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植物活性與中西醫學研究

中醫中藥的演進發展與歷史(上)

在中醫的歷史裡一直流傳著”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也開啟了中醫文化的源頭,借用了神農氏的名稱的【神農本草經】也是我國第一本系統性論述藥物的著作,約成書於漢代,即寓有尊崇和懷念之意。

日前看了一本由陝西師範大學史學教授于賡哲教授所寫的《從疾病到人心 : 中古醫療社會史再探》作者是從史學的角度來看中醫,目的是為了客觀呈現中醫的發展歷史,而非為中醫抬轎,盲目的宣揚中醫。所以作者也將研究重點,落在了中古時期,也就是漢代與宋朝這700多年的歷史。同時觸及了宋代以及明清的一些醫療現象。例如:歷史中導致唐朝人死亡的疾病中,排前四名的分別是:腦血管疾病;傳染病;瘡瘍,也就是外傷、潰瘍一類的皮膚表層疾病;還有服用長生藥致死的。他的資料來源是從唐朝的傳世文獻以及墓誌銘。要知道,中古時期,但凡能寫出傳世文獻,或者死後能有墓誌銘的人,基本上也都是當時的精英階層。所以很顯然,精英文獻所展現出的,就只是精英階層的情況,很難代表整個唐朝的實際情況。

歷史中精英視野下的中醫地位

日前看了一部河南衛視拍攝的醫聖張仲景的故事,雖然歷史上對於張仲景的生平事蹟,描述不多,最多的就是張仲景”不為良相必為良醫”的胸懷和如何為人看病治病,並且他擔任長沙太守時,因為在漢末的法律規定官員是不能到百姓家去看病的,所以他就排出上朝的時候,每週撥兩天的時間,讓百姓排隊來給他號脈看診,從此中醫又稱坐堂太夫就是從張仲景而來。

但其實中古時期,大多醫者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比如著名文學家韓愈,就曾在文章《師說》中寫道:“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也就是說,當時的醫者社會地位與工匠等同。士農工商,工匠排倒數第二,其地位低下可見一斑。後半句的“君子不齒“,態度就更明顯了,就是看不起醫者。所以不難想像,中古精英們是很難客觀公證的描述當時的社會醫療情況的。

還原中古醫療的本來面目,廣泛的研究了各種散碎的民間史料,致力於搜尋更為貼近普通百姓的真實資訊,以擺脫精英階層的一言堂,為讀者呈現更為真實的中古醫療史。

chinese-traditional-herbal-medicine-steelyard-translation-reads-as-chinese-herbal-therapy-11000 中醫中藥的演進發展與歷史(上)

 中醫發展的三個階段

基本上將中醫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巫醫、道醫、儒醫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巫醫階段

大體是在春秋時期以前。在這一時期,中國並沒有我們現代人眼中的專職醫生,而是與巫醫等同,巫就是醫,醫就是巫。比如,春秋時期,晉平公兩度發病,就召來巫醫診治,而巫醫診治出來的病因有兩條:一是鬼神作祟,二是體氣壅滯,相當於是胃病加腎虛。很顯然,這兩條病因中,前者是作為巫的診斷,後者是作為醫的診斷。在當時,通過自己能夠溝通鬼神的能力來指導政治,本身就是巫醫的工作之一。所以,這一時期,醫者的社會地位還是相當高的。

隨著醫學的發展,巫和醫逐漸開始分家。一個比較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春秋末、戰國初的大醫家扁鵲,曾公然指責當時的人“信巫不信醫”。但這個時期的醫者,也還不是我們所熟悉的中醫,而是一群,被稱為“方士“的人。這裡邊有很多是優秀的醫者。比如說東漢末年的大醫家華佗,就是曹操晚年想要求長生不老,請了很多方士到自己身邊,華佗就是其中之一。

chinese-medicine-practitioner-wrapping-treatment-ingredients1000800 中醫中藥的演進發展與歷史(上)

第二個階段,道醫階段

方士群體的出現,也代表著,巫醫占主導的時代結束了,道醫的時代來臨了。道醫,顧名思義,就是以道教為主導的醫學時期。而方士就是道士的前身。只不過那個時候,道教還沒有建立,所以還沒有道士這個詞。

一直到東漢末年,中國出現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瘟疫。史書形容當時的慘相說:“家家有僵屍之痛 室室有號泣之哀“。應對瘟疫而生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開始興起,最終發展成了我們所熟知的黃巾起義和正一教。而這兩個組織,都是道教的前身。

等到魏晉南北朝,我們今天熟悉的道教,通過一系列改革,最終定了型。此前,黃巾起義席捲全國,讓朝廷十分忌憚。所以當時的道教吸取教訓,改走高端路線,專攻當時的貴族精英,幫助他們修煉長生不老。也有一部分醫者,沒有走高端路線,而是選擇為普通百姓看病醫治,也就成了我們現代人熟知的中醫。

這一階段,醫者失去了指導政治的權力。社會地位開始下降。相比之下,修仙煉藥的道士們,地位還算尊崇,普通醫者們則遭到了極端的蔑視。《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個這樣的故事:魏晉名士殷浩,酷好醫學,精通醫術,但是為了避免丟臉,他一直隱藏自己的醫術,從來不給別人看病。一次,殷浩的一個屬下母親病危,走投無路,就求到了殷浩面前。殷浩感念他的孝心,答應幫他母親醫治。但是診療之後,殷浩就立刻將藥方燒掉,生怕有人知道自己行醫了。醫者的地位之低下,可見一斑。

chinese-traditional-herbal-medicine-steelyard-translation-reads-as-chinese-herbal-therapy1000 中醫中藥的演進發展與歷史(上)

第三個階段,儒醫階段

到了宋朝,醫者的社會地位又開始回升,知識份子當中甚至出現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說法。

北宋中期,印刷術開始大規模普及,人們獲得書籍、出版書籍都變得十分容易,因此讀書識字、著書立說,不再是精英階層的特權。至此,精英階層壟斷話語權的時代宣告結束。

與此同時,從宋朝到清朝,中央政府多數時候都是以科舉,作為遴選官員的主要手段。這就導致,這一時期的讀書人,比之前所有朝代都要多得多。讀書人多了,但是官位卻有限,於是當不上官的知識份子們,便將目光轉向了其他職業,醫者便是他們的選擇之一。尤其是,相比於其他行業,醫者也需要讀書識字,研讀大量書籍,這對於擅長讀書的知識份子們來說,算是無縫銜接。於是這一時期,大量仕途失意的儒家知識份子,開始研讀醫書,甚至立志成為名醫。再加上,宋朝以來,儒學盛行,並且佔據了思想界的統治地位,所以,人們便將從宋朝到清朝,這段以儒家知識份子為主導的醫療時代,稱為“儒醫”時代。

pharmacists-are-prepar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1000 中醫中藥的演進發展與歷史(上)

中醫的三個特色

中醫有三個重要的特色:其一,以“氣”為理論核心,幾乎囊括所有疾病;其二,個性化訂製,重質不重量;其三,部分理論受文化裹挾嚴重。

1.以“氣”為理論核心

就是空氣的那個“氣”字。那麼這個“氣”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中醫認為“氣“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東西,外界有,人體內也有。尤其是在人體內,氣是構成人體的核心關鍵。在中醫看來,氣是真實存在的。

“氣”的理論囊括所有疾病。由於氣在人體內,和人體外都有,這就正好對應了導致人體生病的兩大源頭:內因和外因。

中醫認為,人體生病的內因,就是體內的“氣“失衡了。那麼體內的氣為什麼會失衡呢?一種原因是生活習慣不好,比如暴飲暴食,比如房事無度。另一種原因是人品不好。中醫認為,如果一個人品行不端,也會導致體內的”氣“失衡。反之,如果一個人品行超群,一身正氣,那麼他的免疫力也會比一般人強。

人體生病的外因。中醫認為,人體內的氣,和外在的氣是相連通的。外在的氣,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氣候、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比如,太冷了寒氣重;太熱了暑氣重;水多的地方濕氣重;山多的地方石氣重,石頭的石;骯髒的地方惡氣、穢氣重。

而氣向不同的方向失衡,就會產生不同的疾病,比如《淮南子》中記載“險阻氣多癭”,也就是說陡峭幽深的山地,險阻之氣太重,會導致那裡的人容易得“癭“這種病,相當於現在的甲狀腺疾病。

2.個性化定制,以人為主

如果看過中醫,你可能會發現,哪怕是同一種病,在病人的性別、年齡、體型、病情病症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大夫開出的藥方,或是設計的治療方案也是不盡相同的。它追求的是個體效率的最大化,所以中醫以人為核心,針對每一個病人的特殊體質,特殊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

中醫能夠做到如此的人性化,是有其特殊背景因素的。要知道,在古代,對於普通百姓而言,能溫飽就已經非常難得了,遑論看病就醫?換句話說,中國古代的醫者,主要的服務物件是富貴人家,最起碼也要是中產往上。但就算是這些有錢人,生病了也未必都會求助於醫者,除了醫者,他們也會向巫醫,或者宗教組織求助。比如生病了去廟裡祈福,求助於高僧大師。此外還有一些人相信命定論,認為人生病,是命該如此,所以拒絕就醫。

排除了這些競爭者,真正會找醫者求助的病人,本來就已經是十不存一了。但是這沒完,作者還提到,古代的富貴人家,在求醫的時候,往往有試醫的習慣。也就是說,一個病人請好幾個大夫來問診,再由患者家屬根據醫者的表現,選擇其中一個最靠譜的,將患者交給他醫治。這就導致醫者們必須撥出足夠的時間和經歷,從心理到疾病,全方位的服務于患者,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患者。因此,可以說,古代的中醫治療,是貴族和中上階層的專屬。

medicine-practitioner-checking-heart-rate1000 中醫中藥的演進發展與歷史(上)

3.部分理論受文化裹挾嚴重

中國古代一直非常注重兩樣東西:一個是道德,一個是文化。關於道德,咱們在前面說過,古人往往會將人的免疫力,和道德品質掛鉤。

至於文化上,中國古代,以中原地區為核心的主流文化圈,一直有一種迷之自信。認為自己是天下之中,禮儀之邦,而周圍的其他族群,都是化外蠻夷,不可同群。而這種思想,也顯著的蔓延到了醫學領域。

所以作者發現古書中所記載的瘴氣、蠱毒等事物,並不是穩定存在於一個地區的。而是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移動的。其移動的趨勢也非常有趣,大體就是,一個地區一旦融入主流文化圈,就將不再有瘴氣、蠱毒,而一個地區一旦被踢出主流文化圈,那麼它就會再次出現瘴氣、蠱毒。

秦漢時期,整個南方都處於有待開發的狀態,所以北方人普遍認為,秦嶺淮河以南的整個南方地區,全都是瘴氣繚繞的。但是等到隋唐時期,瘴氣卻向南退卻到了長江以南。也就是說,從秦嶺淮河以南,到長江以北這部分地區的瘴氣消失了。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以及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都導致中原地區的精英階層,大規模向南遷移。南方地區也因此得到大力開發。久而久之,曾經被視為蠻荒煙瘴之地的長江以北地區,也被劃入了主流文化圈。自然也就沒人再提瘴氣的事了。

在江南地區逐步崛起的同時,西北的關中地區也在逐步衰落。關中作為秦漢、隋唐的首都所在,曾一度是主流文化圈的核心地帶。但是宋朝之後,關中的經濟、文化雙雙衰落。所以到了明清時期,關中已經成了人們心中的西部邊陲。明朝人徐應秋甚至在《玉之堂談薈》中,寫道:“(蠱毒)閩、廣、滇、貴、關中、延綏、臨洮俱有,但其方不同耳。”也就是說,昔日的中原文化中心關中,已經被踢出了主流文化圈,淪為畜養毒蠱的蠻荒之地了。

所謂的瘴氣也好,蠱毒也罷,或許有地理環境的成分在,但更多的是一種歧視,是握有話語權的主流文化圈,對周邊族群的文化歧視。

moxibustion-box-11000 中醫中藥的演進發展與歷史(上)

三、中醫到底是科學還是迷信。

近代以來,西醫成為主流,傳統中醫則日漸衰落,並且在西醫強大的壓迫下,陷入了自證“科學”的怪圈。

以科學為依託的西醫,不斷提出質疑,“中醫到底是科學還是迷信”?其實,西醫會有這樣的疑問,並不奇怪。因為中醫自古以來就有“巫醫一家”的說法,中醫的核心理論中,也處處透露著陰陽五行的影子。這些都不免會讓人將中醫和封建迷信聯繫在一起。

也因此,中醫的反對者們,抓住這一點,痛斥中醫為迷信,偽科學。中醫的維護者們,也被迫陷入了自證“科學”的怪圈。這些力證中醫是科學的學者們,大致可以分為三派:

其一,是將中醫中不科學的地方,硬拗成科學。比如將中醫早期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的巫術療法,歸結為心理治療,或安慰劑。

其二,是將中醫不科學的部分,踢出中醫的範疇,不承認它們是中醫的一部分。比如剛提到的巫術療法。

其三,是為中醫重建信心派。這部分學者不再跟巫術或是陰陽五行較勁,而一頭紮進故紙堆裡,試圖從歷史上找出中醫先進科學的地方,以此來對抗西醫的強大壓迫。

華佗的外科手術問題:眾所周知,華佗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外科手術。野史還傳說,華佗曾提出用開顱手術,為曹操治療頭風病。這段歷史,讓很多學者歡欣鼓舞:誰說中醫是偽科學,中醫的外科手術可比西醫早了上千年。也因此,華佗被封為了外科手術的鼻祖。

但是作者指出,外科手術在中國歷史上確實存在,但是卻並非西醫的鼻祖。施用外科手術的華佗是東漢末年的人,但是到短短兩百年後的南北朝時期,就已經開始有人開始質疑華佗外科手術的真實性了。而等到唐朝,連當時的名醫孫思邈都已經否認外科手術的真實性了。也就是說,到唐朝,華佗的外科手術就已經徹底失傳了,又何談傳入西方。直到一千多年後,西醫外科手術傳入中國,才讓國人重新相信了外科手術的真實性,從而將華佗從故紙堆裡搬了出來。由此可見,華佗這所謂的外科手術鼻祖,實在是有些名不副實。

close-up-hand-holding-acupuncture-needle1000 中醫中藥的演進發展與歷史(上)

作者認為,如今無論是中醫的支持者,還是中醫的反對者,都在以科學為標準,衡量中醫。而科學,是西醫的規則。這意味著,他們兩者都已經從本質上,認同了西醫的統治地位,和中醫的從屬地位。

作者也指出,自證科學,不應該是中醫歷史的主要研究方向。中醫脫胎于巫術,隨後又與道教合流,此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過佛教的影響。由此可見,中醫從來都沒有擺脫過神秘文化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它本身就是一種神秘文化。

說到這,作者的態度就很明白了,他認為,中醫根本就不從屬與科學領域,自然也無需自證“科學”。

作者從研究醫療史、疾病史是摸索人與社會,甚至人性的一個絕佳視窗。因為在生死面前,人性的虛偽和矯飾會大大剝離。人的想法,社會的文化,國家的制度乃至存亡,都有會受到這種力量的影響。比如東漢末年的瘟疫,加速了東漢的滅亡,也催生了魏晉風度;中世紀歐洲的大鼠疫,開啟了文藝復興,也促成了近代歐洲的崛起。的確,沒有什麼,比生死更能撼動人心,催生改變。也因此,作者才說,疾病比很多因素,都更能長遠的影響人類歷史。

 

One Comment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