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的自然療癒法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只會越來越便捷,食衣住行都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辦到,餓了有外賣,出門有uber,所有需要的東西都可以網購寄到家。從疫情之後,足不出戶的生活已成為現實,打開手機各種大數據演算法,已經為我們提供了最佳方案,替我們做出了訊息喜好的推播,生活變得越來越高效,而我們卻越來越難獲得內心真正的快樂。
最好的身心探索是-行走
我們越來越不需要出門,越來越少用雙腳去探索世界,我們的眼界就越封閉。德國柏林神經科學家,腦實驗研究教授沙恩·奧馬拉的一本科普代表作「我們為什麼要行走?」書中提出了,療愈自我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就是定期行走。行走,尤其是大量頻繁的行走,是身心健康的關鍵。
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行走是最好的藥。”蘇格拉底也說:“身體的健康因靜止不動而破壞,因運動練習而長期保持。”行走能讓我們擺脫工作的束縛和生活的枷鎖,讓身體,大腦和心靈獲得自由。
一,行走能夠恢復身心給人精神力量
英國有一項關於恢復現象的調查,研究人員召集了4000多名參與者,讓他們接觸不同的環境。所謂恢復,指的是在深林自然環境之後的一周內感到平靜,放鬆,精神煥發。調查結果顯示,接觸海濱、鄉村、城市綠地的參與者,恢復作用極為顯著。行走,尤其在海濱鄉村,城市綠地等自然環境,中有規律的行走,更有助於緩解壓力,放鬆心情,恢復活力。
哲學家尼采曾經經歷過一段人生低潮,在他著的「悲劇的誕生」出版之後激怒了一批古典主義教授,他也遭到了事業上的至暗時刻。同時在感情上他也屢受打擊,多次求婚,卻多次被拒。他為此痛苦不堪,不僅患上了頭疼病,視力也迅速惡化,為了療愈身心,他辭去了大學教授的職務,開始一個人行走。最初,他在湖邊和森林中漫步,一走就是六個小時。後來他開始嘗試在山間行走,那裡空氣清透,光線適宜,景色宜人,充滿了生命力。
天氣轉冷的時候,他跑去南部城市過冬,每天仍會散步四小時左右。長期行走在自然中,他的病痛漸漸好轉,心靈也獲得了平靜。他開始專注於寫作。正是這段時間,他寫出了「論道德的譜系」、「善惡的彼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多部驚世之作。
大自然很神奇,它能讓人平靜,並給予人精神上的力量,在自然中行走,是對心靈最有力的滋養。哲學家科爾凱郭爾說:「每天我都要散步,直到自己感覺幸福,遠離所有疼痛。我一直走,走出最好的想法,沒有什麼壓力不能通過行走消除。閒暇之餘,讓我們從工作的束縛和生活的枷鎖中抽離出來,為自己安排一場遠足,讓浮躁的心歸於平靜。如果時間有限,那就在自己的住所周邊,散散步也能使你忘卻煩惱,獲得片刻的安心。
行走不在於走得多遠,花了多少時間,而在於行走本身。專注的行走,即使是短暫的閒逛,也能讓你發現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自己。只要開始行走,家門口的風景裡也有詩和遠方。
二,行走能夠激活大腦,使創意源源不絕
贾伯斯49歲那年,想要出一本關於自己的傳記,於是打電話給傳記作家艾薩克森約見面。讓艾薩克森費解的是,見面地點不在對方公司,也不在其他正式場合,而是在戶外。贾伯斯邀他一同散步。事後他才瞭解,原來贾伯斯喜歡在散步的過程中,進行嚴肅的談話,甚至有邊走路邊開會的習慣,他那些驚人的創意和顛覆性的想法,都是在散步中產生的。
行走的最大好處是激活大腦,提升創造力,為什麼呢?在「我們為什麼要行走」一書中,作者提到,人的大腦有兩種關鍵工作模式,主動執行模式和預設模式。
主動執行模式,指的是集中注意力處理細節;預設模式指的是一些不專注狀態包括走神,反復回想自身經歷,以及將注意力從當下環境移開。小的時候,老師總是告誡我們要專心讀書,不要看窗外,不要走神。但老師沒有告訴我們的是,聚焦任務和走神之間,是硬幣的兩面。專注於任務是為了更好的執行轉移注意力,是為了收集資源整合,以利執行任務時得到的資訊,或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解決問題。
換句話說,走神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想法,而專注則幫助我們檢查這些想法是荒謬的?還是新奇有趣的?兩種狀態的切換,就會產生創造力,行走恰恰能有力的促進不同意識狀態之間的切換,激發更多富有創意的想法。
作家梭羅曾說:「我的腿一旦動起來,腦子裡的想法也開始湧動,好像朝著低處瀉洪一般。想法在高處源源不斷地形成新的水流,涓涓細流,從源頭冒出,滋潤我的大腦。」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超負荷接收資訊已是常態,大腦無力招架時,就會出現注意力分散,思緒混亂,大腦空白,失眠等當機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工作不僅效率降低,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此時,不如走出屋子,去戶外閒逛,散步或遠足。通過行走,緩解大腦疲勞,恢復活力,讓思緒得到梳理,靈感自然會湧現那些費解的難題,有時你在走著走著就有了答案。
四,行走能夠拓寬視野,豐富認知與格局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看待事物總是很消極,他很不開心,於是就去請教禪師禪師,讓他去買兩包鹽。小夥子買來之後,禪師讓他把其中一包倒進裝水的杯子裡,然後喝掉小夥子照做,喝完直呼這水太鹹了。禪師沒有說,,帶著小夥子來到一條河邊,讓他把另一包鹽放了進去,小夥子依照禪師的吩咐,將鹽倒進河中,又嘗了嘗河水的味道。這次嘗到的就是和水本身的味道,沒有其他的味道,這兩包鹽就是我們的困苦和不安,那杯水就是我們的認知。
認知越是局限,就越容易痛苦,遇到一點事情就覺得天要塌了。當我們的認知提升,眼界拓寬之後,心就會像河水一樣寬廣,再難的問題也能從容不迫,輕鬆化解。行走是拓寬視野,豐富認知的助推器。行走能夠激活大腦,提升創造力。當創造力得到提升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看待問題了。行走拓寬了我們的思想,豐富了我們的認知。
北島曾說:「一個人的行走範圍就是他的世界」。海明威也曾說過「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到過巴黎,那麼以後不管你去哪裡,他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你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見過的人,最終都會成為你的一部分。行走的意義就是在為你的認知世界繪製地圖。
現代社會的便利,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解決很多問題,手機、電腦、網路等工具帶給我們的好處毋庸置疑,只是工具無法代替我們的大腦去認識事物,理解事物,也無法代替我們的身體去感受世界,體驗世界,別成為工具的奴隸,反而我們更應該借助工具,善用工具,讓我們站得更高,走得更遠,去看到更美的風景。再美的風景也需要我們親身經歷,切身感受,最好的學習永遠在路上。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直立行走是人類獨有的能力,也是人類最平凡的奇跡。」生而為人,這與生俱來的能力,怎能浪費。從今天起邁出腳步,走出房門,去徒步閒逛遊蕩,把行走變成日常生活的習慣,用人類獨有的方式去看看世界原本的樣子。
延伸閱讀:


3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