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分節氣到,一食療二溫灸,健脾祛濕防霧霾
春分節氣到,春天也就過了一半了。宋代蘇軾,就有一首寫春分的詩,《癸丑春分後雪》「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不分東君專節物,故將新巧發陰機。從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禦臘衣。」一年當中只有春天和秋天有個春分與秋分,都一年中處於晝夜平均的時候,也就是陰和陽各一半。在《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主陰陽平衡的節氣。過了春分這一天,之後白晝時間逐漸延長。
春分開始進入二之氣(3月-5月),包含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四個節氣。【黃帝內經】《素問懸解
》說:“二之氣,火反郁,白埃四起,雲趨雨府,風不勝濕……其病熱郁於上,咳逆嘔吐,瘡發於中,胸嗌不利,頭痛身熱,昏憒膿瘡。”
健脾袪濕以升清降濁防霧霾
在春分到清明這段時間,天氣仍然溫涼不定,日夜溫差大,偶有陰蒙小雨,所以千萬不要太早收起你的冬衣,以防溫度突然降低而受寒。清明之後,天氣會逐漸悶熱起來,這段時間,由於濕熱氣郁,導致天地氣機升降不利,經常會感覺天空灰蒙,空氣品質不太好,常見霧霾天,此時也是最容易造成胸悶痰結、鼻子過敏,頭重昏沉、身熱心煩,甚至容易因為陽氣的升發造成脾胃的空虛,因此容易有胃腸道的感染症狀,及皮膚的過敏,汗泡疹,以及濕瘡潰膿。
因此增進中焦脾胃功能,以加強人體氣機升清降濁的作用,防止濕濁內阻,這是春分二之氣防病養生的一大原則。而且脾土為肺金之母,脾胃強健,自然防範霧霾的肺氣就足,也能透過身體的自癒力與排出體內濕毒與污毒。
春分節氣的健脾胃,調肺去心火
這段時間最容易好發免疫系統疾病,特別是呼吸道與腸胃道的免疫力的提高非常重要,之前我在講春分這段時間,爲什麼小孩容易感冒,要強健脾胃,此時是調節脾、肺的功能的關鍵呢?
因爲感冒在我們生活中稱之爲傷風。很多人以為傷風,不應該調節肺的功能呢?爲什麼滋補脾胃呢?其實,從五行的角度來看。脾胃五行屬土,肺五行屬金,而土能生金。所以,脾土條件好它就可以變相的滋補我們的肺,因爲脾土,它是肺經的母親,肺它是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線,所以肺的功能強了,自然就不容易感冒,包括一些朋友經常出現的過敏性鼻炎,花粉症,以及汗泡疹的過敏問題也可以一併被阻絕。
春分養生第一方:四神湯
春天節氣我推薦一個食療方四神湯,他也是健脾祛濕,調節脾胃消化功能的最佳食療。一共用到了四味中藥材,包括山藥、茯苓、芡實以及蓮子,這就是我們常吃的四神湯,但是不管你有沒有加入豬腸都可以的。其實就是煮湯或煮在粥裡,當正餐吃都非常適合。
首先我們先說山藥,我需要強調一下,這裏說的山藥,它必須是中藥店裡的淮山藥。如果你買到的山藥是那種在菜市場買的,又粗又大,非常便宜,這個叫做菜山藥,菜山藥,它的藥效就差很多了,一般不推薦使用。
中醫認爲,甘淡入脾,就是大自然中自帶甘甜與甘淡味道的食物,它有滋補脾胃的效果,而山藥呢,它本身就有一些淡淡的。我們用它來健脾胃,可以說是再合適不過了,同時,他對於濕氣過重,腰腹部肥胖的朋友,包括經常咳痰的朋友,用山藥也是可以的。如果你覺得山藥煮粥比較麻煩,可以直接去中藥店買一些乾的山藥片,用來泡水,代茶飲用也可以,只是整體效果會慢一些。
如果說山藥它的主要作用是健脾的話,那麼茯苓主要的作用就是去濕氣。因爲茯苓它是一個塊狀的菌狀物,茯苓實際上是菌類,就像蘑菇一樣,是菌類,是植物,可不是澱粉。(市面上有些假的伏苓是用澱粉做的,所以,我也教大家一個鑑別真假茯苓的方法,比較典型的就是把我們的碘酒,滴在伏苓片上,你會發現呢,凡是碘酒滴過的地方,它變成紫色的,那就是假貨,沒有變色的才是真貨。)芡實,它有很強的固色能力,比如說女性的白帶異常,男性的遺精藥。
芡實的,它有很強的固澀能力,比如說女性的白帶異常,男性的遺精、尿頻都是可以用的。
最後一個是蓮子,蓮子是去火的,尤其是去心火,效果最好。在春季的萬物生發,很多朋友容易易怒,導致肝火過旺,此時,我們就可以多吃蓮子來平息我們的怒氣,使心態平和。
謹記“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有的藥方、口罩、空氣清淨機都只是輔助,重點還是要保持一顆良好的心態。同樣是抽煙喝酒、大魚大肉,有的人健健康康活了八、九十歲,有的人卻怪病纏身,所以歸根究底還是心念的作用。心理素質強大的人,心裡沒那麼多事,自然陰陽平調、氣血通達,就算得病也很快恢復;心理素質低的人,就容易跨不了坎。所以《內經》說的:“勇者氣行則已,袪者則著而為病也。”
春分陰陽割昏曉
春分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元鳥,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飞回,象徵少陰心君之火由下上升,照臨大宇,漸歸其位;雷電為上下陰陽相濟所產生的少陽之火,是賦予萬物溫熱和生命力的來源。因此在春分節前,地面下陽熱多,地面上陽熱少;春分節後,陽氣全部上升,向夏季過度,地面下陽熱漸少,地面上陽熱漸多,有的人根基不足,就容易在春分後出現不適症狀,如:頭重腳輕、腰背困悶不舒、胸悶心煩等症。此皆下元不足,無以上濟之癥。由於下元精血全賴秋冬養藏,所以入春後,只要檢視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就知道去年冬天到底養得好不好,精藏得足不足了。
春分溫灸脾肺兩大穴
春分開始陰陽相半,也是在提醒我們一切都要講究“平衡”。食用寒性食物時可以佐以溫性調料,食用熱性食物時,也可搭配一些涼性輔食,以達到陰陽互補的大原則,切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因此古人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應天時以養生,才是防病延年的根本大法。
此時,想要提高個人的免疫力,必須調節三個臟器,分別是肺、脾以及腎的功能。因爲肺主皮毛,皮膚和毛髮,它構成了人體對抵抗外邪的第一道防線,而脾是肺之母,母強則子強,並且脾乃是後天之本,補脾就是補後天元氣;最後一個就是”腎”。腎乃是先天之本,很多小孩子在春天容易感冒,大部分原因並不是孩子後天營養補的不足,而是孩子的父親和母親自身的免疫力就比較差,導致遺傳給孩子之後,孩子的先天不足的情況,想要提高個人免疫力呢?在這裏我推薦兩個穴位,尤其是在春天用的比較好,一個是”脾兪穴”,一個是”風門穴”。
脾俞穴:位在人體的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的位置。它就是脾的精氣在背部輸入的地方。我們以暖暖石溫灸脾腧穴可以健脾益氣,提高皮膚的代謝功能,促進氣血的生成。氣血有了,滋養人體的五臟六腑,使五臟六腑強健,自然的免疫力提高。
風門穴:風門穴,它也位在背部的一個穴位。從名字我們就可以知道,風指的是風,邪門指的是門戶。我們呢,艾灸這個穴位可以抵御外界風邪的入侵。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春季它的氣候有一個典型的特點,就是外界的風特別大,所以呢,我們艾灸風門穴,就是把風它抵御在了人體的外面,人體就不容易出現感冒、鼻炎、流鼻涕,過敏等一系列和風邪相關的問題。
延伸閱讀:


2 Comments
Pingback:
Ping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