,每一個習俗也都蘊含著我們民族濃烈的願望和思念。
農曆九月九日「 重陽節」。「重陽」,是依據【易經】六陰九陽之說。九是陽數最大數,有最高的意思,象徵著家中男性長者,加上九月秋高氣爽,在民間就有了九九重陽要登高,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踏秋節」,「九九」重陽取其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有重九祭祖,敬老崇孝之傳統,故又稱「敬老節」。
明代張岱在【夜航船】中以易經的大意來解讀,寫道:“九為陽數,其日月應重合,故稱‘重陽’。”【西京雜記】中有言:“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重陽節三大習俗:
登高望遠
【禮記·祭法】中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可見商朝時代人們對自然的崇拜與敬畏
重陽的”登高”與三月“踏青”相應,九月秋風起,葉落草枯,是為登高“辭青”。 所謂上清下濁,登高可避災免禍,讓身體健魄。在這個風高氣爽的金秋,站在山嶽之上,空氣不燥,溫度正好,眼中所望皆無障礙,自是心曠神怡,煩惱統統拋卻九霄雲外。
就如唐代詩人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中所寫: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那句知名的:「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餘暉。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人生之路崎嶇坎坷,保持一顆灑脫之心,就算走過重重彎路,也能事事皆往高處走,終到達峰頂。在重陽這一天,不要忘了登高望遠,看著遠方,保持神清氣爽,活得肆意瀟灑!
佩插茱萸
願家人在側,團團圓圓,那年重陽,年僅十七歲的王維,看著萬家團聚,唯有自己一人在舉目無親的他鄉,感受著陣陣襲來的思念,揮筆寫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獨自一人在異鄉漫遊,每到佳節就加倍思念親人。王維知道在那遙遠的家鄉,兄弟們一定在登高望遠;他們都插著茱萸,就爲少了我而感到遺憾傷心。全詩皆是相思意,打動無數出外人的心。
飲菊花酒
時光兜兜轉轉,又到一年重陽。這一日,李清照在屋裡悶了一天,到了黃昏時分,才為應景拿出菊花酒,不想卻讓思念更甚,於是寫下【醉花陰】這首詞: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全詞未有離別之詞,卻句句透著與其夫趙明誠分開時的相思之情。中國人的浪漫,皆與團圓有關,這也是重陽節的意義之一。不管是為老人求壽,夫妻求團圓,還是登高祈福,皆是家人一起進行。
不只如此,因菊花在九月盛開,菊花自古在中國就有象徵君子之意,也有吉祥如意、高潔、長命的象徵,全家人一起賞菊便也成了重陽的風俗之一。
賞菊
宋代【楚華錄】中便寫道:“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
在中國菊的品種還非常多,其黃白色,蕊若蓮房 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菊花的種類繁多,在秋天開花,也為重陽增添了繽紛色彩。所以重陽賞菊就成了約定成俗的家庭活動了。
三國時期的魏王曹丕在【與鍾繇書】:「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獨秀,今奉一束。」曹丕還會因“菊芬然獨秀”而賞賜給喜愛的臣子,
孟浩然則對著菊花寫下“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樣的佳句。
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更是有人會在這一日,頭上簪菊,或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謂之“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因為習俗的關係,重陽節也跟兩個植物有關一個是吳茱萸、一個是菊花。要佩插茱萸,和賞菊、喝菊花酒。
重陽節的兩大吉祥物
茱萸
插茱萸也是重陽節不可少的風俗之一。有書中形容茱萸:“嫩時微黃,至熟則深紫,味辛辣如椒。井側河邊,宜種此樹,葉落其中,人飲是水,永無瘟疫。”九月插茱萸有如端午掛艾葉,茱萸也有預防疾病的作用,素有“辟邪翁”的稱號。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吳國使者曾把中藥“吳萸”作為特產獻給楚王,楚王不知其價值,以為吳國戲弄自己,不容解釋,便把吳國使者趕了出去。楚王身邊有一個姓朱的近臣,和這位吳國使者的關係很好,見此狀況,便把吳國使者接到自己的家中,聽說“吳萸”能治楚王的痼疾後,便妥善保管起來。
第二年,楚王果然舊病發作,腹痛難耐,朱姓臣子便拿出“吳萸”,楚王服下後,一會便不疼了。朱姓臣子這才說出吳國獻藥的用意,楚王連忙派人去向吳王道歉,還大量種起“吳萸”來。沒想到,幾年後,瘟疫四起,“吳萸”挽救了諸多百姓性命,為了感謝朱姓大臣讓“吳萸”得以流傳,楚國百姓便把這種中藥稱為“吳朱萸”,後又有醫學家為其更名為“吳茱萸”。
重陽是秋天轉涼交替之際,正是疾病高發時節,古人認為,在重陽這日,把茱萸插在頭上,或裝在香袋裡攜帶,可以避難消災。晉代【風土記】中便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避除惡氣,以禦初寒。”因吳茱萸其性熱味苦,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功,用於治療肝胃虛寒、陰氣上逆所致的頭痛或胃腕疼痛等症。在這個日漸一日複冷的季節,不要忘了泡泡腳驅散寒冷。
菊花
菊花是菊科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黃花、秋菊、陶菊、壽客等。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及文化中,這種菊花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與梅、蘭、竹合稱四君子。
我們最常看到拿來泡茶的是「杭白菊」內含菊甙、胺基酸、黃酮類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養肝明目、清心、補腎、健脾胃、潤喉、生津,以及調整血脂等功效。味道偏苦的野菊花,則因為太寒所以,一般體虛、脾虛、胃寒、腹瀉的人不宜飲用。
傳統上在重陽節飲用的菊花酒,是菊花開放時,採其莖葉,雜黍米釀成的酒,稱為「菊花酒」。相傳飲菊花酒可以延年,並可治頭風,也被譽為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儘管重陽節來臨時,總是“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但願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祛病消災,順遂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