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淳心淳意

秋分養陰潤肺,不忘溫脾胃

秋分,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涼風習習,碧空萬裡,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

秋分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 按農曆來講,秋天從“立秋”到到“霜降”為止,而“秋分”正好就是立秋到霜降的中間。此時,地面上下的熱氣處於平衡狀態;秋分過後,金氣收降,陽氣下降,天氣一天比一天冷,樹葉漸黃,北半球白晝一天短過一天,黑夜一夜長過一夜。

秋分節氣後重在養“收”、養陰。所有與升陽、發散陽氣有關的情緒、運動、飲食、穿衣都應有所收斂、節制。要開始注意保暖,勿過食辛辣,當收斂神氣,早臥晚起。

autumn-with-ginkgo-tree-nami-island-korea1000800 秋分養陰潤肺,不忘溫脾胃

秋分養陰,可適度平補

秋分之後,天氣燥盛。人體易受燥氣所傷,致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胸悶咳嗽等等,此時需要生津潤燥,同時還需溫護脾胃。

滋陰潤燥:蘋果、梨子、松仁、甘蔗等養陰清火潤肺之物及百合、蜂蜜、白木耳、廣柑、白果、紅棗、甘蔗等清補柔潤之品皆可適時多吃。此外,當令的白蘿蔔,,是最有潤肺清火利咽祛燥之品可以多吃。

此外,潤燥之品,如麥冬、百合、水梨、川貝、石榴等,多偏涼性,可以間歇的服用,以免傷脾胃陽氣,所以不妨把這些水梨、石榴、麥冬等打汁飲用,並且加入適量的薑汁,生薑溫肺化飲,溫脾胃的作用非常強。況且,深秋寒意需要生薑散寒氣。

平補:就是吃一些性質平和,不寒不熱,滋潤養陰又不黏膩好消化的食物,如蓮藕、蓮子、紅棗、山藥、白木耳、枸杞、黑芝麻、核桃等。或者也可以在養陰的食物中加入溫性的食材,中和滋陰食材的寒涼,以達到中正平和,既補陰津,又避免脾胃受寒涼損傷。

秋分之後會明顯感覺體重的上升,因為秋分是所有動物們都在增加皮下脂肪,為冬天禦寒做準備的時候,秋分節氣過後,寒意漸濃,金氣不斷斂降,把陽氣潛伏入地下,人體的陽氣也逐漸回歸臟腑,脾胃漸覺充實,又開始食慾大增,補充熱能為身體儲備能量以抵禦冬天的寒冷。

平補陰陽吃枸杞,枸杞可補腎生精、養肝明目、消除疲勞、美白肌膚。入肝經,能補血,入腎經,能滋陰,是平補陰陽的好東西。最好能用水煮,不要乾吃,因為水煮可讓枸杞藥性有沉降之力,能補到肝腎裡,既補得踏實又不會上火。

枸杞山藥粥:補脾養胃,補腎澀精,益肺生津,是一味平補脾胃的藥食同源方。山藥性平,不溫不燥,不寒不熱,而且純補無泄,直接當食物吃任何人都沒有禁忌,多吃枸杞山藥粥,還可滋陰潛陽。

white-fungus-soup-pear-white-bowl-wooden-plate1000 秋分養陰潤肺,不忘溫脾胃

早晚要保暖,秋天防寒的三部位

這個時節,需要保暖,早晚添衣禦寒,睡覺閉窗,蓋好胸腹。俗話說“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經受些寒冷能提醒肌體開始收斂陽氣,對於冬之收藏陽氣有利,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經得起凍。

3個部位不能受寒

腰部不受寒,腰部著涼容易導致寒邪侵犯腰腹部,導致腰腹部的疼痛。

腹部不受寒,腹部屬陰,脾為至陰,最不能受涼,受涼則會引起腹痛腹瀉,日久脾胃受損。

後背不受寒,後背受涼最容易導致寒邪入侵肺部,引起感冒、發熱。

所以該如何保暖,也就非常明確了,那就是保護好腰腹部和後背,適時添置披肩和圍巾,護好風池、風府和風門三大易受風寒侵襲的穴位,保護好肺氣。

秋涼防腰痛增強抵抗力溫灸法

秋分節氣時,秋涼漸濃,此時是養收的好時機,要防止寒氣從後腰部裡竄入,可以用暖暖石搭配銀杏按摩油加以溫灸溫灸後腰部腎俞穴及後頸部大椎穴,及腿部的委中穴,承山穴。每個部位一次十分鐘。

大椎穴、腎俞穴 秋分養陰潤肺,不忘溫脾胃

暖暖石溫灸肚臍溫暖脾胃

經過了整個夏天,陽氣外散,造成的脾胃空虛或是貪涼引冷造成的寒積脾胃,都會影響到脾胃的消化功能。此時可以用暖暖石代替艾灸,可於夜間以暖暖石溫灸肚臍神闕穴及關元穴,可以溫補中焦脾胃,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腹部怕涼的,增強免疫力予預防虛寒。每日上午9-11時,溫灸15-20分鐘。能起到溫脾胃,防止胃食道逆流,也有止吐瀉之功。

(怎樣判斷是否脾胃虛寒?飲食寒涼會出現胃部絞痛,或者用雙手碰觸腹部,溫度偏涼,按上去發硬者,屬於脾胃虛寒。)

神闕穴、關元穴、中極穴 秋分養陰潤肺,不忘溫脾胃

收斂神氣好助眠

B被動安眠,是一款收斂神氣的精油方,收斂神氣是為了避免燥熱內生。晚睡熬夜、思慮過重、過食滋膩食物等都會導致燥熱內生,從而產生一系列傷津的乾燥症狀。這與外感燥氣的症狀相同,如咽喉疼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等,不同的此“上火”症狀是內因影響導致的。所以在秋季,夜臥要尤其注重保持心情平和,以助睡眠。

靜神調息養心法

這是調養心臟的保健功。端坐位,挺胸收腹,下頜內收,將右手放于左胸的心前區,閉合雙目,使精神進入寧靜狀態。慢慢地調節呼吸,使呼吸速度緩慢而深沉,然後右手根據呼吸的速度順時針地輕摩心臟,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按摩一圈,按摩36圈。有運行氣血、養心安神的作用。

B被動安眠泡腳

睡前熱水泡腳,極有斂陽之效。B被動安眠約3-5滴於水盆中,藉由氣味薰蒸,及溫熱雙腳腎經脈,可安神寧心,益氣,對神經衰弱型失眠,多夢很有效。

延伸閱讀:

秋分節氣後預防人老面黃,你一定要做的五件事

秋天的五臟排毒法

秋風起口燥咽乾,咳個不停

跟著李淳廉博士一起學中醫芳療(名額有限)

 

2 Comments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