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植物活性與中西醫學研究

安慰劑為何會有效?安慰劑真的純屬欺騙嗎?

安慰劑一直以來被人們冠以欺騙之名,彷彿安慰劑就是用來欺騙你的意識,但我們忽略了安慰劑的另一項重大的意義,就是發現了人與生俱來的自癒力,很多時候,不需要借助藥物,我們自己就能讓自己協調平衡,維持健康的恆定。

安慰劑,一直以來是醫院用來做藥物測試的參照組的實驗給藥的,一般是指沒有藥效也沒有毒副作用的模擬藥物。而安慰劑效應就的是指當患者接受了安慰劑或假治療之後,病情也得到改善的現象。

安慰劑效應真正的作用來源於人體與生俱來的自癒力,也就是說只要你能用心理方法調動這股力量,就能讓我們變得更健康。其實,人類很早就發現了人體的這種自癒力。

早在1876年出版的「美國百年醫學」這本書裡,就系統地總結了許多疾病自癒的研究,並明確指出,比起盲目治療,僅僅靠單純的護理,反而使患者恢復得更快,死亡率也更低,這和我們一直以來接受的治療理念似乎不太相符。

過去大多數人都依賴藥物治療,而現在年輕一輩的醫療人員更相信尋症醫學。所謂尋症醫學,就是要求所有的醫療診斷和決策都應該建立在現有的臨床研究依據的基礎上。總的來說,尋症醫學追求的是明確的研究依據,但安慰劑效應的作用機理,應用範圍甚至治療效果,是現有的醫學都沒法給出一個準確的結論。因而大部分醫生都不會提倡自我療癒。

「安慰劑效應」的作者,莉薩·蘭金原本是一名臨床醫生,也是尋症醫學的忠實信徒,但在工作中卻發現了大量自癒的病例。這些病例挑戰了他原有的認知。莉薩說,每一個醫生都會遇到現有醫學無法解釋和證明的事。莉薩開始懷疑自己,尤其當他自己也深陷多種疾病,久治無效時。他想,我們治療的最終目的不就是為了健康嗎?如果有種力量,不需要吃藥,就能幫助人們變得更健康。那為什麼不試試呢?happy-elderly-man-wheelchair-kind-nurse-outdoors_medical_1000800 安慰劑為何會有效?安慰劑真的純屬欺騙嗎?

安慰劑效應輔助了人體的自癒力

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哈拉爾德豪森在研究中也發現自癒是生命體,在遭遇侵害或者出現變異等情況下,維持個體存活的一種正常的生命現象。他甚至認為醫學恰恰是為了輔助機體自癒而存在的。

提到安慰劑效應,很多人的第一問題可能就是,他到底能不能治病?安慰劑效應這本書裡舉了一個真實的案例:1957年,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洛普福報導了一個案例,淋巴肉瘤患者賴特被醫生認為最多活不過一周。但賴特懇求醫生為他注射了當時被廣泛看好的新藥。

結果,賴特也居然能夠在他原本活不到的週一下床散步了。於是賴特把這種新藥奉為救命靈藥。而兩個月後有科學文獻公開質疑新藥的實際療效,賴特深受打擊,腫瘤也捲土重來。為了幫助賴特,醫生說他能提供更純淨的新藥療效一定能夠得到保證,但實際上他注射的只是安感劑。然而奇跡再次發生,腫瘤消失了。賴特又享受了兩個月的美好時光。

但不幸的是,事情被美國醫學會搞砸了。他們批評這種新藥對治療腫瘤一文不值。賴特對治療完全失去了信心,並在兩天后辭世。聽完這個真實的故事,你是不是想安慰機效應有這麼神奇嗎?

就算它真的有用,但可以大範圍的用來治病嗎?畢竟這個故事只是個例,把治療的希望寄託在極小的偶然性上,不是太冒險了嗎?

安慰劑效應,應用的比我們想的還廣泛

作者莉薩認為,安慰劑效應絕不是偶然的個例,你覺得少,那是因為只有對絕症病人的奇跡生還,我們才會想到安慰劑效應。而對於大部分病症的好轉,我們都只會認為那是真實治療的功勞。但實際上,安慰劑效應遠比我們想像中的作用更廣泛。比如:乳房內動脈結紮,這個手術過去被認為是治療心絞痛的標準療法。後來研究者為了驗證這個療法的可靠性。在一次研究中設置了假手術,對照組結果表明,有71%接受假手術的患者病情明顯好轉,而接受真手術的對照組好轉率居然還更低,只有67%。這說明這個手術實際的用處不太大。

然而在過去那麼多年裡,確實有那麼多患者因為這個療法而受益,這不得不歸功於安慰劑效應。事實上,人類使用安慰劑的歷史相當悠久,在長達數個世紀的時間裡,尤其在抗生素發明以前,醫生們在束手無策時經常會使用安慰劑。直到1955年,美國醫學會雜誌發表了「有效的安慰劑」一文,才提出,如果只採用生理食鹽水或非藥物成分治療,還是會有1/3的患者被治癒。後來,隨著醫學上的廣泛應用,安慰劑逐漸成了當代藥物學的常見概念,也由此誕生了。現代臨床試驗研究任何一種新藥的問世,都必須先排除安感劑效應。這說明安慰劑效應確實是存在的,但對病人來說,他是不是用來欺騙絕症病人,沒有辦法下的辦法呢?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只有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容易上當受騙的人才會對安感劑起作用。科學家們最初也假定安慰劑對低智商人群更容易產生效果,但後來研究表明,只要條件適合,幾乎每個人都會對安慰劑產生反應。哪怕你是醫生或者科學家,也都會因此而受益。而且安慰劑不僅僅對心理疾病有用,大量生理類疾病包括像腫瘤這樣的器質性病變,都有大量安慰劑效應的案例存在,從血壓,膽固醇,病灶區域等科學的視覺化手段能真實觀測得到的資料來看。他不僅改變了人的感官,同時也改變了機體的深化系統,這可不是患者自欺欺人就能達到的效果。

scientist-ppe-suit-placing-slide-specimen-stage-laboratory-microscope-making-adjustments-chemist-coverall-working-with-various-bacteria-tissue-blood-samples-antibiotics-research_medical_1000800 安慰劑為何會有效?安慰劑真的純屬欺騙嗎?

安慰劑啟動了自我暗示

我們剛剛說的是安慰劑對病人的效果,但其實安慰劑效應的應用範圍還不止於此,因為在現實中還是健康的人占大多數安慰劑相應對健康人有什麼作用嗎?比如電視劇中有的情節,兩個病人拿錯了診斷書,有病的人日益健康,健康的人反倒一厥不振。這個不是電視劇瞎編,生活中這樣的事不勝枚舉。比如作者就提到自己的親身體驗。如果他感覺皮有點癢,他就覺得那是蟲在他的皮下準備破皮而出。如果他感到自己腳步發麻,他就會覺得這是麻風病的前兆。而最後,恰恰是這些消極的自我暗示影響了作者的健康狀況。

有一項研究證明 ,79%的醫學生都會表現出他們所研究疾病的症狀,因為他們在研究時會接觸大量同類的病人。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也有類似的症狀,最後往往就真的得償所願。科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反安慰劑效應」。

所以,以後千萬不要跟你的孩子強調你們家的遺傳病史。也不要對其他人說,你太胖了,你會得糖尿病….這樣的話。要不就是,一有症狀就去網上搜索,每次一搜都會發現自己得了絕症。這些都是不好的心理暗示,而且這種從小受到的影響,會進入人的潛意識,很可能會伴隨一生。

所以,安慰劑不僅有用,應用還非常廣泛,那麼安慰劑到底能不能治病?因為很多安慰劑起作用的故事裡,病人都是不知情的,那如果知道了很多治療用藥都是安慰劑。安慰劑效應是不是就起不了作用了呢?

有研究證明,只要你明白安慰劑背後的原理,它對你就依然起作用。只要我們瞭解了安慰劑效應的有關知識之後,安慰劑也能產生作用。作者說,安慰劑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人體記憶體在一種自我療愈的力量,哪怕你受教育程度很高,哪怕你知道了安慰劑效應的存在。但只要你相信自己身體裡確實存在自癒的力量,並用科學的辦法調動這股力量,就能讓身體更健康。

doctor-with-face-mask-against-covid19-discussing-with-nurse-hospital-waiting-area-disabled-senior-woman-wheelchair-waiting-examination-assistant-working-reception-computer_medical_1000800 安慰劑為何會有效?安慰劑真的純屬欺騙嗎?

安慰劑的效用如何發生?

第一種解釋是「積極的心理暗示」

要說安慰劑效應是怎麼起作用的,現在被接受最廣泛的「積極的心理暗示」,很多接受安慰劑的病人認為他們正在接受真正的治療,他們相信治療必然有效,所以他們的病情在自我暗示下慢慢好轉。

第二種解釋是條件反射

我們都知道巴普洛夫關於條件反射的經典實驗。當美食長期伴隨著鈴聲出現時,巴普洛夫的狗在只聽到鈴聲時也會分泌唾液,所以安慰劑效應也有可能是當你習慣了用包著白色糖衣的藥片治病。那麼即使你吃的是包著糖衣的糖片,你也可能會習慣性地感到好轉。

第三種解釋是患者接受到了情感上的支持

致力於安慰劑效應研究的哈佛醫學教授陶德凱普查克認為在受信賴的醫院及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讓安感劑效應比積極信念更加有效。因為白衣天使的形象在人們心中就代表著康復,當我們感受到被關懷時,就會刺激身體,產生生理反應。比如,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重感冒時你整個人高燒眩暈血壓飆升,但到了醫院,一量體溫正常了,血壓也降下來了,感覺身體好了一半。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抱怨自己又白跑一趟。你不知道這是因為在去往醫院的路上,你從心底相信醫生會幫你解決,心裡一放鬆疼痛自然病就好了一半。

第四種解釋是某些患者病情轉好是因為機體自癒力自己就慢慢好了。

畢竟人體是一個具有自然康復能力的機體,即使患者被遺忘在無人問津的角落,其中一部分患者的病情也可能自行好轉。不過關於這個說法還沒有非常切的雙盲對照實驗檢驗,畢竟把生病的人放在一邊不聞不問還是很不人道的。但生活中很多真實案例都從側面佐證了這個說法。

如果自癒確實是安慰劑起作用的真實原因,那這種自癒能力到底與什麼有關呢?

先想像一下自癒的過程,假如你現在處於亞健康狀態,你聽到最多的建議會是什麼?大多數人可能張口就來,你要養生,你要早睡早起,要戒煙,戒酒,堅持鍛鍊等等。但為什麼有些嚴格遵守的人還是不健康呢?是他所接觸到的最有健康意識的人群,他們每天喝綠色果汁,保持純素飲食,保證八小時睡眠,服用維生素和其他保健品,並嚴格遵照醫囑生活,還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鍛鍊。在這樣嚴格的療養下,確實有一部分人因此而榮光煥發,但奇怪的是,還有一些人身體狀況竟然比以前還要差。甚至比吃著垃圾食品窩在沙發上熬夜打遊戲的人更容易生病。為什麼會這樣呢?

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因為這些人身體基礎太差。作者最初也這麼認為,但當他離開常規醫院換了一個新工作時,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作者經過一段時間有充足的時間發掘患者日常生活的細節。他發現有些患者健康狀況之所以越養越差。不是因為遺傳基因,也不是因為生活習慣不夠健康,而是因為他們要麼困於孤寂,飽受情傷,要麼宥於憂心明天,當作者問,你的生活缺失了什麼,大多數人都能列出長長的清單,甚至有人失聲痛哭。畢竟有些問題不是靠吃維生素或者鍛煉身體就能解決的。

曾有位骨盆痛患者,她的症狀只在他暴虐的老闆出現在辦公室的時候才會發作。但她當時沒有意識到她去醫院檢查,從婦科到泌尿科,再到腸胃科,每個醫生都檢查不出她的身體有問題。但是她的症狀,只有在老闆進入辦公室的時候才出現。這位患者是由於和老闆的緊張關係,導致了壓力,才讓身體出現了病症。相比較吃藥和做手術,他更需要的是換一個老闆,於是作者開始問患者兩個最根本性的問題,你認為你生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為了恢復健康你的身體究竟需要什麼?

認真思考過這兩個問題的患者,有些人辭職了,有些人離婚了,有些人搬去了另外的城市,還有些人去追逐內心壓抑已久的夢想了。然而神奇的就是他們的身體真的就慢慢好了起來。也就是說,良好的社群關係,生活的幸福程度,對於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

長久以來,我們都深受基因決定論的影響,認為很多疾病都來自于遺傳基因。我們會得什麼病,在我們一生下來就註定好的,基因決定了我們的命運。但最近幾年,遺傳學還有一個分支叫表觀遺傳學,表觀遺傳學從某種程度上削弱了我們對於基因決定命運的無力感。表觀遺傳學認為,雖然我們生來基因已經確定,但每個基因上都有一個開關。開關沒有被啟動,這個基因就不一定會被表達出來。

也就是說,雖然你不能改變你的遺傳基因,但你可以利用心理力量來影響遺傳基因的表達方式。目前科學家認為外界信號比如營養,居住環境,乃至思維和情緒狀態,都會對身體調控蛋白質起了如何表達DNA上的遺傳信息。

這也就證明了作者的觀察實踐你生活的幸福程度確實會影響你基因的表達,進而影響你的健康。因此,作者認為人體的生理狀態,其實是你相信自己會更好與認為自己會生病這兩種想法之間的博弈。

我們解釋了安慰劑效應怎麼起作用的幾種猜想。其中作者最認可的是,我們的身體存在自癒能力,那這種能力和什麼有關呢?作者認為,我們的幸福程度對人體自癒能力有著巨大的影響。

medical-staff-discussing-treatment-with-disabled-senior-woman-carrying-walking-frame-hospital-waiting-room-wearing-face-mask-against-coronavirus_medical_1000800 安慰劑為何會有效?安慰劑真的純屬欺騙嗎?

我們怎麼才能變得健康呢?

如果你的健康存在隱患,請認真問自己兩個問題,你認為你生病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為了恢復健康,你的身體究竟需要什麼?認真思考完這兩個問題,你就知道自己的身體為什麼怎麼保養都沒沒用了。所以作者提出了一個六步療癒法。

第一步,是相信自己可以療癒自己

安慰劑和反安慰劑的相關資料都說明,如果你被負面的自暴自棄的觀念影響。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影響你的自癒能力。冥想就是很好的療癒方式。

如果你是病人,想像一下自己健康的樣子,越具體效果越好,盡可能的發揮,觸覺、視覺、聽覺、甚至味覺等各方面的想像力,讓詳細的畫面進入潛意識。同樣重要的是要做自己大腦的守護者。作者提醒說,我們在大腦中應該專注於想要的東西,而不是不想要的東西,因為潛意識不能理解否定。當你告訴你的大腦,我不相信我會抱病終生,他聽到的就會是我會抱病終生。所以你一定要跟自己的大腦輸入肯定句,如我會越來越健康。

第二步,找到恰當的支持

這裡說的恰當支持,不僅僅指你身邊的社會關係,更重要的是你的醫護人員,就如上述的,當你相信你的醫生會解決掉你的問題,心裡一放鬆,症狀自然就緩解了

第三步,傾聽你的身體和直覺

說實在的,誰能比病人自己更瞭解病人的身體呢?身體會告訴你他所需要的一切。比如對抽煙人士來說,連續咳嗽就是身體在提醒你,你該戒煙了。這就稱為「內心指示燈」。

生理症狀會在身體和內心指示燈之間建起一座橋樑,如果你一直忽視這個聲音,就會失去最好的療癒期。

第四步,就是為自己開處方。

當你生病時,醫生可能會給你一個詳細的治療方案,但如果你疾病的根源是孤獨、抑鬱或工作壓力。那麼再詳細的治療措施都只能暫時緩解病情。所以,為了讓你避免周而復始的生病狀態,你必須解決你生病的根源,同時聆聽內心指示燈,讓他幫助你選擇適合你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傳統醫學所能提供的一切協助。而且你要記住,你才是身體的主人,你應該成為康復過程中的主導者。

醫生只是被你授予你所需要的一切檢查和藥物。但是要由你來決定是否需要接受這些藥物或手術,這才是你自己給自己開具處方的意義。

最後一步就是對結果放手。

作者雖然靠著這個方法療癒了自己,但他忍不住想,如果他早點發現這個事實,早點讓父親改變心態和生活習慣。他的父親還會因病去世嗎?可能會,但也可能不會,畢竟生活中唯一不變的就是不確定性。作者有個病人,患有20年的慢性病,經過三個月的定期會面傾聽與關懷後,他的病痊癒了。作者很激動,因為他的治療方法生效了。然而,當這位病人發現自己僅僅憑心理力量就能治癒疾病,他卻為此浪費了整整20年的時間。感到懊悔不已,其實自癒最重要的就是放鬆。

延伸閱讀:

殺死你的不是疾病而是情緒,不管理情緒,所有的養生都是徒勞

【研究證實】90%的疾病來自於情緒!

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名額有限)

芬多精與森林療癒是身體最便宜的藥

冥想的中醫學原理與應用,帶你一探黃帝內經中的冥想真諦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