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個壞習慣讓濕氣入侵人體,該怎麼除內濕呢?
中醫認為,入侵人體的六種外邪六淫之氣中,以濕邪傷人最重,主要因為濕囤積在體內影響體內的氣機的暢通,並且濕邪容易與其他五邪之氣交雜,也就是說,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成寒濕,遇熱為濕熱,遇風則化為風濕。所以說濕氣是“萬惡之邪”。這是因為,它從來不分季節、不分氣候,不分性別與年齡。不少人認為陰冷潮濕的地方或者悶熱的夏天才有濕氣,其實不然,只要找到機會,乾燥的秋冬季濕氣同樣容易“發威”。 而濕邪入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脾胃功能不好,吃什麼都不香,大便黏膩,胖而無力,...
-
處暑,暑末秋之始,健脾祛濕除身重
處暑,暑末,秋之始。處,止也。處暑的「處」是「終止」的意思。指的是暑氣至此止而矣。此去,暑退山青,金秋將始。“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意思是炎熱的暑天就要結束了,因為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各地都有“暑去寒來”的諺語,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捩點。處暑時剛剛送走最後的伏天,暑氣到此為止。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大約在每年的8月23日左右。《歷書》曰:“鬥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古人有“...
-
春分節氣到,一食療二溫灸,健脾祛濕防霧霾
春分節氣到,春天也就過了一半了。宋代蘇軾,就有一首寫春分的詩,《癸丑春分後雪》「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不分東君專節物,故將新巧發陰機。從今造物尤難料,更暖須留禦臘衣。」一年當中只有春天和秋天有個春分與秋分,都一年中處於晝夜平均的時候,也就是陰和陽各一半。在《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主陰陽平衡的節氣。過了春分這一天,之後白晝時間逐漸延長。 春分開始進入二之氣(3月-5月),包含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四個節氣。...
-
節氣雨水至,養生首重舒肝調神、宣肺與養脾
立春剛過,雨水增多。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雨滋潤萬物,給春天帶來了生機勃勃,雨水節氣的到來也預示著冬季乾冷天氣的結束,氣溫開始慢慢回升,雨水代替雪,此時雨水增多,濕度也會增大。 然而,在雨水節氣這一天,每一年的氣候不同,所以民間就有些諺語:”冷雨水,暖驚蟄:暖雨水,冷驚蟄”。 意思是說在雨水節氣這天如果天氣比較寒冷,那到了驚蟄後天氣才會變暖;反之在雨水節氣這天比較的暖和,那預示著到了驚蟄節氣之後就有可能會出現降溫天氣。 還有諺語說:”雨水日下雨,預兆成豐收”。其實說的是在雨水節氣這天下雨...