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植物活性與中西醫學研究

中醫中藥的發展趨勢

中醫學(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結合了自古以來人與自然互動的哲學思維,並以古代中國漢民族的醫學實踐為主體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按照中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名詞,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而中醫,“起源與形成於中國,具有整體觀念、相似觀(取象比類)、辨證論治等特點的醫學”。同時中醫也指“中醫藥學科的專業”,

中藥時至今日爭議不斷

中醫中藥一直是個複雜的問題,曾經在民國初年的新文化運動許多學生們看到滿清末年吏治的腐敗,列強的侵略,以及落後就要被挨打的命運,紛紛走上街頭高舉著賽先生(Mr. Science)與德先生(Mr. Democracy)而歷經數千年的中國中醫,在五四運動時幾乎被批為反四舊之一,其中也因為魯迅在父親病危時,當地的郎中給他開了一帖藥方,居然是要他去找「蟋蟀一對」來做藥引,而且還註明「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魯迅因此諷刺道:「似乎昆蟲也要貞節,續弦或再嫁,連做藥引的資格也喪失了。」一時之間,中藥也被打為落後及荒誕的,一來是中醫治病講究的是辯證論治,至今依然廣泛用於臨床的:臟腑辯證,經脈辯證,六經辯證,八綱辯證等,都是古代醫家整理的心得以及醫聖張仲景將六經辯證結合中藥的治法與治則所寫就的【傷寒雜病論】,也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藥皆備、理論與實踐的中醫臨床著作,從此也奠定了中醫內科學的基礎。

時至今日,大多數人對於中醫的辯證論治及中醫養生經典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脈經等的養生觀點與治則,多表認同。唯獨對中藥的不科學所產生的不信任,仍時有所聞,經常在些論壇裡看到大家爭論不休,很多人在對待中草藥效果的問題上,認為在這個科技文明的時代裡,人類完全有足夠的技術來驗證它們到底能否治病,至今基本上沒有分析不出的藥性與活性的中葯材,也有人從另一個角度介紹了中藥的效果問題,指出人類現在早就不依賴中藥了,世衛組織基本藥物清單中來自植物的藥物或其類似物中,來自植物藥的占比不到1/7,其中有些藥物實際上並不需要從植物中提取,人工合成足夠了。

chinese-herbal-medicines-prescriptions-table1000 中醫中藥的發展趨勢

中藥到底有沒有效?

比較全面的回答是:有一部分是有效的,但開發上需要非常大的經費。然而,因為化學合成的藥品在臨床實證上容易取得其量化數據,開發時間短,還容易取得專利,而天然植物則無法取得專利,就算好不容易真的得到了某個珍貴的抗癌物質,也會因為曠日廢時,耗費大量金錢,而前功盡棄。如果你是藥廠你會怎麼做,我想這個答案,顯而易見,你一定不會投入植物藥草的研發。

多年前我在一本翻譯的植物學書籍「藥草事典」的作者序當中看到作者對於”現代藥草示微”一事表達了深切的看法:他非常相信藥草是有生命的,他跟人一樣有「活性」有「氣」,然而植物藥在現代卻不斷的示微,可以說跟藥品專利不無相關,因為法令的關係,凡是土壤裡栽種出來的植物沒有任何專利可言,所以現代科學家與其研究”人參”不如研究”人參皂苷”,與其經過栽種,還受限於土壤環境等的氣候條件限制,倒不如直接化學合成「人參皂苷」來的更方便。

中藥其實早就現代化了

中藥的主要原材料是植物。植物體內行光合作用的同時,也不斷的在合成各種化學物質作為“植物的化學武器”,防禦病蟲害和植食動物。這些防禦性的化學物質,有一部分確實對人體有強烈生理活性,其中又有一部分也確實可以治療疾病,這都不應該否認。問題在於,這些確實有效的中藥,其中的有效成分基本上早在上個世紀就提取出來了。以後現代醫學界主要就應用這些提純的有效成分,或人工合成的類似物出現了。

以麻黃為例,它是發汗平喘的,這個藥效無需否認。但日本藥學家長井長義,在19世紀末就已經分離出了麻黃的有效成分——麻黃鹼。20世紀初,中國藥理學的奠基人陳克恢進一步揭示了它的藥理作用是:興奮神經、心臟和肌肉上的腎上腺素受體,由此啟發了藥學界對苯丙胺類藥物展開研發(當然不巧的是,順帶也研發出了“冰毒”“搖頭丸”之類毒品)。到今天,苯丙胺類藥物已經非常成熟了,有一些還是世衛組織推薦的基本藥物。

20世紀中期以後,過去藥典中有記載的有效中藥,幾乎功效都被科學化的分析並載入藥典了,剩下的就是大海撈針式的篩選,比如由中國政府支持的尋找瘧疾新治療方案的“523計畫”,篩選了上千種草藥,最後也就只找到一種「黃花蒿」也就是2015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他從黃花蒿中發現了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當然,同期國外也是如此,美國政府搞的抗腫瘤天然藥物篩選計畫,檢驗的植物更多,最後具有藥物開發潛力的也就只有寥寥數種,包括紅豆杉提取的紫杉醇,以及喜樹提取的喜樹鹼。

21世紀以後的植物新藥將走入森林發掘非藥草類植物

而進入21世紀之後,大多的藥用植物基本已經確立了。現在若還有沒開發的,大多就要從植物化學界走向深山老林,去發掘那些具有活性物質,但還沒被分析出來的植物,而這個部分市場大多是採用特殊的技術去提取或蒸餾或CO2超臨界萃取法,將特定的活性物質提取出來然後賣給藥廠作為配方原料,用作健康食品來販售,而這些都不會出現在中醫典籍上。大多會以生技技術的研發出現。

2019年第21版世衛組織基本藥物清單中,來自植物的藥物或其類似物的名錄只有64種,占全部462種單藥的13.85%,也就是不到七分之一。由此可見植物藥在現代醫藥中地位的示微。而在兩年前的第20版基本藥物清單中,和植物相關的藥物是62種,占全部436種單藥的14.22%。這同一個指標在兩年間的對比,相信可以生動地說明,植物藥在人類醫藥史上的重要性一直在下降,即使你把礦物藥也算上,趨勢也是一樣的。

雖然在中藥的現代藥理研究基本已經完成了。但今天的很多藥理研究,一是拼命要在類黃酮、鞣質之類已經基本證明除了抗氧化外,不可能有什麼重大功用的植物化學產物上找藥效;二是動不動就說“藥效來自於幾種組分的協同作用”之類的說法。

中藥新趨勢-漢方按摩油

中藥之所以有這麼多的爭議,一來是科學帶來的藥物學、藥理學的不斷進步,而中藥一直守著過去的「經方」,問題是我們現在所有的使用經過炮製的藥材,從栽種,採摘,烘乾,炮製等的過程,變數太多了,如果說藥食同源,把他當作藥膳來吃,確實可以起到暖身補身的效果,但論治病,變數多到難以量化。

所以我們打破過去大家對服用中藥的印象,中藥不再是湯藥,也不再是科學中藥粉,從2015年起,就採集了各種具活性的中藥材,將其中的揮發油(精油)中的成分做活性分析,以確立其外用的尋經透穴法,分析其活性物質與功效,將其配方製成各種兼具保養護膚及局部舒筋活絡的按摩油,並通過60-120人的直接臨床試驗,並獲得專利的漢方精油按摩油。包括含有銀杏、艾草、薑、女貞子的「銀杏按摩油」,含有當歸、益母草的「當歸益母草」、「乳香田七按摩油」,以及含有柴胡,黃芪、川芎的「柴胡按摩油」;含有苦參的「苦參按摩油」,含有辛夷、防風、荊芥的「辛夷按摩油」六大漢方精油按摩油。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