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植物活性與中西醫學研究

中醫裡面的陰陽辯證與道德經的核心思想

中醫裡面的陰陽學說及五行學說,是用以解釋人與自然的規律以及辯證的邏輯推理,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則是用以解釋自然界的五種事物的關連相生與相剋,並用於生克制化的養生治療原則。而這樣的思維邏輯,又與有中國群經之首的「易經」以及老子的「道德經」的思想相通,飽含了中國的哲學思想。

可以說陰陽的思想,貫穿整個中國文化,與易經、老子的道德經在思維的基礎上是一脈相通的。只有應用及發展的方向不同而已,所以讀懂了中醫的基礎理論,對於易經及道德經你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橫向的開悟。(這邊講的是正宗的經典,不是求仙問道的方術之學喔!)

讀了中醫的人都會對「《道德經》」產生興趣,「《道德經》」這本書它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陰陽”,裡面充滿了用陰陽辯證的思想,來解釋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再加入一些人的內在修爲的客觀規律,和國家治理以及管理方面的客觀的規律,羅列在一起,就構成了一部「道德經」的思想體系,所以我們要想很好的了解中醫學養生思維以及道德經的個人修為與處事之道。

陰陽思想貫穿了中華文明乃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規律

就要先了解”陰陽”的思想,說到陰陽兩個字,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使用率至今還是非常高,例如在醫院裏面做一個檢測,結果都會分陰性的(Negative),有陽性的(positive),這就是陰陽的一種使用,或者說,有陽光照射的地方,我們會說,這是陽的。沒有陽光照射的,我們說這是陰的,或說比較陰涼一些,這就是陰陽兩個字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使用。

陰陽轉化 中醫裡面的陰陽辯證與道德經的核心思想

中國以陰陽解釋天地六氣

陰陽兩個字,我們追究它的歷史由來,可以追究到人類文化產生的最初,這要追溯到西周末年的時候,當時的人們把陰陽和風雨晦明,放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天的六氣的概念,六氣的概念就是用來解釋自然規律,解釋各種自然現象。

在當時,有這樣一個故事,周幽王二年(前780年)發生地震,史載「三川竭,岐山崩」。伯陽父認為「山崩川竭,亡之徵也」這時伯陽父說:「周將亡」就是周朝將要滅亡,原因是什麼呢?「弗天地之氣,不食其虛」。天地之氣指的陰陽之氣,他不能夠失去它原有的運行的順序啊,如果失去了這個順序會怎麼樣呢?民亂之以,也就是說,民衆就會發生暴亂,而且呢,就會出現很多自然災害。於是呢,伯陽父就用這種陰陽辯證的觀點來解釋了爲什麼當時發生了地震,就是,「陽失其所而震陰矣」。換句話說,就是不能夠按照原有的這個規律來運行,卡在那裏,陰陽不動,或者說陰陽不能夠交合,就像這個水管,堵在那個地方,水壓不斷的增大的時候,這個水管早晚會沖爆掉一樣的道理。這就是最早將陰陽的概念啊,用來解釋自然現象,它已經形成了一套簡單的系統,用來解釋自然的現象。

我們在研讀中醫,你會發現,中醫真正的辨證施治,其根本就是在探討陰陽這個問題,治療上也圍繞在調理陰陽,這個陰陽在使用的時候,還只是單純的,用於解釋人體的自然現象與規律,它只是一種方法,還沒有進一步的對它進行提升和升華到哲學思想。

陰陽的哲學思維

而中國人講究陰陽協調,常用山水作比喻,如:山與水一剛一柔,對立統一。古人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是讚譽山與水的品行。

水包容,純淨隨和。 山沉穩,扎實,堅韌。而人生在世,正需要有這樣的境界和情懷。做人如水,融萬物,做事如山,不動搖。「水曰潤下」。這都說明了對高尚的品格的追求,我們要像水一樣,能夠容,滋養萬物。人總要爭個高低,水卻甘於往下流,地勢高則水勢猛,地勢低則水面寬。”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能找到適應之道。如「君子不器」。做人,如果大事上拿得出滴水穿石的韌性,小事上保持住潤物無聲的溫柔,日子不會過得太差。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做事基礎要像山一樣扎實,信念要像山一樣穩固,舉止要像山一樣穩重,穩紮穩打,持之以恒是處理一切事情的根本。像高山不語、靜水流深。俗話說:「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人不言自能」,學習山的沉穩,水的包容,人生便能化坎。

如上,把陰陽這個辯證提升到哲學思想的高度,就要歸功於道德經的作者老子,道德經不但是中國歷朝歷代的人都非常推崇,還包括很多國外的朋友,道德經全球的銷量也是僅次於聖經的一本書了,顯現人們對道德經的認可。

陰陽與健康-1-e1661864022383 中醫裡面的陰陽辯證與道德經的核心思想

中醫起源於陰陽的辯證

道德經內部的核心的思想,就是理解陰陽辯證,理解陰陽的辯證,首先要確定兩個符號,一個符號是陰的,一個符號是陽的,這就是陰和陽,因爲陰陽之間,它有一種相互對立的屬性,在呂氏春秋當中對陰陽,有這樣一個描述,叫「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其實我們談到陰陽,它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指陽光的向與背,有陽光,白天的時候指的就是陽,天黑的時候就是陰,所以古人爲了標記,這種白天和黑夜的差別,於是白天就以陽來標記,黑夜就以陰來標記,所以陰陽之間有個最基本的屬性。

陰陽是相互的,是對立的。如以白天與黑夜,這兩點來進一步的來闡放,比如說陰與陽之間,有對立統一的屬性,對立統一的屬性指的就是一個事物,它必然會存在陰和陽兩個方面,還拿我們的一天來進行舉例,你看我們的一天當中必然會有白天,會有黑夜,我們一年必然會有夏季,冬季,一冷一熱,或者說我們一個人有長處,必有短處,這就是陰陽之間的對立統一的原則,有陰必然會有陽,同時陰陽之間還有一種相互轉化的原則,什麼叫相互轉化?就是陽過了之後就會轉陰,陰過了之後就會轉陽,它是周而復始的,如同太極圖,太極圖當中的陰陽辨證的關系就是這樣的,陽從最初發展到最大的時候,慢慢的陰開始產生了,這個時候陽就會慢慢的消減,陰就會慢慢的增大,當陰增大到一個極限的時候,陽就慢慢的產生了,陰也就慢慢的衰減了,就像我們一天當中,也是這樣的道理,早晨太陽緩緩的升起,到中午的時候,太陽最高,天氣最熱,但過了中午之後,慢慢的天氣就會轉涼,實際上這個時候陰就產生了。當到達晚上的時候,陽氣就完全的消失掉了,陰氣,就變得非常重,到早上,凌晨的時候,這個時候,陽氣又慢慢的產生了,陰氣慢慢的消弱了,這就是陰陽之間不斷相互轉化的過程。這就是自然規律,自然規律又叫「萬物的規律」。

陰陽圖_工作區域-1_1000800 中醫裡面的陰陽辯證與道德經的核心思想

陰陽的對立統一,相互轉化,互跟互用而有了萬事萬物

所以,我們所有的人,事,物,它的變動規律都是按照這樣一種規律來進行變動的,好比有在做股票的朋友,你就會發現,當股票漲到一定程度之後,它慢慢的就會跌下來,當跌到一定程度之後,它會慢慢的漲上去,所以人生發展也是這樣的,發展到頂端之後就會降下來。見到底端,可能又會柳暗花明慢慢的升起,都是周而復始不斷的循環的,所以我們有句老話叫”物極必反”,”風水輪流轉”,爲什麼會有這樣一句話呢?道理就是來源於。陰陽辯證的這種觀點,陰陽之間在不斷的轉化,今天對你是不利的,只要你撐得久,還是會轉向對你有利的這樣一個部分。就像我們在道德經當中總會講到「眾人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衆人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矣。」這句話就是用到了這種不斷轉化的思想,當你認爲,這個事情都是美的時候。這個人都是美的時候,那麼醜就慢慢的產生了,當你認爲這個方法是正確的,是非常完好的一種方法的時候,錯誤就慢慢的產生了,所以老子的思想講的是「無爲」,這裡的無爲不代表說不作爲,它指的是順應自然而爲,順應規律而爲,不妄爲,所以當我們做事情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順應這個自然規律的話。那麼你就可以,付出最小的代價而得到最大的收獲。

儒家重在修己、道家重在人與環境的互動規律

道家與儒家思想不一樣,儒家思想講究的是仁愛,講究的是修身,講究的是凡事求諸己。我們可以,將儒家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對比,你就會發現,道家的思想在講究主觀的修爲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於,要順應客觀的規律;而儒家的思想,在講究注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主觀的修爲,所以他們之間,是有一些差別,

1661757217756 中醫裡面的陰陽辯證與道德經的核心思想

那麼在陰陽的觀點當中,還有一種觀點叫陰陽互爲根本,什麼叫陰陽互爲根本呢?有陰才有陽,有陽才有陰。這種思想我們很好理解的啊,比如說我們人世間,如果沒有男性的話,那我們再去談女性就沒有意義了,如果沒有很高的事物,那麼我們去談很低的事物也是沒有意義的啊,所以你看啊,陰陽之間。他是互爲根本,缺了一方呢,另一方就不存在了,就像在道德經當中講到,叫「不居功,不自持」,你獲得了功績,但你不能把這個功績全部攬爲己有,爲什麼?不承認對方的功績的時候,陰陽就失衡了,陰陽失衡,那麼既然沒有陰,那麼也自然就沒有了陽,當你不承認對方的時候,自然我們這一方的功績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同時這樣一個觀點也要求大家看事情的時候,你要能夠多角度的看問題,有好的一面也必然會有不好的一面,同時,在陰陽的思想當中,還有一個觀點,叫「陰陽泛存」就是陰陽,這種規律,是廣泛存在於各種各樣的事物當中,換句話說的,每一個事物,它之所以能夠產生變化,是受到推動產生的。比如說生、長、壯、老、矣,這樣的變化都是由陰陽變動而產生的,這是陰陽泛存的一種觀點,陰陽犯存的這個觀點,也是來自於我們天地日月變化的一種規律性的總結,所以我們總在想說,人世,再復雜,其實,也離不開天地日月變動的規律。這才是規律的根本。

延伸閱讀:

從【黃帝內經】的健康靠養不靠治,論中醫芳療

跟李淳廉博士學 有醫理有文化的 中醫芳療(漢方芳療健康管理師國際證照課程)

為什麼一定要學有醫理有文化的中醫芳療?

精油的天地之氣與性味歸經(下)

人生轉個彎,找到自己的價值

【中醫芳療應用全書 】中西結合的起心動念

【黃帝內經】裡面讓你終生受益的24節氣養生秘訣

【黃帝內經】中的生理節奏與經脈循行

【黃帝內經】中七情六慾的治療法與心理學能量分析療法

 

2 Comments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李淳廉的淳萃主義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